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律政司司长及运输及房屋局局长会见传媒谈话全文(只有中文)
*****************************
  律政司司长袁国强资深大律师、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和保安局局长李家超今日(七月二十六日)出席电台节目后,就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一地两检安排会见传媒。以下是会见传媒的谈话全文∶

律政司司长∶陈(帆)局长有些说话想跟大家说。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好的,我想刚才大家留意到有市民致电表达对「一国两制」、《基本法》的担心,亦某程度上怀疑袁(国强)司长有没有用良心做这个工作。
  
  我在这里希望趁机会说说,虽然我参与这个工作大概一个月时间,在过程中我可以和大家说说少许观察。在过去多年的工作,最近一个月我亲自见到袁司长不单有承担、有良心,而且非常有坚持的。我们和内地的讨论、交换文件、甚至我们内部工作文件,袁司长都是有坚持:他对每一个文本的每一段、每一行、每一字重复看过,他同意后我们才去做进一步工作。所以我希望市民大众不要太情绪化,亦不要太政治化看待一个跨境交通运输基建。因为高铁在当今世界已经是发展的潮流,不单运送人的躯体,甚至货物,其实是一个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的载体。
 
  高铁(香港段)的功能不单便利民间往来,亦加强经济联系,以至促进商贸、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事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之一,我们每年由海外到香港的旅客,有七千多万(人次)。我们香港市民,我说的是香港市民,每年到内地工作、旅游、进行商务,其实数目是非常庞大。以去年一月至十一月来说,有八千二百多万人(次),如果我们将(数字)化为整年(计算),是接近九千万人(次)。内地旅客来香港(的数字),如果(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资料,每年是有四千二百多万人(次)。所以基本上高铁(香港段)对香港的经济长远发展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可以从一个踏实一点,操作上的角度去考虑一地两检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几十位朋友,如果我们坐高铁(香港段)的列车,是每一列车有579名乘客。如果我们要两地两检,举个例子即是说,在第二个关口我们要提取所有行李下车,对老人家、小朋友方不方便呢?如果在579名乘客中,有部分乘客证件有问题、身体不舒服,这样列车等不等待他们才「开车」?等待的话令其他人也在等待,不等待的话又好像置诸不顾,所以一地两检带来的实际功能,实际对旅客的便利,事实上是不容置疑。我在这里说得差不多了,希望迟些有机会再和大家说说高铁(香港段)在便民、利民和对香港长远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或者看看现在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记者:司长,你刚才说过不介意有一个正式的法律途径去处理这问题,是否预期或甚至正等待一定会有司法覆核?是否认为现时的法律框架,方案是否足够坚实去通过司法一关?
 
律政司司长:第一,刚才提及,我们现时处理高铁一地两检,有不同层面,有法律问题要处理,亦有其他的观感,或信心,或政治的问题要处理。就法律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用香港法律制度下现有的途径处理。我们不可以控制市民提出任何司法程序,我们可以做的是尊重市民行使他们的权利,而当有司法程序展开时,我们亦会根据司法程序处理。反而我有个看法,就是在香港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无论法律问题又好,其他问题又好,(社会)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反而一个社会没有不同意见,才是不正常。当有不同意见时,最重要是如何做到和而不同,以及跟从既有程序解决或处理这些分歧。所以你说,法律上有不同意见,我们可以以法论法,以法律途径处理。就其他方面的,譬如经济效益,大家有不同意见的话,我们可以拿数字,可以拿客观的证据出来,大家讨论。最希望的是大家可以理性、客观去看今次一地两检的问题,而不是将整件事过分政治化,甚至将某些议题妖魔化,这不是一个恰当的做法。正如我刚才在节目最后说,客观上已建造高铁,要处理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通关问题,现实上就是社会上有人希望可以尽快使用这么便利的高铁来回香港和内地,无论任何原因,所以这问题是香港要面对、要处理的问题,我希望大家可以用一个理性的态度处理,不希望再有任何一个过于政治化而令香港再一次出现其他撕裂,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处理这问题。
 
记者:司长,你多次讲到希望在香港的制度下处理,但上次DQ案最后也要人大释法,今次事件有否担心中央为了要赶及下年三月(第三季)通车,有可能就此事主动释法?
 
律政司司长:第一,昨日在记者会上我说得很清楚,我们没有计划要求全国人大常委就今次进行一地两检释法;第二,今次一地两检事件和宣誓事件完全是两回事。今次一地两检无论是由原先的规划到决定兴建、到政府在二零零七年《施政报告》提出会积极研究一地两检,所有都是由香港方面提出,我们希望中央配合和支持我们去做这件事,所以在事件的本质上与宣誓事件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不担心今次会再出现释法事件。多谢大家。
 
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51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