《行政长官2017年施政报告》全文(附图)
*********************
「一起同行 拥抱希望 分享快乐」
立法会主席、各位议员、各位巿民:
(一)前言:新的开始
1. 我今天十分荣幸以行政长官身分发表我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分享我的施政理念和详细交代本届政府在各政策范畴的远景和措施。我希望这份《施政报告》能为香港的管治、经济发展、房屋、教育、医疗等领域带来新的起点,并逐步落实我在就职演辞中期盼与大家同行,建设一个更美好香港的承诺。
2.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年,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20年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成功证明了「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因此,我们每一个热爱香港的人都有责任全面准确地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都有责任向任何冲击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说「不」、都有责任培养下一代成为具国家观念、富香港情怀和对社会有承担的公民。
3. 目前,香港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要巩固及提升传统产业,也要尽快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我提出政府应更积极有为,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抓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用好特区在《基本法》下开拓对外事务的自治权,适时投资,为经济注入新动力。《施政报告》的经济篇章涵盖我们对各行各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尤其是对创新及科技和创意产业的重视,并列举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措施。
4. 在民生方面,重中之重是满足香港巿民对住屋的需求。虽然政府没有可点石成金的魔术棒,但相关的局长在过去多月已展现了「急巿民所急」的破格思维,务求以新方向、新措施回应巿民的期望。在安老方面,我们不会把人口高龄化视为威胁公共财政的问题,反之藉此契机开拓更多有效照顾长者的服务;而扶贫助弱的工作则会持续推行,建设一个关爱共融的社会。在教育方面,我们秉持专业领航,为培育下一代投入所需资源。
5. 强化管治是本届政府的施政重点,我们必须扭转过往一段时间那种不必要的猜忌和对人不对事的风气,竭力改善行政立法关系。我承诺并会继续用具体行动,以「创新」、「互动」、「协作」的原则,为巿民解决问题。
6. 我感谢立法会议员和社会各界在过去三个月为我这份《施政报告》提供了大量的意见。我感谢问责团队和各级公务员同事尽心尽力,展现了识变、求变的进取精神。这个新的开始需要大家共同珍惜和谋划,和衷共济,带领香港再上新台阶。
(二)良好管治
理念
7. 作为一位有37年公共行政经验的行政长官,良好管治是我对问责团队的首要要求;无论是履行「服务提供者」或「监管者」的责任,或担当我倡议的「促成者」和「推广者」的新角色,良好管治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经过香港市民跨世代的努力和无数在风浪中的考验,我们确立了司法独立制度、奉行法治精神,并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政府,孕育了新闻自由的氛围,以及尊重人权、多元包容、言论自由等核心价值。自回归以来,上述制度优势、权利和自由都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受到《基本法》的保障。这些宪制、文明社会和道德的底线不容逾越。我和政府将竭力执行「一国两制」、维护《基本法》和捍卫法治。这是我对中央和特区的庄严承诺。
行政机关
政府新角色
8. 香港社会日趋复杂,管治出现了新的挑战,市民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与日俱增。政府的施政必须应民所需,急民所急,有承担和有效率。因此,政府的角色也须与时并进,抓紧机遇让社会和经济得以稳步发展。
9. 我在竞选时提出政府应扮演「服务提供者」和「监管者」以外的新角色,社会普遍认同。在负起「促成者」的角色时,政府应高瞻远瞩,以政策目标为依归,更好地检视现行的政策和措施,为各行各业「拆墙松绑」,大力统筹和促进跨部门合作,尽量提供「一站式」谘询或服务,为社会谋求更大的效益。此外,政府官员应更重视作为「推广者」的角色,加强特区与内地和海外联系、提升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吸引内地和海外企业及人才落户香港,并积极联同相关机构和业界代表,进行「政府对政府」的对接或游说工作,拓展香港对外事务。我在上任后出访9次,正正是以身作则,做良好示范。
用人唯才
10. 新一届政府重视公众参与,与民共议,以确保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聆听及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业界持份者、前线同工和青年人的意见,凝聚社会共识。我要求各政策局奉行广纳贤能,用人唯才的原则,只要是诚心及有能力为市民服务的人士,都有机会被吸纳成为政府的法定和谘询组织的成员,为政府出谋献策。
11. 为进一步广开言路,政府会推出「委员自荐试行计划」,并先以招募青年委员为目标对象。我们已选定合共五个谘询委员会作为第一批吸纳自荐青年委员的谘询组织。这些委员会涉及不同政策范畴,包括将成立的青年发展委员会、公民教育委员会、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环境运动委员会和禁毒常务委员会。民政事务局正拟定一套招募和甄选机制,确保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开放透明
12. 为展示本届政府开放、包容,并回应部分媒体的诉求,政府新闻处已推出让纯网媒的大众新闻传媒出席政府的传媒采访活动的机制。我现宣布我们将在本年年底前尽快重开政府总部东翼前地,恢复它作为政府总部的车辆通道及上落客地点,以及政府总部和立法会大楼访客及职员的通道。此外,公众人士亦可恢复申请于星期日及公众假期在东翼前地进行公众集会或游行。相关部门正为重开东翼前地作出准备,详情稍后公布。我明白要达致政府总部「门常开、地常绿、天复蓝、民永系」的设计概念,我们还须努力。
强化执行能力
增加公务员人手
13. 近年各级公务员都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我会要求各部门首长简政放权、创新协作、善用科技,减低对人手的需求。但为了即时纾缓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并配合政府推行各项新政策和措施,我们会先增加公务员编制。我们预计在2018-19财政年度的编制增长将不少于3%,是回归以来最高的按年增幅。有关详情将于《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
延长公务员服务年期
14. 另一方面,为配合增加劳动力的目标和回应现职公务员同事的诉求,我们已重新研究并同意,让在2000年6月1日与2015年5月31日(即新入职公务员退休年龄延长的政策生效日期)之间入职政府的现职公务员自愿选择在65岁(文职职系)或60岁(纪律部队职系)退休。公务员事务局正拟备细节,计划于2018年年初谘询职方意见。
建设全新的公务员学院
15. 香港的公务员向来是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但我们必须透过加强培训,精益求精。公务员须拥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以面对不同的挑战,做好政府作为优秀「服务提供者」、「监管者」、「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我建议在香港设立一所全新的公务员学院,全面提升培训设施,从而加强公务员在领导才能发展、与市民互动沟通、创新及科技应用等范畴的培训。新的公务员学院亦须注重加深公务员对国家发展和中央与特区关系的认识,增强公务员的国际触觉,并促进与其他地区的公务员互动交流,分享本地公共服务管理的经验和心得。
提升跨部门协作
改组中央政策组
16. 为了配合政府作为「促成者」的新角色,我将改组「中央政策组」为「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负责政策研究及创新和跨部门协调工作,并会致力提升公众参与,协助统筹政府高层选定的跨局政策。我们亦快将启动招聘有志于从事政策研究与政策和项目协调工作的青年人,以非公务员合约形式加入建议成立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发挥所长,共同缔造明日香港。
将效率促进组归入创新及科技局
17. 效率促进组一直透过其专业团队及伙伴网络,协助各政策局及部门提升运作效率及提供便利市民的公共服务。在未来日子,借助创新科技以达致此目的更形重要,有见及此,我建议把原属政务司司长办公室的效率促进组拨归创新及科技局(创科局),以组成一支更强队伍,并善加利用预留协助部门应用科技的5亿元拨款,进一步在政府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
将法律援助署归入政务司司长办公室
18. 有鉴于上述的政府架构改动,我们会落实早前法律援助服务局的建议,把法律援助署由原属的民政事务局拨归政务司司长办公室,以彰显法援制度的独立性。至于其他业界持份者提出的政府架构重组,例如成立文化局,分拆运输及房屋局等,我们会进一步聆听各界意见。
司法机构
19. 法治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而司法独立是维持法治的重要基石。过去数月,香港法院对个别案件的判决引发了部分人对司法独立的负面评论,甚至有人怀疑法庭受到外来干预。我必须郑重指出,《基本法》清楚确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终审法院是香港最高的上诉法院,由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和常任法官组成,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非常任法官也可应邀参加审判案件。自1997年7月1日起,终审法院一直根据《基本法》第82条邀请具备丰富司法经验、享有崇高专业地位和声誉的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法官参加终审法院的审判工作。这项独有安排正好体现在《基本法》保障下,香港的司法制度备受国际肯定。香港高质素及独立的司法制度弥足珍贵,我们对法院不偏不倚地行使司法权,充满信心。特区政府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捍卫司法独立,维护及尊重法治精神,并担当《基本法》的维护者和法治的捍卫者。
20. 为确保司法机构有效运作,政府一直为司法机构提供足够资源。在过去七个财政年度,政府均全部接纳司法机构提出的拨款和新增职位的要求。为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司法机构,政府亦全面接纳司法机构提出改善法官及司法人员服务条件的具体措施。在改善法院设施方面,政府也不遗余力,我们已与司法机构达成共识,分别把现在极为挤迫的高等法院大楼重置到属中环新海滨的五号用地(即立法会大楼毗邻),以及在加路连山道兴建一座容纳区域法院、家事法庭及土地审裁处的区域法院综合大楼。有关计划耗资超过200亿元,将可全面解决各级法院的长远需要。
法律改革委员会
21. 在法治工作的范畴中,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法改会)就推动有效的法律改革上担当重要角色。为了提高法改会的效率,及改善其运作,律政司现正研究其他司法管辖区法律改革机构的经验,以探讨不同完善法改会模式的方案。
档案法
22. 要有良好管治就要讲求问责,施政要透明。我在竞选政纲中已指出有需要维护政府档案的完整性,并对订立档案法持正面态度。法改会正研究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参考其他司法管辖区的经验,和将就建议进行广泛谘询。当法改会提交报告后,政府会积极跟进。现阶段,政府会继续加强档案管理的工作。
《基本法》第23条立法
23. 特区政府有宪制责任就《基本法》第23条制订法例,以维护国家的安全。由于过去经验显示这个议题极容易引起社会争议,本届政府须权衡轻重、谨慎行事,并尝试创造有利立法的社会环境,让香港社会可以正面地处理这个对特区的宪制要求。
《基本法》第45条普选行政长官
24. 上届政府由我领导的「政改三人组」,用了20个月的时间,遗憾地未能落实「一人一票」普选行政长官。部分人士的违法「占中」,激发社会矛盾,严重影响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负责任并经历选举的行政长官,我绝对明白市民,尤其是青年人,对普选的诉求,但绝不能罔顾现实,贸然重启政改。我将会在任内尽最大努力,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八三一」框架下营造有利推动政改的社会氛围。
行政与立法关系
25. 《基本法》订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和立法机关各自的职权。政府绝对尊重立法会制衡行政机关的功能,但也期盼互相配合,让大家有机会就着一些较有争议性但与香港长远利益攸关的议题建立共识。我在候任期间已经开始与立法会各党派积极沟通,为如何善用教育新资源开展谘询工作,而36亿元优质教育的经常开支拨款亦顺利地在政府提出后两星期内经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这个事例说明,良好的沟通是行政机关和立法会的合作基础,只要大家凡事从香港整体利益出发,一定能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
26. 过去三个月,我以行动展示我十分重视改善行政立法关系。我接受议员的提议把发表《施政报告》的时间提前回到立法年度会期的第一次会议;我正面回应了立法会议事规则委员会要求增加行政长官答问会次数的建议;我会继续以身作则,带领政治问责团队与立法会开拓一个互动的沟通和合作平台。
地方行政
27. 在地方行政方面,我们会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在听取区议会和地区人士的意见后,就他们多年来关注的问题,提出改善方法。为此,政府已透过地区行政督导委员会的平台,统筹和协调各相关部门推展一系列改善措施,包括:
(1) 加强清洁密度:就地区上卫生黑点加强清洁密度;及就海岸及避风塘垃圾定期进行大规模的清理行动;
(2) 加强执法力度:就地区上乱抛垃圾、非法弃置废物、单车违泊及店铺阻街的黑点,加强跨部门的协作和执法力度;
(3) 采用自动化技术提升效率:研究引入有助自动化的清洁机械或技术,于合适的地点或举办大型活动后试行应用;
(4) 善用各区闲置土地:按区议会建议尽量开放并美化暂未发展的政府土地作消闲和休憩之用,或给予非政府组织或艺术团体使用;以及
(5) 加强宣传及公众教育:与各区议会加强合作,鼓励地区人士参与公众教育及宣传活动,从源头起教育市民保持地方清洁和爱护环境。
28. 此外,良好的大厦管理亦有助改善居住环境、推动社区建设及促进社会和谐。为协助业主妥善管理大厦,及回应公众的关注,我们会推出多管齐下的措施,包括修订《建筑物管理条例》提交立法会审议;推出新的《工作守则》列明大厦管理的「最佳做法」;及以试验计划形式,推出「解决大厦管理争议服务」,邀请一名退休法官主理,为争议个案提供客观意见。
廉洁
29. 自1974年成立以来,廉政公署(廉署)为香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香港由饱受贪污肆虐,成为广受国际社会推崇、被誉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廉洁的国际都会。香港市民和企业,保持廉洁的风尚,对贪污继续采取绝不容忍的态度。廉署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结合执法、防贪和社区教育,藉着廉署高度专业和锲而不舍的团队,全方位打击贪污而达致今天的成果。时至今日,廉署继续独立运作,无畏无惧,雷厉执法,有效打击贪污,并继续在本地及国际间享有高度评价。廉政专员会继续亲自拜访多个主要的国际评级机构,加深他们对于香港廉洁状况的理解。在完善法例工作方面,我们会尽快解决相关的宪制及法律问题,修订《防止贿赂条例》,将第3及第8条适用范围扩大至包括行政长官。
公共财政
30. 稳健的公共财政和善用公共资源是良好管治的重要一环。我在公共财政方面有多年实践经验,亦深明《基本法》对量入为出,尽量避免财政赤字的要求。但事实是特区政府对上一次财政赤字出现于2003-04年度,目前坐拥(计及早前拨归房屋储备金的投资回报)过万亿港元的财政储备,应更有条件,有智慧地把「取诸社会」的财政盈余「用诸社会」。我会在确保公共财政稳健的前提下,采取具有前瞻性与策略性的理财方针,为香港作投资,为市民解困。
行政长官的使命和领导
31. 过去三个月,我以行政长官的新身分,深深感受到使命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有些决定实难假手于人,有些说话亦不能含糊其辞,有些工作不能不亲力亲为。但令我振奋和感动的,是很多社会贤达都愿意助我一臂之力,或担当行政会议或法定及谘询组织的成员、或参加商务外访和出席高峰论坛、或连系海内外机构为香港说项。我在任内将好好利用这个庞大的人才库,为香港谋划未来。
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
32. 我将成立一个「行政长官创新及策略发展顾问团」,以取代现有两个同样由行政长官任主席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和已停止运作的「策略发展委员会」。这顾问团将集合来自不同领域的翘楚,聚焦为香港未来的创新与在环球经济中的定位,集思广益,引领前进,确保香港的全球竞争力和加强与国家发展的衔接。新成立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将负责为这顾问团提供秘书处支援服务和配合顾问团的意见进行以实证为基础的政策研究,以加强政府的政策制订能力,回应香港的发展需要。
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
33. 我将亲自主持在政府内部成立的一个「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以最高层次力度推动香港的创科发展、督导跨局跨部门的协作和投入,并确保所需资源能适时到位。
行政长官高峰会
34. 我会邀请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分别领导其他重要政策范畴,但会举行年度的「行政长官高峰会」,亲自听取工作的成果和持份者进一步的意见。初步建议的高峰会将包括青年、优质教育、扶贫和创新及科技。我亦会于本月下旬亲自出席「税务新方向高峰会」,广纳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制定具前瞻性的税务政策及措施。
(三)多元经济
理念
35. 香港连续23年获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并连续两年获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加拿大智库菲沙研究所刚发表的年度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自1996年有公布以来,香港一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而最近公布的世界经济论坛的竞争力报告,香港的排名比去年跃升三位至全球第六。这些美誉得来不易。我们会继续尊重经济规律,奉行巿场运作和推动自由贸易。与此同时,我们会用好「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并以积极有为的施政新风格,乐于承担的政府新角色,和善用理财新哲学,为香港经济注入源源不绝的新动力。
香港经济现况及前瞻
36. 香港经济今年以来表现相当理想,上半年按年实质增长4.0%。踏入第三季,经济向好的势头持续,出口增长可观,内部需求则维持坚挺,表现令人鼓舞。本地劳工市场继续全民就业,就业人数稳步加快,失业率近月跌至3.1%,是近20年来的低位。住户收入普遍有实质增长,收入最低十等份的全职雇员在扣除通胀后,收入实质增加4.5%。通胀则连续第六年回落。
37. 展望下半年,我们相信经济仍会稳步向前,一方面是受惠于环球经济温和扩张,内地经济稳中向好,这对香港出口尤为重要;而本地经济气氛乐观,均会为香港经济带来动力。除非外围出现重大逆转,香港今年全年经济表现可望较早前预测的3-4%的中间点3.5%为佳,并会高于过去十年2.9%的平均增长率。
38. 在维持自由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政府要积极发挥在土地供应、人才、政府对政府事务、政策方向、投资、方便营商环境及税务方面等能提升经济动力的角色。而面对环球激烈竞争,政府必须加强在人才和创新方面的政策力度,以确保经济长足发展。
经济发展土地供应
工商业用地
39. 为维持香港的竞争力及把握新机遇,政府会继续增加不同类型的用地供应,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一般工商业用地、物流业用地、会议及展览设施等。2017-18年度首三季的政府卖地计划,已分别推售商业、酒店和工业用地各一幅。预计政府在明年开始陆续推出位于启德发展区、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总站上盖、中环新海滨、加路连山道、金钟廊及洗衣街等多幅商业用地,合共可提供约110万平方米楼面面积。
物流业用地
40. 除了屯门第49区一幅约3.2公顷的物流用地,政府会继续在不同的地点(包括洪水桥新发展区、元朗南发展、屯门第40及46区,以及新界北),物色合适土地作有关用途。政府亦会继续支持香港机场管理局发展汇聚零售、餐饮和娱乐的「航天城」项目,使机场北商业区成为别树一帜的旅游点。
会展业用地
41. 会议及展览业是香港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我们能够将国际上一流和最具国际经贸地位的展览和会议活动吸引到港举行,就印证了香港的国际枢纽地位。在会议方面,除了年度的亚洲金融论坛和设计营商周外,过去两年就国家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香港也举行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这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的商机,在香港推广和进行商业洽谈。在展览方面,香港每年举办多项国际大型展览,其中超过十个是相关行业在亚洲以至全球最大的采购平台,包括电子、珠宝、礼品、钟表、灯饰和文化艺术等。
42. 要维持和巩固香港会展业在国际间的地位,提供新增场地已经是刻不容缓,否则一些国际间重要或新兴的大型会议及展览都只能望门兴叹,香港错失机会。本届政府有决心处理这个积压多年的问题。经详细研究后,我们认为首选是在湾仔现有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展中心)附近,增建具国际水平的会展场地。新建场地必须能与会展中心连通和结合,以发挥最大效用。因此,我们决定先放弃早前政府公布的湾仔运动场选址,将湾仔北会展中心毗邻的三座政府大楼拆卸重建,并将新址与现址改建连结成为可互相通达和连成一体的会展新翼。初步估计,新增的相连会展设施面积约23 000平方米。设施上层可建酒店,作为会展相关设施,亦可建甲级办公大楼,增补市场不足。
43. 建议的会展新翼不足以应付欠缺的场地,我们会继续进行在沙中线会展站上盖兴建会议中心的计划,为巿场额外提供15 000平方米的会议设施的面积。更长远的计划是当湾仔运动场的重置问题获得圆满解决后,有关用地可预留作进一步的会展发展,巩固及提升湾仔北作为亚洲会展业枢纽的地位。我们亦会继续探讨扩建其他现有会展设施的可能性。
44. 我们亦会藉着湾仔北政府大楼用地的重新发展,详细检视湾仔北的交通运输安排。为充分利用在湾仔北新增的沙中线会展港铁站,我们建议提升及优化湾仔北一带的行人连接系统,使往返会展设施的行人连接系统可直达湾仔、金钟及沙中线会展港铁站,从而优化区内行人道的连结。我们亦会善用中环湾仔绕道通车后的机会,改善附近一带的交通安排,提升连接湾仔北的道路网络效率。
活化工厦
45. 政府正循不同方面研究利便工厦转型并释放土地资源,包括考虑重启工厦活化计划,提供诱因鼓励旧工厦业主进行重建或整幢改装,并探讨如何在计划之下为个别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例如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以及合适的社区设施,提供合法及安全的运作空间。此外,针对个别旧工厦业权分散的情况,政府会探讨如何促进旧工厦加快集合业权,包括检视适用于旧工厦的「强拍」门槛。而在顾及消防及楼宇安全的前提下,政府亦正继续研究如何利便部分工厦改装较低楼层作非工业用途,并检讨土地契约下「工业」及「仓库」用途的定义和涵盖面。
人才
46. 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不同行业的人才,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培育本地人才,就此,我们将成立一个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为不同行业培育人才,并制定更进取地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措施。此外,人才的汇聚亦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政府会透过加大培训资源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香港的软实力,提升在航空、海运、铁路、金融、建造和城巿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力量,既为香港长远高增值及多元化发展配对人才,也可为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邻近地区的人才培训作出贡献。
政府对政府事务
47. 我们会透过进行更多「政府对政府」的对话,以及与内地和海外建立更多双边或多边联系,推广香港优势,以吸引更多内地和国际企业、投资者和人才落户香港。
48. 在加强双边关系方面,政府会积极寻求与其他经济体,包括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投资协定)和全面性避免双重课税协定,以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和其他海外市场及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国际贸易、商业和金融中心的角色。
49. 经历多年谈判,香港将于今年11月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签订自贸协定及投资协定,这将有助双方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加强双方投资者的信心及投资流动,从而令本港经济受惠。同时,我们期望于今年内正式签署与澳门磋商的自贸协定,即《港澳CEPA》。香港与格鲁吉亚的自贸协定于双方完成所需的内部程序后便可签署。我们将继续与澳洲及马尔代夫进行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另外,我们与巴林和墨西哥的投资协定于双方完成所需的内部程序后便可签署。此外,我们亦正与英国进行策略性贸易对话,探讨英国在离开欧盟后与香港的双边贸易关系。我们亦会检视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双边及多边经贸关系,为香港在对外贸易和投资,拓展最大的空间和机遇。
50. 政府至今已与38个税务管辖区签订全面性避免双重课税协定。我们刚于今年8月与沙特阿拉伯签署协定,并会继续积极物色合适的磋商伙伴,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期在未来数年内使全面性避免双重课税协定的总数可增加到50份,进一步扩展网络。
51. 在多边关系方面,我们会继续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事务。今年12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十一次部长级会议,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商经局)局长会出任为其中一位副主席。
52. 现时香港的12个海外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办)设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为进一步拓展经贸办的网络和强化对外推广工作,除了在较早时建议新增的经贸办(例如在印度、俄罗斯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地设立)外,有见于东盟是香港目前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和第四大服务业贸易伙伴,又是「一带一路」建设下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地区,政府亦计划在泰国增设我们在东盟的第三个(即新加坡和印尼以外)经贸办,与香港在欧盟的布局看齐。
加强与内地合作
53. 在内地方面,特区政府已全面提升驻内地办事处的网络和职能。目前,特区政府驻内地的5个办事处覆盖31个省市及自治区,而每个驻内地办事处下已设有最少两个联络处。未来,驻内地办事处及辖下的11个联络处将加强在中央及地方层面的政府对政府联系、强化向内地宣传香港的工作,及为港商搭建与内地相关部门直接沟通的平台,以提升香港与内地的紧密关系,并支援港人港商更好把握内地的发展机遇。
54. 此外,律政司正积极与内地研究促使跨境民商事争议能透过明确便捷的法律机制解决,进一步保障两地当事人权益。就此,律政司将与最高人民法院及相关部委探讨如何适当地拓展两地民商事司法协助安排的覆盖范围,并会于短期内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续签《法律合作安排》,强化港深法律合作及交流机制。
55. 律政司亦致力透过参与国际组织合作,例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以及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委员会下「加强经济法律基建主席之友小组」的工作,在外地加强推展香港的国际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
政策方向
56. 面对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加上近年保护主义抬头,香港面对的挑战日益严峻。香港必须发展高增值及多元经济,包括开拓创新科技和创意产业等新经济领域,并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
57. 「一带一路」建设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届政府以商经局作为协调统筹特区政府「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政策局,商经局局长正积极带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下一阶段的工作。为确保商经局可以更有效和持续地推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我们会提供额外资源,加强「一带一路」办公室的人手。商经局局长亦已将工业贸易谘询委员会改组为一个更广泛平台,以期更有效地与企业和专业各界联系及收集意见。
58. 为全面参与并把握当中的机遇,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优势,特区政府将会加强与中央政府的沟通,进一步掌握「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方向和落实情况,并与企业和商会合作,将政策转为商机。我们现正与中央政府协商,以期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在年底前签署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协议,涵盖金融、基础设施、经贸交流、民心相通、项目对接和争议解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列举具体措施,作为双方合作的方针和蓝本,当中会探讨搭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资讯分享平台,让企业更好地掌握相关资讯,促进项目对接和企业合作。特区政府并会与国家发改委成立联合合作机制,建立直接和定期沟通的平台,加强沟通协商,并监督协议落实执行。
59. 由政府和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合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论坛),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9月11日举行的第二届论坛,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多个国家和香港不同行业的积极参与。论坛有超过50个国家及地区和3 000多名多国政府代表和不同行业的精英参与。当中商贸配对环节,业界参与尤其踊跃,600多名与会者就170个运输及物流基建、能源、天然资源及公用事业、城市发展等范畴的投资项目进行介绍及交流,论坛并为超过200家公司,包括项目拥有人、投资者及专业服务提供者安排了“一对一项目对接会”。论坛成功达到了「化愿景为行动,促成一带一路实质合作」的目标。承接今届论坛的成果,特区政府计划继续每年与贸发局合作,举办论坛,并以此论坛作为重点平台,推动和促进香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商贸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60. 自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在今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见证下签定合作框架协议后,我们已大致上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草拟工作,稍后由国务院颁布的《规划》,将为实现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划出蓝图。特区政府会积极参与推进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推动产业多元化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在拓展创新及科技发展方面。此外,我们会争取为港人在大湾区学习、就业、创业、营商、生活以至养老提供更多便利,促进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使大湾区能够成为港人的优质生活圈。
61. 为更好落实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目前由政务司司长担任主席的「与内地合作督导委员会」,会易名为「推进大湾区建设及内地合作督导委员会」,以期更聚焦发挥香港在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及拟订具体的工作计划。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专责协调相关中央部委及广东省和澳门政府,以及特区政府相关政策局及部门,主动联系商会、专业团体和相关持份者,统筹落实《规划》的工作,并会获增拨资源进行与大湾区建设相关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协助港人港企发掘更多发展机遇。
投资
62. 本届政府锐意推展双向投资工作。商经局辖下的投资推广署会加强与特区在海内外办事处的紧密联系,并定出目标对象,积极争取企业,包括初创企业落户香港。根据投资推广署和政府统计处最新的年度调查,母公司在海外或内地的驻港公司已突破8 200间,其中1 413间是以香港作为企业的地区总部,比去年同期上升2.5%。政府亦鼓励本地企业到海内外寻找投资机会,从而带动香港的专业发展。
方便营商环境
63. 要令百业兴旺,政府须在方便营商的工作上努力不懈。我们会透过方便营商谘询委员会优化本港规管制度,提供有效的跨部门、跨界别沟通平台,让业界就规管事宜向政府表达意见。
64. 我们在方便营商的工作得到国际广泛认同。过去十年,香港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排名一直处于全球前五名之内,去年的排名更爬升一位至全球第四,成绩得来不易。展望未来,我们必定要做好方便营商的工作,为百业「拆墙松绑」,从而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我们并会加强与世界银行连系,把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通报好,务求令香港在《营商环境报告》的全球排名榜上处于前列位置。
税务新方案
65. 简单低税制是香港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必须继续维持。面对经济转型和全球竞争的新形势,我们应策略性地运用税务措施,促进产业和多元经济发展,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66.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将尽快落实我在竞选政纲中提出的两项具体税务措施。在利得税两级制方面,企业首200万元的利得税率将由政纲所建议的10%进一步降至8.25%,即利得税率的一半,其后的利润则继续按标准税率16.5%评税。第一级的税率较政纲中所建议更低,有助进一步纾缓中小企的税务负担。为了将税务优惠集中在中小企,我们会加入条文,限制每个集团只可提名一间企业受惠于较低税率。在推动企业投资科研方面,创新及科技局会就研发开支获额外扣税的建议谘询业界,建议首200万元的合资格研发开支可获300%扣税,余额则获200%扣税。上述两项建议均须制定执行细节及立法实施,我们会尽快提交草案,争取在2018年内落实。
67. 政府会与持份者保持沟通,以期制定具前瞻性的税务政策及措施,促进香港经济发展。
68. 上述的政府行为适用于各行各业,而个别的产业按着它们的成熟程度,亦须有更具体的政策措施。我想先谈两个具优势、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创新及科技和创意产业。
创新及科技
69. 自2015年11月成立创科局以来,政府大力推动科研及创科发展,两年下来已渐见成果。凭借我们在「一国两制」、地理位置、营商环境、司法制度、知识产权、科研实力、金融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再加上国家「十三五」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带来的机遇,香港绝对具备条件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然而,我们必须不断巩固及提升自身的实力,为创科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并利用科研成果来激发创业、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改善生活。
70. 创新及科技不是一个单一产业,而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发展创科,能带来新的产业及创造财富,帮助更多青年人就业,改善市民生活。要在创科路上急起直追,政府会循八大方面加强创科发展。
71. 首先是增加研发资源。我们已定下目标,在本届政府五年任期结束前把本地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倍升至每年约450亿元,即由0.73%增加至1.5%。「创新及科技基金」在创科方面提供的资助,已由2013-14年度的7.3亿元倍增至本财政年度的15多亿元;而在2013-14至2016-17年度,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给予大学的研发拨款,亦由44.6亿元增加了18%至52.8亿元。我们已为大学研究资金预留不少于100亿元,待由徐立之教授领导的教资会专责小组完成有关研究资助的检讨后,新增资金就会到位。但在此之前,研资局给予大学的拨款,无须硬性局限于研究基金的投资回报,可适度动用部分本金。为吸引私营机构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我们将为企业的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首200万元符合资格的研发开支可获300%扣税,余额则获200%扣税。我们亦希望藉此逐渐将公私营机构研发开支的比例从公营主导扭转至公私营共同投入的可持续局面。
72. 第二是汇聚科技人才。香港中西文化荟萃,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卓越的科研成就,是建立国际科研人才枢纽的首选之地。未来一年,创科局会启动5亿元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目的是要训练和汇聚更多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在创新和科研方面发展。其中包括推出「博士专才库」企划,资助企业聘用创科博士后专才,从事科研及产品开发等工作。教育局会透过向研究基金注资30亿元,为修读教资会资助的研究院研究课程的本地学生提供助学金,以吸引他们投身研究工作,配合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另外,我们会以配对形式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先进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4.0」的培训,为推动「再工业化」注入动力。我们亦会扩大现时的「实习研究员计划」,让更多企业和「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毕业生受惠。
73. 政府一直致力吸引海外顶级科研机构来港落户。去年,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分别在香港成立中心。这些知名院校的到临,说明香港有肥沃的土壤发展创新及科技。过去三个月,另外几所国际知名院校便亲自接触我,表示有意在港建立重点科技合作平台。事实上,香港有足够的科研实力,引进国际知名的大学、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合作进行具前瞻性和惠及社会的研究项目。这些合作将把世界顶尖人才汇聚香港,并有助进一步提升本地科技人才水平。
74. 第三是提供创投资金。创新科技署刚在上月启动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以配对形式,与私人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本地创科初创企业。政府辖下的机构,例如科学园及数码港等,亦设有不同的创投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财政支援。假以时日,我相信本地的企业在为资金寻找出路时,亦乐意投资科技发展。
75. 第四是提供科研基建。我们正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提供香港历来最大的创科园地,并透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港深合作,贯通创科产业的上、中、下游,打造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中心。此外,将军澳工业邨的数据技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及科学园的扩建工程,将在2020年起陆续完成,亦为推动「再工业化」提供关键的基础设施。在科学园旁的「创新斗室」人才公寓,亦预计在2020年落成,提供重要的配套设施。为支援创科初创企业,我们除了继续支持深圳市政府在前海和南山的青年创业基地外,正筹备推出「青年共享空间计划」,首阶段将涉及约6万平方呎的楼面面积,以不多于市值三分之一租金供初创及其他用途使用。
76. 第五是检视现行法例及法规,扫除窒碍创科发展而不合时宜的条文。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模式近年在国内外城市大行其道,催生了不少新兴经济活动。我会要求新成立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连同各政策局积极检视各政策范畴内的政策和法例,作出更新,「拆墙松绑」,以扶助新经济发展。
77. 第六是开放政府数据。在数码世纪,我们须加速开放政府的数据,为科研及创新,以至发展智慧城市提供原材料。现时,政府已经提供超过3 100个数据集及1 000个应用程式介面让公众免费使用。各部门会积极开放不同范畴的数据集,以便利市民及供科研与行业发展之用。此外,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会设立大数据分析平台,以便发掘有助于制订医疗政策,促成生物科技研究和优化临床及医疗服务的有用资讯,促进医护服务创新。
78. 第七是由政府带头改变采购方法,研究加入创新及科技为相关要求,不单以价低者得为考虑,藉此鼓励本地科技创新。创科局亦会利用5亿元拨款,促进各部门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质素。计划于年中推出,各部门反应积极,创科局刚同意出资逾1亿元,支持20多个由部门提出的应用科技项目或研究。部分项目可于本财政年度开展。
79. 最后是科普教育。教育局除了在2015/16及2016/17学年分别向所有公营小学和中学发放一笔过津贴外,亦更新了科学、科技和数学学习领域课程,加强学生综合和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育局正在草拟『计算思维-编程教育』的补充文件,将会在短期内完成,供学校采用。在师资培训方面,由本学年开始,教育局会为所有中、小学的学校领导层和中层管理人员提供一系列的进深培训课程,提升教师在规划及推行校本STEM相关活动方面的专业能量。而新设于九龙乐富的「艺术与科技教育中心」内的「STEM教育中心」亦即将开始运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及相关的教学支援。我们并会联同大专院校和其他相关机构举办更多优质的大型学生活动,如与科学科技相关的博览会,让学生有学以致用,互相观摩的机会。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亦会更新香港科学馆的常设展览,加强利用科学馆推动STEM教育。
智慧城市
80. 发展智慧城市可以改善市民生活,令香港成为更宜居城市。政府刚完成香港智慧城市蓝图的谘询工作,各界反应十分正面。我们正研究收集到的意见,并会提前在今年内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此前,我们会投放7亿元,立刻推展以下项目,为发展智慧城市构建关键的基础建设:
(1) 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数码个人身分」,让市民能以单一的数码身分和认证进行政府和商业的网上交易,促进直接面向市民和消费者的新经济服务模式,为推行智慧城市提供关键的数码基础建设;
(2) 为构建讯息和网络覆盖全面的智慧城市,在选定的市区地点进行「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提供便捷讯息服务及收集各类实时城市数据,加强城市和交通管理,亦为香港将来发展第五代(5G)流动通讯服务基础建设作出配合;及
(3) 革新电子政府系统的开发技术及设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务求各政府部门善用云端服务及新的资讯科技,提升运作效率和网络安全。
81. 要成为智慧城市,宽频服务须尽量全民覆盖。目前香港的住户宽频渗透率已超过九成,位居世界前列,绝大部分市民均能享用高速和高质素的宽频服务。但位于新界及离岛较偏远地区的乡村,由于铺设网络成本较高,服务的顾客数量少,电讯商扩展网络至这些地区的进度缓慢,情况并不理想。有见及此,我们建议政府牵头,透过资助形式,提供经济诱因鼓励电讯商扩展光纤网络至位于偏远地区的乡村。计划涵盖现时约380条未有高速宽频服务覆盖的乡村,估计可惠及近17万名乡村居民。计划不但反映本届政府「以人为本」的思维,更能为日后保育和活化偏远乡郊提供所需的电讯基建。
82. 「智慧出行」是香港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目标是透过应用科技利便市民规划行程、善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减轻交通挤塞。政府致力继续发展智能运输系统,并会将运输署现有各个交通流动程式,统合为一个平台,让市民可一站式搜寻步行、驾驶、公共交通及实时交通资讯。我们亦将由2019-20年起陆续安装新一代路旁停车收费表,让驾驶人士可用多种付费方式,包括支援流动应用程式遥距缴付泊车费。新一代路旁停车收费表亦会配备感应器以侦测停车位是否已被占用,提供实时资讯协助驾驶者寻找空置泊车位,以减少车辆在道路上徘徊寻找泊位。此外,运输署现正就有关车辆安装车内装置进行研究,让驾驶者可即时获得交通资讯及无须停车便可缴付隧道费等。运输署预期于2018年年中完成研究,并会尽快探讨如何推广相关装置。
83. 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刻不容缓,我将亲自领导一个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审核及督导创新及科技八个方面的措施及智慧城市的项目,务求以高效的方式推进香港的创科发展。
创意产业
84. 创意产业是香港极具发展潜力的范畴。它们不单涵盖一些新兴、受青年人欢迎和以设计、艺术、文化和传讯为主的行业群,更是一股能带动经济、增值和使香港成为更富吸引力的国际城市的多元产业。
85. 在2005至2015年,创意产业的名义增加价值平均每年升幅为5.4%,行业就业人数及机构数目亦分别增加约15%及39%。在2015年,创意产业的名义增加价值超过570亿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份额2.5%,就业人数超过135 000人。
86. 在创意产业涵盖的八个界别中,设计业的增长相当突出。在2005至2015年间,增加价值增幅达314%,即平均每年升幅达15%。以数额而言,增加价值由2005年的10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41亿元。从事设计行业的人数和机构数目,分别增加68.8%和125%。
87. 香港的专业设计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可协助客户提升竞争力,建立品牌,为产品和服务增值。我们可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动创意产业进一步提升,例如加强设计合作,体现「深圳走出去、香港引进来」。另一个例子是加强开放市场及投资,并提升人才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香港为创意产业人才枢纽的平台,携手推动粤港澳粤语电影电视制作。
88. 我们也可以更充分利用创意协助优化政策,改善服务和产品,并以此作为施政和营商「解难」的一项工具。我们乐意由政府做起,并鼓励企业和社会注重创意和设计的元素,推动香港作为创意和重视设计的城市。来年,商经局会与公务员培训处合作,将创意及设计思维引入作为首长级人员培训计划的重点,并将全面加强有关创意及解难能力的训练。除了培训,我们也同样重视实际应用。商经局将联同效率促进组积极与政府内的主要公共服务提供者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和与市民的沟通渠道,应用好设计思维,以进一步提高效率,满足市民需要。
89. 创意和设计思维应从小开始孕育,而针对创意的教育课程亦不应只局限于培训艺术家、设计师或建筑师,而是要让设计思维方式成为一种解难能力以及和一种推进增值和倡导跨学科合作的新思维。我们要在学制内外都更重视设计或创意的发展。在专业设计教育方面,香港目前已有不少于11个设计相关的公帑资助课程,涵盖高等文凭至教资会资助的研究生课程,并有15个课程由职业训练局辖下的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和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提供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时装设计、家具设计、舞台设计及视觉设计等多种设计科目。我们必须同时将设计及创意的训练,推广到其他专业和企业的营运和管理上,更可成为在职后的行政教育和「学后」培训。我们鼓励及支持加强与本地及外地机构协作共同推动这方面的发展。
90. 展望未来,我们将利用我们的既有优势,并透过财政上的支援,促进创意产业,特别是设计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建议向创意智优计划注资10亿元,以加强我们对设计业及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特别是培育年轻一代的人才,以及提升社会整体对创意思维及设计能力的认知。
91. 在这方面,香港设计中心一直是政府推广设计及相关创意产业的紧密伙伴。自香港设计中心2001年成立以来,政府合共拨款3亿元支援其运作,以培育设计人才,在地区和国际上提升和推广香港设计业的形象,包括举办现在已享负盛名的设计营商周。近年,香港设计中心受政府委托管理设计创业培育计划和时装创业培育计划,亦举办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为本地设计界培育新血。随着设计愈来愈受重视,我们看到有空间可透过香港设计中心向不同的年龄层推广设计思维。我们计划向香港设计中心增拨资源,以推行多项措施,巩固香港作为亚洲设计之都的地位。
92. 设计与工业两者结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地区及零售层面上也可发掘更多的机遇。我们会积极探索如何让年青设计师充分利用深水埗区这个传统的服装布艺基地,创造新的协同效应,既可带动本土经济,丰富地区的旅游资源,又可帮助香港的时装设计发展更上一层楼。
93. 香港和深圳除了在创科的合作外,两地设计业的合作亦极具潜力。个多月前在深圳前海展开的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我们将加强与其他海内外设计城市的联系,推广香港作为创意枢纽的地位,并为香港开拓新市场。
94. 至于电影方面,政府一直以来多管齐下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包括鼓励港产片制作、培养人才,拓展观众群及致力在区内及海外打造「香港电影」的品牌。「电影发展基金」于1999年成立,旨在资助各项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措施。自2007年至今,政府已向电影发展基金注资5.4亿元,并通过基金支援了许多电影的制作,当中不少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共获得了110多个本地及国际奖项。鉴于过去十年电影市场的变化,我们会在今年检讨电影发展基金的运作,以期推动本地电影业有更长足发展,并为电影制作或后期制作培训更多专业人才,协助业界更有效回应市场所需。
95. 香港有优质并历史悠久的出版业,政府会与内地相关部门继续探讨可行措施,支持本地出版商在内地拓展市场,教育局亦正推动阅读文化,冀为本港出版业注入新动力。
96. 创意产业和知识产权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创意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政府会继续加强香港的知识产权制度,致力推动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并鼓励知识产权商品化,使我们的创意产业能进一步多元化发展。
金融
97. 为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我们会把握「一带一路」和大湾区的机遇,以及善用香港的优势,推动本港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我们会透过不断发展香港现有的各项融资渠道,以及适时更新现时的规管制度,将香港发展成为区内新经济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迎合新经济环境。由财政司司长主持的「金融领导委员会」将就此提出策略性和具前瞻性的建议,并由政府指定有关部门跟进。政府将向金融发展局增拨资源,强化其进行策略性研究及提供建议、推动市场和培养人才的角色。香港交易所早前已就设立新板的概念进行谘询,现正考虑收集到的意见,以制订更详细的建议谘询市场。
98. 为彰显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以及推动绿色金融在香港的发展,政府将带头在下个财政年度发行绿色债券,以期推动内地、「一带一路」沿线、以至国际投资者透过香港的资本市场为绿色项目进行融资。经我们的鼓励下,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已宣布会在香港发行绿色债券。我们会继续鼓励公营机构在香港发行绿色债券,并推动本地机构设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债券认证计划。
99. 我们会继续与业界和内地当局探讨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双向流通的渠道,以巩固及提升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在深化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我们会研究将更多不同的投资产品纳入双向互联互通机制,例如交易所买卖基金及把债券通扩展至「南向通」。
100. 维持投资者对本港金融市场的信心,是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一环。我们会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强化金融体系的防险、抗险能力,并确保本港金融市场机制与国际标准保持同步。我们会设立保单持有人保障计划,为保单持有人提供安全网,增强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
101. 政府与强制性公积金管理局已展开建立「积金易」中央电子平台的工作。中央电子平台将能提升强积金计划的行政效率,让收费有更多下调的空间。政府已成立工作小组督导发展「积金易」,成员包括14个正营运强积金计划的受托人。
102.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高度发达的资讯及通讯科技产业,是开拓金融科技的理想地方。我们将继续致力推动本港金融科技发展,让业界试行创新业务。继香港金融管理局之后,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及保险业监管局刚于9月推出监管沙盒,帮助市场加快推出新的金融科技产品及服务。银行业正研究开发「专业资讯机构」平台(Know-your-customer Utility,KYCU),以提升银行执行客户尽职审查的效率。
103. 在支付方面,去年获发牌的13个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正积极推广和加强其支付产品及服务,香港金融管理局明年会推出「快速支付系统(Faster Payment System)」,让银行和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在同一支付平台上进行实时支付和转帐,以进一步推动市场发展,便利个人对个人转账,并鼓励商户采用更多元化的创新零售支付产品,以惠及市民。未来,政府将积极推动为各种政府收费提供新的支付渠道(例如利用流动电话的电子钱包等),以配合业界的发展。此外,我们会继续鼓励持份者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与不同金融科技人才的连系,促进人才培育和交流。
航运及物流
104. 香港国际机场是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运枢纽及人流物流交汇点的地位。我们必须抓紧香港在地利和基础设施等的独有优势,继续提升香港国际机场的硬件和软件配套。硬件方面会着重提升机场客货运的处理能力,措施包括积极协助机管局推展三跑道系统工程,及优化机场基础及联运设施。而软件方面,特区政府与国家民航局和澳门民航局于今年7月签订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提升珠三角地区空中交通管理的效率,并展开具体的技术性研究,以推动大湾区内空域优化和协同发展。政府亦会发展高增值的航空业务,包括发展飞机租赁及相关业务,以及一贯地积极扩大香港的航空网络。
105. 电子商贸蓬勃发展,带动跨境物流派递服务需求日益殷切,尤其是空邮派递及转运服务的需求。现时,位于香港国际机场的空邮中心每日须处理大量空运邮件。空邮中心启用至今已接近20年,其处理空运邮件的能力有空间进一步提升。有见及此,香港邮政现正与机管局及其他邮政当局商讨,积极探讨扩建位于香港国际机场的空邮中心,以提升其容量及运作效率,以配合空邮邮件未来的增长。
106. 为巩固香港作为多元化的国际海运中心,由政府成立的香港海运港口局,正积极与业界携手制定全方位策略,以推动和促进香港海运业和高增值海运服务(包括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和仲裁服务、船舶融资、船舶管理、船舶注册等)的发展,及引进外地海运企业来港。此外,为加强香港与英国两地在推广高增值海运服务和海运人才培训方面的联系和合作,运输及房屋局与伦敦海事服务协会(Maritime London)于今年9月签署合作备忘录。政府亦积极推行便利船运业界的措施,包括提升香港船舶注册处的服务,利用特区驻海外和内地的经贸办为外地船东提供适时服务,以便他们在香港注册的船只可尽快启航。
旅游业
107. 多年来,旅游业是香港的支柱行业。今年头八个月,访港旅客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1.9%。今届政府定下明确的愿景及目标,全力将香港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首选旅游目的地。除了维持旅客数字的稳定增长之外,我们更着重吸引更多高增值的过夜旅客,让旅游业得以平稳、健康及持续发展。
108. 今年8月,特区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旅游合作协议》,冀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包括共同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及大湾区内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发展互利共赢的「一程多站」旅游产品、推动内地与香港邮轮旅游发展、加强旅游监管合作等。
109. 财政司司长于10月初刚召开了旅游事务高层统筹会议,指示各政策局及部门加强相互合作与协调,以进一步推动各项与旅游业相关的措施。
110. 本届政府将循以下四大发展策略,全面有序制订并落实相关措施及项目,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 为本港开拓多元化的客源市场,集中吸引高增值过夜旅客来港,包括在来年促进业界把握大湾区的旅游机遇,并计划举办「一带一路」旅游论坛,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旅游业界参加,以协助本港业界开拓更多元化的客源市场;持续支持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在客源市场宣传香港旅游特色和形象,包括推广「一程多站」。中、长期方面,我们会与国家旅游局及旅游业界商讨继续深化内地与香港的旅游合作;
(2) 培育及拓展具本港及国际特色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包括文化、古迹、绿色及创意旅游,从而丰富旅客体验,例如在短、中期方面,我们会探讨开发不同的绿色景点,并与当区携手推动可持续的绿色旅游发展,及如何完善这些景点的交通配套安排;我们亦会探讨与创意媒体院校合作,透过运用多媒体和创意科技,让旅客即使身处现代都市也可在具丰厚历史文化的地点穿梭体验其历史时代的面貌和当时的社区文化,以丰富本港文化历史的旅游产品;巩固和提升本港作为会议展览旅游目的地及地区邮轮枢纽的地位,并致力吸引不同种类和崭新的盛事在本港举行;
(3) 推动智慧旅游,包括在短、中期逐步在旅游热点加强Wi-Fi设施,并探讨利用智能科技在合适景点及边境管制站为旅客提供便利旅游的服务,例如向到港旅客手机发出在港旅游的基本实用资讯及往返不同景点的公共交通服务等,协助他们规划行程及在港活动,以及鼓励业界善用创新科技以增强竞争力;及
(4) 提升本港旅游业的服务质素,并争取立法会尽快通过《旅游业条例草案》,以保障旅客权益,并推动业界采用良好营商手法,维持香港作为旅游城市的形象。
建造及相关专业
111. 对香港建筑业界而言,「一带一路」带来了愿景;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带来具体的机遇,及较易取得实质的成果。
112. 内地与香港于今年6月28日签署《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明确支持香港参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乘着新的机遇,政府会继续协助建筑及相关专业在内地发展,并根据今年6月签订的协议,深化香港与前海、横琴,以及南沙的合作。此外,我们亦会继续与内地就专业人员资格的互认进行磋商,理顺「专业」及「执业」的工作,并把前海已实行的「香港管理模式」推展到其他自由贸易片区。
113. 建造业近年面对成本高昂及人手短缺的挑战。因此,政府正积极推动科技应用及创新的建造方法,以提升生产力和成本效益。例如政府正协助业界建立具规模和高度自动化的钢筋预制工场,生产预制钢筋组件以供工程项目使用。政府亦会在2018年起在政府主要基本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造采用建筑信息模拟技术,并鼓励私人工程项目跟随。此外,建造业议会新设立的创新及科技应用中心会在今年年底前投入服务,提供本地及海外的崭新技术资讯,并协助中小企引入使用。
法律服务
114. 律政司会采取不同措施巩固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地位,包括联同业界在内地和海外推广香港的相关服务,并加强推动香港与内地及海外相关界别的进一步合作,为内地「走出去」的企业及到内地投资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115. 其中一项重点加强工作,是积极推动香港作为「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并鼓励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法律业界提升合作水平,包括探讨设立大湾区法律合作平台,以便三地业界互相通报和交流资讯、培训和建立人才库。
116. 为吸引更多国际法律服务及争议解决机构在香港设立分支或办事处,政府正推展「法律枢纽」的计划,现正翻新旧中区政府合署西座及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计划可于约2019年年初开始提供办公室空间予国际及本地法律相关机构使用。
广播
117. 近年来“Over-the-top”电视服务与互联网及移动平台上各式各样的在线讯息娱乐发展蓬勃,彻底改变了香港广播业的经营环境。公众能透过更多新兴管道取得教育、娱乐及资讯之余,网上媒体平台的普及化,亦同时突显了现时对传统媒体及透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内容的规管制度存在的显著差异。
118. 诚然,传统媒体影响力大,能直接入屋,所有家庭成员不论老幼也轻易接触得到。有意见因而认为免费电视服务应继续接受严格规管,以上的传统看法不难理解。但与此同时,客观事实是科技的进步已大大改变了大家收看传播内容的习惯,加上规管制度的不平衡,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剧烈竞争已令传统媒体经营出现重大困难。
119. 为平衡广播市场的竞争环境,并缔造创新和投资的空间,让本港的免费电视服务能持续发展,政府现正检讨有关广播方面的法例,目的是放宽过时的法定要求及理顺规管制度。我们会细心聆听和审视社会各界的反应,然后作出决定。但我们承诺在检讨过程中会致力吸纳公众的意见并和业界保持紧密交流。就此,我们期望在2018年年初就放宽规管的建议进行公众谘询。
渔农业
120. 政府将贯彻落实「新农业政策」下的措施,包括筹备农业园的工程;开展农业优先区的顾问研究,以协助制定政策和措施促使荒置农地恢复农业用途及遏止破坏农地或将农地改作不相配的用途;以及便利在工业大厦╱工业地带进行水耕及其他农业科技生产。在各项措施互相配合下,本地农业将得以长远持续发展。我们也会扩大现有鱼类养殖区,改善养殖环境及促进海鱼养殖业的发展。
(四)培育人才
理念
121. 人是香港向前发展的最重要元素,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关键。政府在教育的开支是对未来发展最有意义的投资。香港有良好的教育基建,享负盛名的大学,优秀的科研人才,除了培育我们下一代,也可为内地和邻近地区培养人才。汇聚人才对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好处,政府应在建设人才枢纽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教育愿景
122. 我的教育愿景,是要培养青年人成为有质素的新一代,对社会有承担、具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我们要为学生、老师、家长和校长,创造一个稳定、关怀、具启发性及富满足感的教与学环境。
教育新资源
123. 教育是用心的事业,单靠钱并不能确保优质教育,但不能否认,由于学生人数浮动,政府提供拨款的模式和种种原因,有些教育界面对的问题是急须投放额外资源应对。因此,我在选举政纲提出即时增加每年50亿元的教育经常开支,并在候任期间与教育界磋商并达成共识,在上任第一个星期便推出首阶段涉及36亿元的措施。得到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这些措施已陆续在今年9月起实施,涵盖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幼稚园、中小学、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和专上教育。至于余下的14亿元经常开支应该如何有效运用,政府会就相关范畴进行检讨,并继续与教育界商讨。如有需要,政府亦会提供更多资源。
进一步研究八大教育范畴
124. 我在聆听教育持份者的意见后,已在今年7月5日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时指出,政府须进行深入研究的八个教育范畴,涵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安排、评核制度、职业专才教育(职专教育),自资专上教育、校本管理、家长教育和教资会在研究和学生宿舍的资助。教育局会在今年内陆续就个别范畴成立专责小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会秉持「专业领航」、「直接聆听」的宗旨,邀请教育专家,包括了解前线教学人员及学生学习情况的专业人士参与各个专责小组的工作。其中,我们已邀请教资会成立专责小组,由徐立之教授担任主席,就现行高等教育界研究工作的支援策略,以及研究拨款的水平和分配方法进行检讨。至于自资专上院校的角色和定位和副学位的未来路向,我们会成立另一个专责小组,由张炳良教授担任主席,深入探讨有关议题,并向政府提出建议。
125. 职专教育是政府将会进行深入研究的另一范畴。政府一直强调职专教育在推动香港社会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落实推广职业教育专责小组在2015年的建议,包括重塑职业教育为职专教育、进行宣传及推广,并为中学提供津贴,资助应用学习课程的费用等。但持份者仍然普遍认为职专教育逊于传统学术教育,这种偏见不利于职专教育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我们会加大宣传力度,更广泛地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向青年及家长推广职专教育。教育局也会设立和管理一个职业专才教育网站,一站式提供本港职专教育及相关行业的资料,并会协助教育及培训机构、雇主和各大商会为高中生和家长举办研讨会和参观活动。
幼稚园教育
126. 在幼稚园方面,新的免费优质幼稚园教育政策已在今个学年展开。政府已承诺会检讨幼稚园教师的薪酬安排,以探讨设立幼稚园教师薪级表的可行性。我们会以2017/18至2019/20三个学年的数据为基础,评估设立幼师薪级表对幼稚园教师团队的稳定性、优质服务的持续发展,以及幼稚园界别灵活和多元性的影响。教育局会进一步谘询幼稚园界别及持份者,并拟订未来路向。
专上教育
127. 香港的大学在学术领域成就卓越,在世界各地享负盛名,亦肩负起为香港培育优质人才的重任。政府将更积极为香港的大学研究人员及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援,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区域教育枢纽的地位,我们也需要更多研究人才发展创科经济。我们会透过向研究基金注资30亿元,为修读教资会资助的研究院研究课程的本地学生提供助学金,以吸引更多本地学生投身研究工作,配合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
128. 多年来,政府未能为教资会资助大学提供足够宿舍,除了令部分本地本科生未有机会在修业期间体验大学舍堂生活,亦影响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的意欲,未能达致营造更趋国际化的校园的政策目标。如果我们继续采用过去的做法,就大学宿舍每项工程经内部资源竞逐程序,然后向立法会工务小组和财务委员会逐项提出申请,大学宿舍短缺的问题难望在短期内得以纾缓。因此,政府采用创新思维,建议设立120亿元的宿舍发展基金,以单位成本资助模式为大学提供兴建宿舍拨款,以期能够加快增加大学宿舍宿位数目,我们会在稍后向立法会提出成立这项基金的详细建议。
特殊需要的儿童
129. 现时接受学前教育但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例如患自闭症、过度活跃症、或有语言及读写困难的幼儿,极须尽早接受学前康复服务。政府在2015年年底推出「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安排跨专业团队到校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学前康复服务,团队包括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学家、社工及特殊幼儿工作员。试验计划有显著成效,政府决定在试验计划完结后,即从2018/19学年开始,将计划纳入为常规服务,并为此每年预留共4亿6千万元经常开支,将接受服务的幼儿名额由约3 000个于两年内倍增至7 000个,希望达致学前康复服务「零轮候」时间的政策目标。此外,社会福利署(社署)正联同教育局,探讨如何加强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的支援,让他们在升读小学后获得适切的服务。另外,社署会于2018年10月起,将一个特别为支援高能力自闭症青少年及其照顾者的先导计划常规化,以提升他们的生活、社交、就业等技能;为自闭症人士的家长╱照顾者提供支援服务;以及为服务自闭症人士的资助康复服务单位和前线员工提供谘询服务和专业培训。
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
130. 政府一直透过不同措施,按需要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及设施。考虑到空调设施在炎热天气下能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教学环境,政府将为公营学校的标准教学设施(包括课室及特别室)、学生活动中心及礼堂提供空调设备。由2018/19学年起,我们会为学校提供经常「空调设备津贴」,以支付相关的日常开支,包括电费及日常维修保养费用。同时,亦会按个别学校的实际情况,按需要分阶段于该等设施加装空调设备。直资学校亦会受惠于新政策,其资助会相应地调整。
资历架构
131. 资历架构推出至今已经九年,现时约有8 000个获资历架构认可的学术及职业资历登记在资历名册。教育局亦已与欧盟、新西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有关当局进行了资历架构的相互比较研究。这些国际合作除了可提升香港资历架构的国际形象和认受性,亦促进具备认可资历的学员流动。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及推动香港资历架构的发展,加强不同行业资历的认受性,及为青年人提供经质素保证的升学及就业途径。政府会向资历架构基金注资12亿元,以持续推行有关的工作。
认识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及国情
132. 让学生认识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经济、科技、政治体制和法律等各方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是学校教育应有之责。教育局会在2018/19学年落实中国历史在初中成为独立必修科,并在目前的课程基础上,持续增润课程内容,推动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现正就课程的修订再次谘询业界。同时,教育局会继续采取多元化策略,包括强化《基本法》教育、举办更多校长及教师专业培训、发展教学资源、丰富师生内地交流及学习活动、以及鼓励姊妹学校加强交流合作等,以促进师生全方位认识国情,欣赏及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因应国家的发展策略,教育局会优化内地交流计划,让更多师生藉实地考察「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大湾区发展,以及创新科技企业等,理解相关发展策略为香港带来的机遇和拓宽视野。期望学生能藉着学习中国历史和有意义的活动,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成为有识见、富责任感、具国家观念的公民,对国家及社会作出贡献。
终身学习
133. 政府将向持续进修基金额外注资15亿元,并优化基金运作,扩阔课程范畴,加强课程质素保证及对申请人的保障,预计额外15万名市民可获得资助,基金运作亦可延长至2024年。
人力资源规划
134. 由政务司司长出任主席的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将于明年年初开始运作。委员会将整合政府、商界、教育、专业等界别的资源和力量,协力制定、检视、统筹及推动宏观的人力资源政策,以配合香港的短、中、长期发展需要,确保我们的人力资源在国家最新发展,以及不断变化的环球市场趋势下能与时并进,让市民能够把握未来多元而庞大的向上流动机会。政府亦会完成制定人才清单,有效地吸引专才来港,配合香港经济高增值及多元化发展。
输入劳工
135. 近来本港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位,基本上达致全民就业,个别行业确实长期面对着人力不足及招聘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安老服务业。随着人口高龄化,出生率持续下降,本港的整体劳动人口预计在2019至2022年到高位后便会持续下降。高龄化社会将大幅增加对住院及居家安老服务照顾员的需求。此外,大型基建项目包括机场三跑道系统项目及新铁路项目、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及公共房屋发展计划的推展,亦会对建造业的人力供应构成重大压力。社会若不正视劳动力不足的严峻挑战,将大大削弱香港的经济竞争力及社会持续发展。因此,政府相关政策局及部门会与业界商议加强培训及吸引新人(尤其是青年人)入行,亦会在确保本地工人优先就业的前提下,与持份者探讨适度和有规限地增加输入劳工,例如考虑为资助安老服务及康复服务单位提供更大弹性,以输入照顾员。
妇女劳动力
136. 妇女是香港家庭主要的照顾者,作为保障妇女的权益与福祉,并释放妇女的劳动力,政府将致力多方面增加对家庭的支援,包括对长者、残疾人士及幼儿的社区及家居支援服务。在幼儿服务方面,政府将在2018-19年度起在北区、观塘区、葵青区及沙田区共增加约300个资助独立幼儿中心名额。此外,我们已委托香港大学就幼儿照顾服务的长远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预计于明年第一季完成。
137. 与此同时,政府已于今年10月初透过关爱基金放宽「课余托管收费减免计划」下低收入家庭的入息上限及增加2 000个减免名额,我们亦会在2018-19年度向携手扶弱基金注资4亿元,其中2亿元将主要用于推行课余学习及支援项目,预计约13万名基层儿童将可受惠,有助纾缓在职妇女在照顾子女方面的压力。
人才枢纽
138. 随着国家迅速发展,并配合推展「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大增加了对金融投资、航运物流、基础建设、专业服务、贸易、法律服务和争议解决等产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政府致力巩固香港作为人才教育培训的枢纽,为本地及邻近地区培养人才。
139. 我们近年先后成立了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和港铁学院,为本地、内地及其他地区培训空运和铁路管理及营运人才。为培训更多优质及专业的建造业从业员,建造业议会亦计划在明年上半年成立香港建造学院。消防及救护学院于2016年年初成立,为香港消防处和其他公私营机构提供训练,目标是成为区内首屈一指的消防及救护培训中心。香港应发挥培训人才的软实力,这既可促进香港专业在内地和区域的认受性和影响力,也藉此开拓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流动空间。
(五)改善民生
理念
140. 房屋、医疗、福利服务等民生事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一个关爱共融社会的支柱。要让市民乐以香港为家,政府须确保安全适切的居所、安心的医疗服务和安稳的社会支援。香港人充满善心,乐于助人,政府应进一步透过民商官合作把香港建设成一个不论种族、职业、年龄、伤健都能和谐共融的社会。无论是扶贫、安老或助弱,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恪守以下的理念:爱护儿童、支援家庭、鼓励就业和尊重受助人的选择权。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我们应促成跨界别、跨专业和公私营合作,既让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亦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更全面的照顾。不过,我必须指出,面对公共资源不是无限的情况,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不单是供求的问题,也是社会不能回避的分配问题。
房屋
现况
141. 在众多民生议题中,房屋问题是最严峻、最棘手、最复杂的,但同时却是市民最期望现届政府能以创新思维,大刀阔斧可解决的问题。今日房屋供不应求、楼价飙升、既有外围的因素,也有种种内部成因。本届政府有决心并会尽最大努力去扭转这局面。
土地供应
142. 无论是要解决市民置业难,还是居住环境差的问题,都一定需要增加土地供应。多年来,政府已提出不少增加土地的策略,包括在维港以外填海、改变土地用途、增加土地发展密度、开拓岩洞空间、加快市区更新和发展大屿山等;有关部门及机构亦正就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和使用新界棕地进行研究,坊间亦就土地供应提出不少意见。我们欠缺的,似乎不是增加土地的建议,而是整体社会对这些选项的利弊、取舍和优次的共识。但继续的反覆争拗、议而不决,加上造地需时,只会令香港的土地供应更加紧绌,市民渴望的置业安居更遥遥无期。
143. 今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专责小组」)将推动社会以全面、宏观的态度,去检视不同土地供应选项的优劣,并凝聚社会最大的共识。「专责小组」任重道远,工作亦相当紧迫,并预计在2018年上半年展开公众参与活动。我们期望社会各界以包容、开放及理性的态度思考土地供应的难题,亦期待「专责小组」能为政府提供一个整全建议,谋划出一套具长远目光的土地供应策略。
房屋政策
144. 我的房屋政策有以下四个元素:
(1) 房屋并不是简单的商品,而适切的居所是市民对政府应有的期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在尊重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2) 以置业为主导,让市民安居,乐以香港为家,政府会致力建立置业阶梯,为不同收入的家庭重燃置业希望;
(3) 聚焦供应,在「长远房屋策略」的基础上,加大增加房屋单位方面的努力;以及
(4) 在土地不足,供应未到位前,想方设法善用现有房屋,满足长时间轮候公屋的家庭需要和协助居住环境恶劣的居民。
公屋及绿置居
145. 房屋阶梯的第一层是公共出租房屋(「公屋」),现时约有756 000户家庭居住在公屋,其中百分之十九是长者住户,而百分之十六是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住户。这是为基层及低收入家庭确立已久的安全网,政府会致力缩短公屋的轮候时间。与此同时,我们会加大力度帮助比较有能力的公屋住户循置业阶梯上移,腾出单位给有需要的市民。
146. 其中一个方法是大量增加为公屋人士特设的「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于2016年推行绿置居先导计划,选取新蒲岗的公屋项目提供857个单位,让公屋住户的绿表人士用可负担的售价购买,由租客变为业主。结果,超额认购近18倍,所有单位如期售出,并陆续腾出在港九新界各区现有公屋屋邨的单位,供分配给公屋轮候人士。
147. 无论从房屋政策、房委会资源运用和分配,以至市民置业期望来看,「绿置居」都是有利无害的。事实上,除了有助公屋住户置业外,「绿置居」亦可售予已通过详细资格审查的公屋申请者,更早地满足他们的置业诉求。有见及此,我认为未来的新建公营房屋,应以更多的「绿置居」取代出租公屋,我已要求房委会尽快完成有关的检讨,将「绿置居」恒常化,并公布更多以「绿置居」出售的项目。房屋署经初步的技术评估,认为可以在2018年年底把位于沙田火炭的4 000多个新公屋单位,转为「绿置居」单位出售。
居屋及资助房屋转售
148. 一直以来,房屋阶梯中的新建居屋,为中等收入的白表人士提供资助置业的机会,政府会继续增建居屋。过往,未补价的居屋二手市场单位只限于让绿表人士选购。房委会在2013年及2015年分别推出两轮「白居二」先导计划,让合资格的白表人士也可购置未补价单位。这做法既可为租住私楼的人士增加置业机会,也有利于居屋的流转。
149. 连同未补价的「租者置其屋」计划,可于这个二手巿场出售予白表人士的单位一共有38万个。我建议房委会将「白居二」计划恒常化。
港人首次置业先导计划
150. 自从我在竞选政纲中提出在居屋之上,构建中产家庭可以负担的「港人首置上车盘」,让较高收入的家庭在私楼楼价持续上升下能重燃置业希望,社会极为关注。我须重申,由于公营房屋的土地供应短缺,我只会在不影响现时公营房屋供应的前提下,提供建议的「首置」单位。现在看来,「首置」的土地来源将会是私人发展商拥有或从政府购买得来的土地。
151. 我们的初步构思是透过地契条款,要求发展商作混合发展,即除兴建私人房屋单位外,须设计、兴建及出售指定数目的「首置」单位,出售对象的资格由政府规定,包括是居港满七年的香港居民,从来没有在香港置业,而收入介乎居屋收入限额和居屋限额加约三成之间,以今日居屋限额计算,这个收入上限即是单身人士的每月收入不超过34,000元,而二人或以上家庭则不超过68,000元。「首置」单位的售价和面积会参考合资格人士的负担能力,而转让的年期限制亦可能须较居屋更严紧,转让时如何处理购入单位时的补贴,即补价问题,则仍须进一步研究。
152. 鉴于「首置」是一项新的构思,且作为政府资助出售房屋的一个类别,计划的细节与现行的居屋和将大量供应的「绿置居」环环相扣,政府会与房委会和业界共议,细心聆听社会上对「首置」的意见,敲定细节于明年年中公布计划的详情,以配合我们建议于明年年底在政府卖地表中选取一幅位于观塘安达臣道估计可提供约1 000个单位的住宅用地,推行先导计划。
过渡性房屋
153. 即使有受社会广泛欢迎的房屋政策,觅地建屋需时。本届政府会以破格思维,协助和促成各项由民间主导和推行的短期措施,增加过渡性住屋供应,以纾缓轮候公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环境恶劣人士的生活困难,具体可考虑的措施包括:
(1) 善用政府闲置建筑物,推出如「要有光」开拓的深井「光屋」项目的租住单位;
(2) 支持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试行的「社会房屋共享计划」,包括鼓励市区重建局提供旧楼单位参与计划;
(3) 促成香港房屋协会试行让其辖下的资助房屋业主将未补价的单位以低于市值租金租给有需要的家庭;
(4) 研究让整幢工厦免补地价改装为过渡性房屋;以及
(5) 协助非牟利机构研究在闲置土地兴建预制组合屋等。
154. 上述措施无疑难以解决今日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将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展示我们共同解决这个首要民生议题的决心。
医疗
改善医疗体系及服务
155. 为确保我们的医疗系统能长远持续发展,保障市民的健康,未来五年,政府会聚焦工作和投放资源于改善医疗体系及服务,包括大力推动基层医疗健康,完善公共卫生规管和推动医疗科技发展。政府亦会积极推动香港中医药的发展。
基层医疗健康
156. 我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与杨紫芝教授及其他基层医疗健康检讨委员会成员,勾划出发展基层医疗的蓝图。
157. 事实上,一个全面、协调各界的基层医疗系统可提升整体公众健康的水平,减少重覆入院及纠正以急症服务作为求诊首个接触点的现象。政府有决心加强推动个人和社区的参与,统筹和协调不同医社界别,加强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以鼓励市民预防疾病,加强自我和家居照顾,减少住院需要。
158. 我们会成立基层医疗发展督导委员会,全面检视现时基层医疗服务的规划,制定发展蓝图。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医护人员、学者、非政府机构和社区的合作伙伴,负责就政府发展基层医疗服务的策略作出建议,包括拟订地区医、社合作的模式、使用大数据去辨识须深入研究的医疗护理服务的范畴、建立框架更有系统地推行疾病预防(例如疫苗注射)、筛查和疾病辨识(尤其慢性疾病例如中风),加强获得科学实证的服务和由政策主导的发展。
159. 为进一步体验医社合作的成效,我已要求食物及卫生局于两年内率先在葵青区设立崭新运作模式的地区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资,按地区需要和特色,透过公私营合作提升市民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长期病患者,减轻专科及医院服务的压力。构思中的地区康健中心会透过地区网络向区内提供服务的机构和医护人员购买服务,让市民可安在社区而得到所需的护理。葵青区议会年前利用政府于2013年提供的1亿元社区重点项目计划的拨款与地区协会、非牟利机构等合作,推出多项医疗护理服务,奠下进一步扩展地区基层医疗护理服务的基础。因应试点计划的经验,我们会逐步在各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
医管局服务
160. 政府会投放足够的资源和加强配套,持续改善公营医疗服务和设施。我们会引进新安排,承诺会每三年为一周期,按照人口增长比例和人口结构的变动,逐步递增给医管局的经常拨款,让医管局能更有效地持续应对人口增长和高龄化衍生的人手和服务需求。在设施配套方面,政府和医管局将尽快落实已预留2,000亿元拨款的十年公营医院发展计划,并在未来五年开展下一步的公营医院发展规划工作。我们亦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研究中大医院的未来发展需要。
161. 在医疗人手方面,正如我在竞选政纲中承诺,医管局会聘请所有合资格的本地医科毕业生及提供相关专科培训。未来五年将会有合共超过2 000位医科毕业生成为注册医生。医管局会尽力挽留现职的和适度重聘退休的医疗专业人才,以及更积极透过有限度注册的安排聘请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到公营医疗系统提供临床服务。
162. 医管局会增设护士诊所,以跨专业团队去发挥更大效用,增加药剂师以加强临床药剂服务,研究优化资源配置以加强对院舍长者的药物服务,改善精神科个案管理计划的人手比例,及探讨利用「公私营协作计划」处理稳定精神病个案。
163. 此外,医管局已就纾缓治疗服务制订策略框架,为其服务模式及系统基建的发展订下具体指引,并将推出措施,使更多末期病患者能在医院及社区获得纾缓治疗及临终护理服务,包括家居纾缓治疗,护士增加每年家访次数和培训安老院舍人员。另一方面,政府会研究修订相关法规,令临终病人可以更易选择在他们熟悉的环境离世。
164. 为透过跨界别、跨专业协作推动社区健康,我们会将「智友医社同行计划」常规化,并扩展至全港所有41间长者地区中心,以「医社合作」模式,为患有轻度或中度认知障碍症的长者及其照顾者提供适切的支援服务。我们亦会根据「医教社同心协作先导计划」的成效检讨结果,考虑如何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援服务。
不常见疾病支援
165. 近年有不少声音认为政府应为患有不常见疾病的人士提供更多援助。经考虑医管局药物名册就纳入药物时对医疗实证的要求和准则后,政府和医管局同意作出下列改善建议,包括:
(1) 扩大援助项目的资助范围,按个别情况为有特殊临床需要的病人就特定药物治疗提供资助,包括资助合适的病人参与个别药厂的恩恤用药计划;及
(2) 医管局会加快检讨关爱基金项目中病人药费分担机制,以纾缓病人因为长期使用极度昂贵药物而面对的财政压力。医管局会于2018年上半年完成检讨并提出改善方案。
166. 医管局辖下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及其他相关委员会会更密切地跟进新药物的科研发展和医学实证,让需要使用极度昂贵药物及有经济需要的病人,包括不常见疾病患者,尽早获得治疗。
完善公共卫生规管
167. 为保障市民和维持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政府会积极跟进于今年6月向立法会提交《医生注册(修订)条例2017》的立法工作。政府将全力推行「认可医疗专业注册计划」,为言语治疗师、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听力学家以及营养师进行认证程序,并以此为基础,着手为相关专业引入法定注册制度。政府将透过立法建立新发牌制度,加强规管私营医疗机构。《私营医疗机构条例草案》已于今年6月提交立法会审议。
推动自愿医保及科研
168. 政府计划在2018年落实自愿医保计划,并会修订税例,为购买该种产品的巿民,提供税务扣减。为充分利用新科技的潜力以改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结果,我们会成立督导委员会领导研究香港的基因组医学的发展策略。
中医药发展
169. 市民近年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中医师的培训工作亦不断加强。政府会致力促进香港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医药能在推广公众健康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
170. 首先,政府会在食物及卫生局辖下成立专责发展中医药的组别,与业界保持密切联系,统筹和推进各项促进香港中医药发展的策略和措施。该组别将研究和促成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包括考虑如何开拓中医药在内地和邻近国家的市场。
171. 政府正积极筹备选址将军澳的中医医院,并就医院的管治架构和业务、运作、财务及合约管理模式等谘询本地持份者及外地专家,以期于明年上半年公布中医医院的定位及各主要范畴的发展框架。
172. 在推动中医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政府会筹备不同的培训课程,例如为注册中医师提供中医专科的文凭课程;为中药药剂师提供有关西药的基础课程;以及为西医、护士及医护人员提供有关中医知识的相关培训课程。为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中医药界发展,政府亦会检视18区中医教研中心各级雇员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
173. 政府并会在第二阶段的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开发工作中,将中医药资料纳入互通范围,并继续将中医术语标准化,同时开发中医医疗资讯系统连接部件,以便将来选择使用系统的中医,可以取览及互通病人资料。
174. 为发展香港成为中药检测和品质控制科研的国际中心,政府会加快成立永久的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并透过研发国际认可的中药与其产品的参考标准和技术转移,加强中药业界对其产品的品质控制。
社会福利
扶贫
175. 要达致社会和谐,政府要以关爱的态度照顾弱势社群。透过善用公共资源,以及扶贫委员会和关爱基金的工作,政府于过去几年在扶贫、安老、助弱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推出了多项措施为长者、贫穷在职家庭、残疾人士、妇女,以及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适切的扶助,当中包括「长者生活津贴」和「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低津)。为强化现行退休保障制度,政府在今年1月宣布推出两项改善「长者生活津贴」的措施。继今年5月1日把「长者生活津贴」的资产限额放宽后,政府正筹备在明年年中推出「高额长者生活津贴」,向合资格长者每月发放3,435元。由于有关措施会追溯至今年5月1日生效,目前领取「长者生活津贴」而合资格申领「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的人士届时可一次过获多发超过一万元的津贴。
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
176. 低津计划在去年5月推出,目的是鼓励没有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低收入家庭透过就业自力更生,并聚焦支援当中有儿童及青少年的家庭,以纾缓跨代贫穷。截至今年8月底,有超过35 000个家庭(约130 000人)领取津贴,当中包括超过56 000名儿童或青少年,涉及发放津贴总金额逾9亿元。我们留意到有不少意见指受惠于低津计划的人数太少,申领的资格及程序太严格。
177. 本届政府自今年7月上任,立即就低津计划展开全面的政策检讨,希望尽快作出改善,使更多在职住户受惠。考虑过持份者就低津计划的意见及各种因素后,政府决定就低津计划作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1) 将计划扩展至一人住户;
(2) 增设一层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70%的入息限额,并改以从事经济活动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计算入息限额;
(3) 非单亲住户增设一层每月168小时的工时要求;而单亲住户则增设一层每月54小时的工时要求,符合相关工时要求的住户可领取较高的津贴额;
(4) 容许合并计算所有住户成员的工时;以及
(5) 全面调高津贴金额,而现时全额津贴和半额津贴之间亦会增加一层3/4额津贴。
另外,低津计划亦会易名为「在职家庭津贴」计划。政府预计在明年4月1日实施上述措施。
178. 根据上述改善措施,一个有两名合资格儿童的四人住户,如果月入19,000元或以下,而该住户的总工作时数达每月192小时,他们于「在职家庭津贴」计划下每月将可获发合共3,200元,较情况相近的住户在现行低津计划下每月可获发的2,600元,高出约四分之一。
179. 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事务处正就实施上述措施作出准备,并会就推行改善措施进行新一轮的宣传和支援服务。我们认同计划的设计应尽量简单易明,但同时必须有适当的机制,防止滥用。
180. 在实施上述改善措施后,预计「在职家庭津贴」基本上可覆盖以住户为单位申领「鼓励就业交通津贴」(交津)的人士。因此,我们会在实施改善措施时,同时取消以住户为单位申请交津的安排。此外,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事务处会另外着手进行资讯科技系统提升的工作,以在有关工作完成后,执行现时由劳工处审批的以个人为申请单位的交津。由一个部门统一处理「在职家庭津贴」和交津的申请,可为申领有关津贴的人士提供更高效及方便的服务。
181. 自2011年成立至今,关爱基金先后推出44个援助项目,总承担额约84亿元,至今年7月底惠及超过150万人次,我们会邀请关爱基金推出其他新项目,并在证实有扶贫成效的前提下,积极把关爱基金资助的措施恒常化。
安老服务
182. 由于人口高龄化带来的挑战,加上社会上对福利服务的诉求有增无减,政府有需要以新思维、新角度去处理问题,包括检讨现有的计划和未来提供服务的模式,力求与时并进,并更有效运用有限的资源。
183. 安老事务委员会已完成筹划《安老服务计划方案》,为安老服务的未来发展和规划奠定基础,其中部分建议将于短期内实施。例如,「支援身体机能有轻度缺损的长者」试验计划预计可于今年12月推行,而「支援在公立医院接受治疗后离院的长者」试验计划则预计可于2018年年初推行。此外,政府会定期检视《安老服务计划方案》的实施进度并作出适当调整。
184. 政府的政策方向应以家居及社区照顾为重点,而院舍则作为辅助。政府会投放额外资源,加强社区和家居照顾服务,目标是将服务的轮候时间减至零,让长者,特别是离院病人,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康复和安享晚年。自今年8月起,第二阶段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已额外增加2 000张服务券,以支援身体机能有中度或严重程度缺损的长者居家安老。政府计划在2018-19年度在第二阶段试验计划中额外再增加1 000张服务券至总数6 000张。
185. 在增加服务名额的同时,政府亦会加强人手规划和积极提升长期护理服务质素。我们会推行一个为期四年的试验计划,成立以地区为本并包括社工、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在内的专业团队,为私营安老院舍和残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提供外展服务,支援他们的社交和康复需要。政府又会为全港所有安老院舍和残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推行外展医生到诊服务,积极应对季节性流感及其他偶发性疾病,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及减少依赖公共医疗系统。此外,我们会扩大「长者院舍住宿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的认可服务提供者,实现「钱跟老人走」和提升私营安老机构的服务质素,让公私营机构可在安老服务上扮演互补角色。
186. 为了积极推动乐龄科技,改善长者的生活,并减轻护老者和护理人员的负担和压力,政府会预留10亿元成立基金,资助安老服务单位试用及购置科技产品。有关措施亦会涵盖康复服务单位。
康复服务
187. 《香港康复计划方案》(《方案》)就残疾人士的各种服务需要阐述策略性方向,以及短、中、长期的措施,涵盖住宿及日间照顾、社区支援、就业、无障碍设施,以至交通、医疗、教育、体育、艺术等范畴。《方案》上一次在2007年完成检讨及更新。为确保康复服务与时并进,政府委托康复谘询委员会在本月开展制定新的《方案》。《方案》涵盖十项残疾类别。鉴于不同残疾状况的人士的多元化需要,委员会于明年年初将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活动,让持份者有系统并充分地讨论残疾人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项康复服务需要及其他相关议题,委员会计划在2019年就新的《方案》提交报告。
188. 报告完成前,我们会持续改善康复服务,包括继续增加学前儿童服务、日间服务及住宿服务的名额,及加强对残疾人士的社区支援,特别是加强在社区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援服务。社会福利署会在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综合社区中心)开设新的临床心理学家职位,以加强对精神病康复者及怀疑有精神健康问题人士的专业支援,为他们提供个人或小组心理治疗,以及透过临床督导增强综合社区中心前线专业人员在处理个案的能力。
189. 此外,「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会采取灵活创新方式,鼓励和资助社福机构透过扩建、重建或新发展善用其土地增加社福设施,尤其是需求殷切的安老、康复和幼儿照顾设施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发展。计划下已有一个项目投入服务,增加了100个康复服务名额;预计再有五个项目将于2018-19年或之前完成,共新增约260个安老服务和920个康复服务名额。我们会按个别机构的意愿,以社福服务为本和有利民生为原则,灵活处理其善用土地的发展建议。
特殊需要信托
190. 部分家长担忧于他们离世后,其有特殊需要的子女(特别是智障子女)的照顾问题。这些家长在寻找可以信赖又有能力为他们管理财产的亲友时往往遇到困难;成立私人信托的收费高昂,不是大部分家长可以负担。政府已决定牵头成立「特殊需要信托」,由社会福利署署长担任受托人,以提供既可信赖、又可负担的信托服务,在家长离世后管理他们遗下的财产,按照他们的意愿定期向其子女的照顾者或机构发放款项,以确保他们的财产用于继续照顾其子女的长远生活需要。劳工及福利局会继续与持份者跟进成立有关信托的细节。
儿童事务委员会
191. 政府计划于明年年中成立「儿童事务委员会」,汇聚相关政策局╱部门和长期关心儿童权益的团体,聚焦处理儿童在成长中面对的问题。为此,由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筹备委员会已于上月成立,政务司司长担任副主席,成员包括相关政策局局长、与儿童事务相关的专家包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法律、学者及少数族裔和家长代表。
192. 筹备委员会已于本月初召开第一次会议,并就「儿童事务委员会」的角色、功能和持份者建议的工作重点等进行讨论。筹备委员会稍后会展开一连串的公众参与活动,广泛收集社会,包括儿童的意见,务求新成立的「儿童事务委员会」的功能及工作将得到社会的支持。
193. 「儿童事务委员会」将来的工作,可与现有的平台互相配合,其中「儿童发展基金」结合了社区家庭、商界及政府三方资源的跨界别协作,为弱势社群儿童缔造有利成长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较长远发展,从而减少跨代贫穷。我们将在2018-19年向基金注资3亿元,以推出更多基金计划,帮助基层儿童提升动力、增强自信心及勇于规划未来。
食物援助服务
194. 「短期食物援助服务」自2009年推行至今,已惠及超过25万人次,向暂时难以应付食物开支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每次一般不超过八个星期的短期及基本膳食。服务的总拨款额为6亿元,政府会再拨款4亿4,700万元,将服务延长三年至2020-21年,并同时进行全面检讨。
促进残疾人士就业
195. 为建设伤健共融的社会,政府作为雇主会以身作则,促进残疾人士的就业机会。除了落实措施协助和利便残疾人士投考政府职位,确保他们在这方面享有平等机会外,为增加透明度,我们会公布残疾人士与其他人士投考公务员职位的相对成功率,长远鼓励私营机构聘请更多残疾人士。
196. 此外,我们会在明年进一步扩大残疾学生实习计划,目标是把实习生的名额由过去两年每年平均五十个倍增至一百个,让更多残疾年轻人有机会在政府实习,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他们日后投入职场。计划也可让公务员同事亲身了解残疾人士的天赋和潜能。我们亦会让实习生接触更多元化的工作,令计划更加充实。
支援少数族裔
197. 现时香港有数十万非华裔居民,包括超过8万名南亚裔居民。他们当中有部分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在适应和融入社会方面遇到不少困难。政府透过制订相关法例,及加强就业和其他支援服务,希望协助少数族裔人士享有平等机会,融入香港社会。
198. 在法例层面,《种族歧视条例》在2009年全面实施,并由平等机会委员会(平机会)负责执行。平机会定期检讨有关条例的运作,并按需要提出法例修订建议。平机会于去年向政府提交关于歧视条例检讨的意见书,我们会优先处理其中9项建议,当中7项涉及《种族歧视条例》,我们的目标是在2017-18立法年度内向立法会提交法例修订建议。
199. 为帮助非华语学生有系统地学好中文,融入社群,教育局自2014/15学年为小学和中学实施「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学习架构」),并持续观察学校运用「学习架构」的实际情况,就在课程规划、学习、教学及评估等方面取得第一手资料与专家学者及教师讨论交流,以评估「学习架构」的成效,过程中亦会吸纳少数族裔学生家长和相关机构的意见。
200. 为向少数族裔提供更多加入政府工作的机会,公务员事务局已着手统筹全面检视各公务员职系的中文语文能力入职要求,预计明年年初完成。此外,为进一步支援及协助少数族裔融入社会,培养正向价值观,警务处将推出一个恒常的跨纪律部队少数族裔青少年训练计划,为少数族裔青少年提供纪律、体能及团队训练。
劳工权益
取消强制性公积金的「对冲」安排
201. 落实取消强制性公积金(强积金)与遣散费及长期服务金(长服金)的「对冲」安排,是本届政府上任后其中一项首要处理的事项。现时,每年有超过30亿元的雇主强积金供款累算权益被用作「对冲」遣散费或长服金,令雇员在退休时可得的强积金总额减少。上届政府提出逐步取消「对冲」的方案,纵使商界及劳工界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但双方在谘询过程中均表达诚意解决「对冲」问题。本届政府自7月以来一直与商界及劳工界作出积极讨论,探讨可行方案,目前社会就是否应取消「对冲」基本上经已取得广泛共识。本届政府对取消「对冲」安排的立场是明确的,亦愿意加大财政承担,以减低取消「对冲」安排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的影响。我们正从收集所得的意见,研究如何协助雇主为日后可能向其雇员支付遣散费或长服金的潜在开支预先作专项储备。我们期望在未来数月提出一个能同时顾及劳工界及商界利益的方案。
改善劳工福利
202. 劳工及福利局已完成检讨法定侍产假的工作,初步建议将侍产假的日数由现时3天增至5天,劳工处会于今年内向劳工顾问委员会及立法会人力事务委员会汇报检讨结果及谘询意见。劳工界及妇女界近年亦有就改善女性雇员的产假福利提出建议,包括延长10星期的法定产假。政府会在兼顾在职妇女的需要及企业负担能力的前提下,开展改善产假的研究及工作。
职业安全及健康
203. 政府十分重视雇员的职业安全及健康,而香港的整体职业安全及健康情况亦持续得到改善。然而,建造业的工业意外率仍然偏高,政府尤其关注今年发生的多宗建造业致命工业意外。为此我们会加强巡查执法、宣传推广及教育培训,三管齐下改善建造业的职业安全及健康状况。我们亦留意到违反职业安全健康法例案件的量刑偏低,未能反映违法情况的严重性。有见及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适当地加重违反职业安全及健康法例的刑罚,以加强其阻吓力及进一步提升对工人的职安健保障。我们正全速进行有关的法例检讨工作,并正寻求律政司意见,期望于今年内提出修订相关法例的方向性建议。
减轻公共交通费负担
204. 公共交通费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项必要开支,我在竞选政纲中提出研究运用政府每年从港铁收取的股息,以减轻基层巿民长途车费负担。我十分感谢运输及房屋局的同事经过三个月的积极研究,现建议推出《免入息审查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向每月公共交通开支超出指定水平的市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交通费用补贴。我们建议将每月公共交通开支水平定于400元,政府会为超出这水平的公共交通开支提供百分之二十五的补贴,补贴金额以每月300元为上限。估计会有超过200万市民受惠。计划将会包括港铁、专营巴士、专线小巴、渡轮及电车的费用,而且简单、易明、无须申请,操作简便。政府的目标是在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拨款后的一年内落实计划。
市政
公众街市
205. 我们以利民便民的新思维投入资源兴建新的公众街市,包括落实在东涌、天水围和洪水桥兴建新公众街市,为市民购买新鲜粮食提供更多选择。我们亦会考虑采用新的兴建、设计和营运模式。政府会全面检视现有的公众街市,有系统地制订具体措施改善设施和管理。在硬件方面,政府会投放资源提升现有公众街市的环境,包括加快安装冷气。
环境卫生
206. 在未来五年,我们会投入资源加强清洁环境,也会继续加大有关的执法和检控工作的力度。其中,我们会增设专责执法队伍,并把在卫生黑点安装网络摄录机试验计划推展至全港18区。
殡葬政策
207. 政府决心实行三管齐下的殡葬政策,以应对市民的长远需要。在规管私营骨灰安置所方面,《私营骨灰安置所条例》已在今年6月30日生效,我们致力落实及完善规管制度,以解决长期未妥善处理的问题。至于公众龛位供应,政府会继续推展地区为本计划的发展项目,以巩固未来十五年的供应。我们也会继续推广绿色殡葬工作。
食物安全
208. 政府会进一步提升本港食物安全的管治质素,在保障食物安全及食物的稳定供应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我们会适时更新本地的食物安全标准,包括加强规管食物中的金属污染物和其他有害物质。为了加强食物安全中心以风险为本的监察及处理食安事故的应变能力,食物安全中心会改善其资讯科技系统,以提升对食物的风险分析及溯源能力,以及与「贸易单一窗口」衔接。
209. 我们须保障配方粉供应持续稳定以及本地需求不受配方粉水货活动影响。我们明白社会不同持份者对俗称「限奶令」的配方粉出口管制措施有关注。我们会检讨「限奶令」,并研究保障本地配方粉稳定供应的长远措施。
(六)宜居城市
理念
210. 要令香港人活得开心、有希望,对前景有信心,对香港有归属感,「宜居」是个重要的大前提。随着社会进步,市民对「宜居城市」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除了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的民生所需外,便捷的交通、绿色的郊野、美丽的海港、可持续的环境和具历史氛围的文物,以至文化、艺术、康体活动、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等,都是优质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让大家向往在这个地方落地生根。
交通运输
211. 香港地少人多,能够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全赖我们不断完善的公共交通服务和设施。多年来,政府一直推行以公共交通服务为本、铁路为骨干的交通运输政策,并锐意发展其他公共交通服务,补足铁路服务之余,亦让普罗大众有多项选择,出入方便。香港公共交通服务使用人次每日1 200万,占每日出行人次接近九成,比例之高为全球之冠,世界各大城市官员均不时来港考察和学习。
公共交通策略研究
212. 然而,我们不能自满,必须继续发展公共交通,提升服务质素,便利市民出入。今年6月完成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确立香港公共交通成功的要素,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令市民可以享用更高效、便捷和多元的公共交通服务。政府正积极落实,当中包括:已于今年7月将小巴座位数目上限由16个增加至19个,提升小巴的整体载客量,应付尤其是繁忙时段的乘客需求,首批19座位小巴已投入服务。同时,我们正筹备推出具备「网约」特色的专营的士,以回应社会上对个人化点对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我们亦正与专营巴士公司筹备推出长途巴士新型服务及中型单层巴士服务的试验计划,为乘客提供更多选择,配合社区不同需求。此外,我们会继续跟进提升轻铁可载客量的短、中及长期措施,以及离岛渡轮服务长远营运模式的研究。
无障碍运输
213. 政府现正积极与相关小巴营办商商讨「可供轮椅上落的低地台小巴试验计划」的落实细节,并就新车款的规格及装置进行检验及审批,试验计划预计可于今年第四季于三条医院路线包括经玛丽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以及圣德肋撒医院分阶段开展。
道路基建
214. 政府亦全速推进多项大型道路基建工程,中环及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预计在2018年年底或2019年第一季通车,将军澳─蓝田隧道预计在2021年通车。此外,我们冀望立法会能尽早批准拨款,以建造中九龙干线。我们亦会逐步落实建造将军澳跨湾连接路,并进行大埔公路(沙田段)的扩阔工程,以应付全港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
铁路
215. 铁路是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每日平均载客量超过520万人次。香港的铁路整体服务表现维持稳定,达至国际最佳水平。沙田至中环线「大围至红磡段」及「红磡至金钟段」,预计将分别于2019年年中及2021年通车。到2021年,香港铁路网络将覆盖全港逾七成人口居住的地区。为推动下一阶段的铁路发展,政府将有序地推展《铁路发展策略2014》的新铁路项目,争取在2018年内就屯门南延线和北环线(及古洞站)的铁路方案谘询公众,同时就东九龙线、东涌西延线(及东涌东站)和北港岛线展开详细规划工作。
216. 港铁系统在繁忙时间确实较为挤迫,个别延误事故引致服务受阻,对乘客造成不便。政府已要求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考虑鼓励乘客在非繁忙时间乘搭港铁,以分流繁忙时间的人流;以及加强向乘客发放实时车务资讯,让乘客可以及早规划行程。
纾缓道路挤塞
217. 香港与其他大城市一样,须处理大量的车流和人流。我们致力善用道路网络以缩短市民的交通时间,以及减少由道路挤塞所引致的社会成本。政府会继续按部就班推行纾缓道路挤塞的措施,其中一项措施是尽快筹备在中环及其邻近地区推行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纾缓繁忙地区道路挤塞的情况。此外,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短期及中长期措施,因应各区的情况增加泊车位供应,以减少车辆违泊的情况。我们会尽量优先配合商用车辆的泊车需求,并同时提供适量的私家车泊车位。这些措施包括研究开放现有供发展项目本身使用的泊车位及上落客货处作夜间公众商用车辆泊车位、要求发展商提供《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范围内较高的泊车位数量,以及在合适的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新项目增设公众停车场等。
高铁「一地两检」
218. 自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最受关注的其中一个议题是广深港高速铁路(高铁)香港段的通关安排。我们于今年7月25日公布高铁香港段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通关安排的建议后,社会上有广泛的讨论。高效省时的通关程序对全面体现高铁快捷、方便特点至关重要。世界其他城市和国家的跨境运输服务亦有类似「一地两检」安排,相信很多市民在外地出行时也享用过类似通关服务。而在深圳湾口岸自2007年起实施「一地两检」安排,一直运作畅顺,受旅客欢迎。在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的建议不单符合「一国两制」及不违反《基本法》,亦是务实和有效达致高铁发挥其运输、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方案,为乘客带来最大的便利,亦避免引起保安上的问题。政府已预告于今年10月25日立法会会议上就议题提出议案辩论,在检视各界人士包括立法会议员的意见后,便会依据早前公布的「三步走」建议,推展「一地两检」安排的后续工作,包括与内地达成《合作安排》,寻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予以批准及确认,然后展开本地立法工作,以达致高铁香港段在2018年第三季通车时可在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的目标。
港珠澳大桥
219. 我们会继续全力推进另一个香港对外陆路交通联系的项目─港珠澳大桥(大桥)香港段的工程,以配合大桥通车。因应跨界通行政策落实措施等因素,并在粤港澳三地政府磋商及向大桥中央专责小组汇报后,我们会尽快公布整个大桥项目的通车日期。
行人友善环境
220. 政府将继续推展「香港好•易行」,鼓励市民「安步当车」,减少短途汽车运用,以改善交通挤塞和空气质素,并配合香港建设成为「易行城市」。「香港好•易行」将提供清晰方便的步行资讯、完善步行网络、缔造舒适写意及安全高质的步行环境,包括逐步在各区合适的行人通道加设上盖、在明年内选定两个地区研究试行创新及舒适的步行环境,以及在今年年底展开研究以检讨和改善有关上坡地区自动扶梯连接系统和升降机系统项目建议的评审机制等。
城市管理
221. 一个优质城市除了配备各项公共设施外,也要有良好城市管理配合。香港的城市管理水准在国际上一直备受称许,香港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我们拥有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团队以及多个专业质优的公营服务机构,包括机场管理局、港铁公司,各巴士和公共交通服务机构、电力及煤气公司。他们不分昼夜,24小时每天无间断为市民提供各项与时俱进的公共服务,保障市民生活及维持香港城市高效运作。
222. 香港在过去几个月接连受到台风吹袭,没有造成严重人命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足证我们的防御性基建,包括斜坡安全和防止水浸,发挥了作用,各个政府部门和公营服务机构启动应急机制,从预警和防御工作、资讯发布、临时收容安排、紧急救援服务,以至风暴后迅速恢复交通和日常公共服务等,均有效和无间地作出协调,正好展示本港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更多极端天气,香港也不能独善其身。政府会提高警觉,着力防患于未然。政府会继续投资各项防御性基建,不断检讨及改善现行的应急机制和措施,提升我们防范和抵御天灾的能力。
楼宇安全
223. 城市管理亦涉及保障市民的居所安全,因此,政府亦重视旧楼维修的工作。在2009年推出的「楼宇更新大行动」已大致完成,惠及三千幢楼宇。
224. 现时全港共有超过五千幢住宅及商住楼宇楼龄50年或以上,若不及时检验及维修,将危及住客以至途人安全。为进一步保障公众安全,政府计划动用约30亿元推行「楼宇更新大行动2.0」,以一个强调风险为本、更聚焦于最有需要的业主、协助更到位的计划,为居于较高楼龄、应课差饷租值不超越设定上限的住宅或商住楼宇的自住业主提供资助,主要用以在其楼宇内按强制验楼计划进行所需的检验及修葺。
225. 在楼宇结构安全以外,提升旧楼的消防安全亦是保障市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一环。有见及此,政府亦计划动用约20亿元,资助旧式商住楼宇业主,履行《消防安全(建筑物)条例》下提升消防安全的要求。
226. 我们期望在明年下半年推出「楼宇更新大行动2.0」以及上述消防安全工程的资助计划,以助业主解决楼宇结构安全隐患及提升消防安全水平。另外,市建局现正进行「楼宇复修策略」研究,希望能延长楼宇寿命,减慢市区老化速度;同时亦正筹备一站式的「楼宇复修平台」,邀请不同专业团体及业内人士参与,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资讯和技术支援。
食水安全
227. 两年前发生的公屋「铅水」事件引起市民对食水安全的关注。政府会全力推行刚在今年9月公布的「提升香港食水安全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涵盖五部分,包括订立香港食水标准及推行用户水质监测工作;加强规管水喉物料和新建水喉装置的验收规定;推广建筑物水安全计划;加强有关安全使用食水的公众教育及宣传;以及在发展局成立一个独立专责小组,担任水质规管监督的角色,并展开详细研究,以制订一套适合香港的食水安全规管制度。
维港水质
228. 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完成后,维港水质已大大改善,因而今年维港渡海泳亦于维港中央举办,回复40年前渡海泳的相近赛道。为加快改善维港近岸气味问题,政府正就九龙及新界多个污水系统改善工程及雨水渠旱季截流器建造工程进行招标。观塘基本污水厂改善工程已于9月开始,其他工程将于今年内陆续开展。
美化海滨
229. 维港两岸是我们在市区内的宝贵天然资源。我们应鼓励社区善用海滨,增添生气活力,为市民创造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我们会伙拍海滨事务委员会推动有关工作,包括提供合适的海滨用地予非政府机构营办社区设施或活动,并争取在2018年第一季以短期租约推出位于坚尼地城的一幅用地作社区园圃及相关用途。
环境及自然保育
气候变化及能源
230. 今年夏天,香港数次受到热带气旋侵袭,其中台风「天鸽」引致风暴潮,令部分低洼地区出现严重海水倒灌。气候变化会引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将加剧极端天气的相关挑战。
231.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涵盖减缓、适应及应变三方面。政务司司长主持的气候变化督导委员会加强了跨政策局及相关部门的协作,致力落实《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并适时检视措施,居安思危。
232. 其中,气候变化基建工作小组会协调各工务部门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包括检视基建设施的设计标准及现有基建设施的抗逆能力,并与时俱进,以加强抵御极端天气的影响。同时,政府亦持续加强分析气候变化,预测极端天气及推广防灾教育,增进全民应变气候的能力。
233. 减缓气候变化,同样刻不容缓。《巴黎协定》于去年11月生效,并适用于香港特区。政府将积极推动香港低碳转型,迈向我们所订立把2030年碳强度从2005年的水平减低65%至70%的目标,以协助达成《巴黎协定》的愿景。
234. 低碳转型,须多管齐下,包括采用更洁净能源、全民节能、绿色出行及减废等。当中,我们会逐步以更洁净能源替代大部分燃煤发电,并会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落实《香港都市节能蓝图2015~2025+》,以推动能源效益、节约能源及绿色建筑等。
235. 政府及电力公司于今年上半年达成新的《管制计划协议》,明年将公布在新协议下有关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及可再生能源证书计划,以及一系列新节能措施的详细安排。
236. 我们亦会积极于政府场地加强推广可再生能源及节能绿建,包括于合适场地发展大型可再生能源设施。其中一个创新举措的例子,就是水务署将依据石壁水塘及船湾淡水湖浮动太阳板发电系统先导计划的结果,研究本地发展大型浮动太阳能发电场的可行性。
空气质素
237. 宏观而言,政府于落实《香港清新空气蓝图2013-2020》的同时,正进行空气质素指标的检讨工作,并透过工作小组及公众参与,与民互动,共同把握此五年一检的机遇,探求进一步收紧指标的可行空间以及相关改善措施的策略。我们计划在2018年完成检讨。
238. 尽管过去数年政府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令空气质素有明显改善,船只仍然为本港目前最大的空气污染源。为此,特区政府与内地签署协议,共同推动实施珠三角水域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我们计划立法规定自2019年1月起在香港水域内的船只必须使用低硫燃料。此水域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区,将为亚洲中领先范例。
239. 另外,我们亦会研究推行计划,试验在本地渡轮及政府的新船只使用绿色技术,以减少空气污染排放。
减废回收
240. 低碳转型,惜物减废为重要一环,并须多管齐下,当中源头减废至为关键。为落实《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是重点减废计划,可引入经济诱因,推动社会移风易俗,鼓励市民更积极减废及进行乾净回收。我们现正优化早前公布的实施安排,以期在稍后时间提交条例草案予立法会审议。
241. 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支援源头减废及乾净回收,以配合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的实施。当中,透过新增外展服务与新一轮的乾净回收宣传及教育工作,将提高全民的回收意识,以提升回收物的可回收程度和回收再造价值,此举可为回收业提供更合适的可回收物料。
242. 明年年初开始,内地逐步实施针对进口回收物的管理制度改革新方案,对香港的回收业及至社会带来契机。我们正透过逐步优化回收基金运作,协助业界尤其是中小企扩充及提升业务。回收基金近月已推出新的资助计划,鼓励业界将回收物料加工以符合内地新的进口要求。
243. 另外,环保署将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及持份者合作,更积极支援社区回收价值较低的可回收物,例如,将推行中央收集废胶樽计划,以提升处理相关回收物料的成本效益。
244. 环保署亦会研究长远培育本地环保再造工业的可行性,包括审视如何利用环保园的土地及配套设施,支援有关工业的发展,从而为本地产生的回收物料处理寻求更具长远效益及多元化的出路。
245. 应对厨余挑战方面,随着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网络的逐步建立,环保署将新设厨余回收组,专责推行厨余源头分类及收集,研究及制定新的厨余弃置监管措施,执行「惜食香港运动」,促进惜食减废及厨余回收。另外,「惜食香港运动」将进入新一阶段,以深化培养大众惜食文化,同时开展工商厨余中央回收的推广。
自然保育
246. 为响应国际社会对加强管制象牙贸易的强烈要求,确保大象的存活不受威胁,政府已于今年6月动议二读《2017年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修订)条例草案》,以禁止大象狩猎品进出口,并逐步淘汰本地象牙贸易,及加重濒危物种走私及非法贸易的罚则。立法会的有关条例草案委员会现正审议条例草案,希望能尽早通过。我们亦跟随国际间普遍做法,在禁止象牙贸易时,不会向象牙业界作出赔偿,以免传出错误讯息,加剧大象盗猎及吸引不法分子走私非法象牙到香港以获取赔偿;但政府会尽量为受影响的象牙工匠提供合适的支援。
247. 我们正落实《香港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2016-2021》,并继续举办香港生物多样性节,与民间团体协作,共同提倡公众欣赏自然,于生活上珍惜生物资源,识取惜用。
248. 郊野公园是香港重要的资源,藉着郊野公园成立40周年,渔农自然护理署以「郊野四十•承传共行」为主题筹办一连串活动,与市民同乐,并同行保育。
活化乡郊
249. 我们的偏远乡郊地区蕴藏丰富的自然生态、建筑和人文资源。政府将加强保育这些地区,既保护乡郊自然生态,亦活化其村落建筑环境,保育珍贵人文资源,为已近荒置的偏远乡郊注入动力,并促进生态旅游,以回应大众对城乡共生的愿景。政府早前与多个非政府组织合作,在荔枝窝进行了多项活化工作和小型改善工程,以复育当地乡郊自然生态、人文和建筑环境;这项计划不但得到村民支持,社会反应亦正面。
250. 政府会成立「乡郊保育办公室」来统筹保育乡郊计划,以促进偏远乡郊的可持续发展;及预留10亿元进行相关的保育工作及活化工程。办公室的优先工作将会与非政府团体互动协作,推展多元及创新的活动和计划深化荔枝窝的乡郊复育工作,以及推行沙罗洞的生态保育等。我们会不时检视计划的推行和成效,逐步把计划推展至其他偏远乡郊地区。
文物保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251. 今年8月我们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作名录),涵盖共20个具有高文化价值和急须保存的项目,包括南音、食盆、扎作技艺和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等。政府将与有关团体和传承人紧密联系和合作,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和不同形式的活动,提升公众对代表作名录项目的认识,并会继续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历史建筑
252. 香港的文物弥足珍贵,见证这个城市的发展足迹。政府透过多管齐下的策略推动文物保育工作,包括执行《古物及古迹条例》、实施历史建筑评级机制、提供「保育历史建筑基金」的资助、推行「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以及推广和公众教育活动等。「活化计划」至今已推出了五期共19个项目,包括在上月开幕活化为「We哗蓝屋」的湾仔蓝屋建筑群。「保育中环」大型计划下的各个项目亦相继落成。此外,今年7月举行的「文物时尚•荷李活道」街头嘉年华会获得市民的热烈参与和认同,我们日后会继续举办同类型的公众参与活动。
文化艺术
253. 文化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既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又可发展多元产业,推动旅游,为青年人提供另类的就业机会。经过多年的规划和筹备,令人期待的西九文化区已逐渐屹立于维港海旁,文化区内各项主要设施,包括戏曲中心、M+视觉文化博物馆、演艺剧场、户外自由空间、艺术公园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将于未来数年相继落成。我很高兴在西九文化区进入另一阶段之际,唐英年先生答允再次出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一职,带领西九团队为香港文化艺术事业掀开新的一页。
254. 在西九文化区以外,政府会尽力提供一个有利文化艺术发展的环境。除了发展局在检讨活化工厦政策时会考虑如何可透过新一轮计划帮助文化艺术界,政府亦会继续物色合适地方发展为艺术空间。在政府的支持下,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正研究以现时位于黄竹坑的「ADC艺术空间」营运模式,在私人物业业主提供的活化工厦或商厦的楼面开拓新的艺术空间,供青年艺术家以优惠租金租用。
255. 艺术无分地域,我们亦不要忘记香港以外有更辽阔的空间。香港艺术界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在香港以外树立了一定口碑,今年为配合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活动,我们也安排了艺团到海内外演出,大获好评。为巩固香港国际文化之都的地位,及协助本地年轻艺术家开创更多机会,我们会投放更多资源支持本地文化艺术界别。未来数年,我们将增加资助艺术家和艺团到内地和海外演出及举办展览,并在一些内地主要城市举办「香港周」活动,旨在展示介绍香港艺术的精粹。我们同时将于未来六年提供3千6百万元拨款延续艺术行政人员培训计划,及鼓励年青艺术人才到外地学习,交流经验。
256. 我们亦关注下一代的文化素养及拓展观众的工作。为此,政府将支持艺发局进一步推动艺团与学校合作,以促进艺团和学校善用校舍作艺术空间及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为日后香港的文化建设打好根基。
体育发展
257. 政府正全力推展「启德体育园」计划,以提供现代化和多用途的场地,支援体育全面发展,举办更多国际级的体育盛事。我们已经完成资格预审,今年内会邀请合资格的投标者递交投标文件,期望在2018年下半年展开工程,2022-2023年间完成工程。
258. 教育局与民政事务局于本学年起推行「开放学校设施推动体育发展计划」,为学校提供额外资助,以鼓励公营学校向体育团体开放学校设施及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我们会向相关学校和体育团体收集意见,以优化计划。
259. 民政事务局已完成「香港残疾人士体育发展顾问研究」及公众谘询,并与持份者订定具体工作计划。其中一个重点是推行先导计划,为残疾运动员提供全职训练及为残疾精英运动项目提供资助。我们将参考先导计划的经验,制订长远的精英资助计划。
260. 队际球类运动一直是最多学生和青少年参与的运动项目。然而,由于队际项目的运动员人数较多,需要更多资源组织训练才有机会在大型国际赛事中争取好成绩。为推动队际球类运动发展,我们将拨款1亿3千万元开展五年发展计划,向亚运队际球类项目的相关体育总会提供额外资源,制定和推行代表队训练计划,并为香港代表队队员提供支援,目标是协助队际项目循序渐进提升成绩,增加日后晋身精英项目的机会。
安全城市
261. 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而香港正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整体犯罪率近年屡破新低。但面对全球反恐形势急剧变化和恐怖主义可能带来的威胁,政府要确保香港有充分和不断强化的反恐能力和准备。我们会成立一个由警方领导及有关执法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反恐专责组,负责监察全球恐怖活动趋势演变和反恐部署,检讨和不断完善香港的反恐策略,与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措施和行动计划。政府亦会加强与外地反恐机关情报交流,扩大反恐情报搜集和分析的能力。此外,我们有需要发展专门反恐培训、专职调查及打击能力;以及不断改善紧急事故应变计划和加强公众的警觉和教育。
(七)与青年同行
理念
262. 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社会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最具潜力的一代。我认同青年人有不同才华,不同抱负,故此支持他们应可各展所长。我体会到青年人对香港未来充满盼望,对现状有不同看法,社会应更多理解青年人的感受和需求,并给予青年人更多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发挥的空间。在未来五年,政府会致力做好与青年「三业三政」相关的工作,即关注青年的学业、事业及置业,并鼓励青年议政、论政及参政,让年轻一代看到曙光和向上流的机会,有助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青年人也应该有更多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让政府能更有效了解和采纳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青年发展委员会
263. 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青年发展委员会」将在2018年上半年成立,以加强政府内部政策统筹,从而更全面及有效地研究及讨论青年人关注的政策议题,并推动跨局、跨部门协作,一同落实委员会议定的政策措施。行政长官亦会主持青年高峰会,与持份者一起检视委员会的工作成效及听取青年人的意见。
加强与青年人沟通
264. 我们致力加强与青年人的沟通。我和各政治委任官员会透过不同渠道听取和回应青年人的意见和诉求,包括定期到访学校,与学生见面和聆听他们的意见,做到多关心、多聆听、多行动和多互动。我们亦会善用各种渠道,包括加强利用社交媒体和网上平台,与青年联系,让政府能更有效了解和采纳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此外,民政事务局会成立「青年大使」计划,并加强18区的「地区青年网络」,继续在不同层面加强青年发展工作及与青年联系和沟通。
青年议政论政
265. 如前文所述,我们将委任多一些青年人加入各政府委员会,目标是在本届政府内提升青年成员(即18至35岁的人士)的整体比例至15%的水平。我们将率先让青年人透过「委员自荐试行计划」自荐成为指定委员会成员。
青年参政
266. 政府会招聘20至30名有志于从事政策研究与政策和项目协调工作的青年人,以非公务员合约形式加入建议成立的「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吸收公共行政经验,并把青年人的声音带进政府高层。我们期望于该办事处正式投入服务时,受雇的青年人可开始参与其工作。
对青年人期盼
267. 青年人应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对社会有承担,同时具备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特区政府将加强与民间组织的合作,特别是制服团体和义工组织,增加青年人参与社区事务和服务社会的机会,从而培养正面人生观及坚毅精神。此外,透过不同形式和主题的内地和海外交流和实习计划,让青年人认识国家和国际当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面貌,和与内地及海外的青年人交流,促进青年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开拓视野
「卓越奖学金」计划
268. 我们将由2019/20学年起恒常化「香港卓越奖学金计划」,继续资助每届最多100名本地杰出学生到香港境外升读世界知名大学,藉以培养具备环球视野、国际网络,以及一流教育水准的优秀人才,长远推动香港的经济及社会发展。
经贸办安排的海外实习
269. 特区政府驻海外经贸办近年在暑假期间安排香港高等院校学生在当地不同机构实习,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工作文化,扩阔他们的视野。经贸办会继续积极推广这项计划,并鼓励更多机构参与,以增加香港学生到海外实习的机会。
内地深化实习
270. 我们将在未来五年继续增拨资源以推动及优化各个青年发展项目,特别是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到内地、「一带一路」国家以至世界各地的实习机会,让他们了解各地的职场文化和就业前景,建立人际网络,有助扩阔他们的视野及规划未来职业生涯。首次举办并刚于今年8月完成的「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及「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年实习计划」正是很好的例子。两项计划吸引了对文化和自然保育感兴趣的香港青年参加,让他们对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以致对国家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加深认识。展望未来,我们会在内地各省市提供更多具特色及深度的实习机会,让青年有机会加深了解国家的最新发展和所带来的机遇。
工作假期
271. 为了让香港的青年人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文化,并亲身见识其他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政府会积极与更多合适的国家签订新的工作假期计划协议,让香港年龄介乎18至30岁的青年人透过在外地游历,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及社会发展,从而扩阔视野。
「青年共享空间计划」
272. 香港有不少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期望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特别是帮助青年人。我们将以民商官三方协作的模式推行「青年共享空间计划」,提供一个平台让已活化工厦和商厦的业主拨出楼面作为共用工作空间或创作室,从而支持新兴行业的初创企业及青年人创业,以及支持文化艺术发展。参与计划的业主将以不多于三分之一的市值租金出租楼面予合适的非政府机构营运计划提供的共用工作空间或创作室,又或直接自行营运。而营运机构则会以不多于市值租金一半的优惠价向初企、青年创业家和艺术工作者提供多元化的租务方案和配套服务。我们期望首批约6万平方呎的「青年共享空间」可于明年上半年推出。我呼吁更多活化工厦和商厦业主参与计划,以带动社会各界支持青年人创新、创业的风气。
(八)结语
273.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以行政长官的身分向大家承诺:我定会带领整个政府团队,竭尽所能:
• 让孩子在有启发和具创意的关怀环境中健康、愉快成长;
• 让年青一代有机会各展所长,创造美好人生;
• 让中壮年有稳定而富满足感的生活环境,为家庭和事业打拚;及
• 让年长一代安享黄金岁月。
274. 我的愿景是让所有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抱有希望、感到幸福,有信心香港这个家是一个富公义、有法治、享文明、安全、富足、仁爱和有良好管治,具发展潜力的国际都会。要实现这个愿景,我们需要社会团结一致、和谐共融,关爱互助。这个今日看似难以实现的梦想,其实离我们不是很远,也是香港过去大半个世纪成功之道。香港的固有优势并没有消失、香港人依然优秀、香港精神亦无减退,只要我们能凝聚共识,善用自身长处,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
275. 就让我们一起同行、拥抱希望、分享快乐!
完
2017年10月1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