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在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会议就《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今日(六月十六日)在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会议上就《公共交通策略研究》的开场发言:
 
主席:
 
  现届政府进行了两项关乎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的主要研究,即二○一四年九月发表的《铁路发展策略2014》,和上星期三发表、今天向本事务委员会汇报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
 
  在二○一四年年底起开展为期两年半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针对重铁以外各种公共交通服务的角色和定位作一次全面及有系统的检视,目的是在重铁网络按照《铁路发展策略2014》的规划进一步扩展下,优化公共交通布局,巩固基础,以确保能维持长远、均衡、便捷、多元及可持续的发展。
 
  现时的公共交通布局是按照政府在一九九九年完成的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下所确立的大方向而制定。这些大方向包括:
 
(一)更充分运用铁路,让铁路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
(二)提供更完善的公共交通服务和设施;
(三)更广泛运用先进科技管理交通;以及
(四)推行更环保的运输措施。
 
  政府认为,这些大方向至今仍然适用,但具体的配套需予强化、优化。
 
  在各公共交通服务中,重铁专轨运行、载客量高、快捷方便、并无废气排放。面对香港地少人多,路面空间有限,市民亦关注路面交通对空气质素的影响,故此,我们肯定应继续以重铁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不过,重铁至二○三一年在公共交通服务的占比亦只会由现在约37%增加至约40%,换句话说,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继续发挥重要角色,并为市民提供多元选择。
 
  专营巴士的载客量高,服务较为灵活,能在较短时间内因应需求调整服务,是路面的集体载客运输工具,特别是照顾铁路未达地区及新发展区的需要,其在公共交通服务的占比维持在三成左右。其他的公共交通服务包括轻铁、公共小巴、非专营巴士、的士、渡轮及电车则继续担当辅助的角色,照顾不同地区以至乘客群组的需要。
 
  多年来,各种公共交通工具按照其角色及定位发挥了作用,亦维持了各种公共交通服务之间透过实践形成、得来不易的生态平衡,使得做到公共交通多元,各营办商可各自发挥所长、互补功能,而乘客亦可有所选择、各适其适。
 
  这亦是香港公共交通发达的成功关键所在。在二○一四年一项国际调查中,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务在80多个城市当中排名第一,视为效率优越。现时每日使用公共交通服务出行的比率达九成,为全球各城市之冠,并非无因。
 
  在过去两年多,我们陆续完成了八个专题研究,涵盖专营巴士、公共小巴、的士、校巴、渡轮等服务,又探讨了如何更方便残疾人士使用公共交通,并提出53项改善措施,其中20项已先后落实,例如:兴建新的巴士转乘站、推出新的专营巴士票价优惠、豁免学校私家巴士遵从非专营巴士的「采购要求」、增发大屿山的士牌照、优化出租汽车许可证审批、为六条主要离岛航线提供特别协助措施等等,并非等候整个《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完结后才去推行。
 
  今次新宣布有14项措施。一些措施我们仍需听取持份者和地区的意见。新宣布的构思主要针对专营巴士服务及轻铁,包括增设巴士专线及加强巴士转乘安排,及以试验形式推出繁忙时间长途巴士新型服务和中型单层巴士服务,及提升轻铁载客量和行车效率的短、中、长期措施。我们又提出研究应否兴建新重铁线连接新界西北及市区,以补西铁及轻铁的不足。

  对于公共小巴及非专营巴士,我们在维持其现有公共交通占比之同时,会致力改善其营运环境,并决定增加小巴座位由16座至19座,乃一九八八年以来的首次政策突破。详情研究报告有所交代。
 
  个人化点对点服务方面,政府认为须予改革。社会上有声音认为应鼓励共乘,而且对的士服务的形式也出现了新需求。
 
  在任何载客取酬必须领取牌证、依法规管的政策大前提下,政府对促进共乘及「网约」车服务持开放态度。我们提出双管齐下去提升的士服务——即是一方面既引进小量专营的士(约600辆),亦改善现有18 000多辆普通的士的服务水平,致力改善现行的士服务及营运环境,加强与业界及其他持份者的互动合作。
 
  专营的士的特色是以专营权模式营运,不设永久牌照,以克服现行的士发牌模式对于长期确保服务质素的局限。新服务具备「网约」特色。至于是否应探讨引入其他新服务,例如受规管的网约车,则可视乎立法会处理专营的士方案的结果而决定。政府的基本立场是,不能原地踏步,而改革既讲究实效,也要照顾各持份者的意见。
 
  与此同时,我们亦致力营造绿色社区,推动单车及步行作为短途出行方式,方便市民往返公共交通工具车站和居所或办公室,作为「首程」及「尾程」接驳。我们于今年起推展「香港好‧易行」计划,提升我们城市的整体易行度,亦会继续在新市镇及新发展区缔造「单车友善环境」,包括改善现有单车径和单车停泊设施,以及加强单车安全的宣传教育。就此,我于六月十五日立法会议案辩论中有较深入的表述。这些的措施都有助减少使用私家车,从而进一步纾缓路面挤塞以及改善空气质素,有利可持续发展。
 
  在落实「无障碍运输」方面,政府敦促各公共交通营办商采取主动,以促进共融交通,进一步提升无障碍的车厢、车站设施,方便长者及行动不便人士(包括残疾人士)出行。
 
  主席,《公共交通策略研究》报告发表后,我们听到一些肯定的意见,也有批评我们的力度仍不足,点子仍不够多。就此,我想回应,研究报告承先启后,施行要持久方能见效,不少措施亦须进一步听取社会上各持份者及地区上的意见。
 
  我们有清晰的整体策略方向,就是公共交通优先、载客量大的交通工具为本、提供市民多元选择、促进「绿色出行」及无障碍运输。当然公共交通策略也需与城市规划互相配合。
 
  不过,我们需要承认,公共交通涉及不同的工具及不同业界和营运者的利益,又涉及不同地区的诉求。要维持多元发展及生态平衡,并善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有时无可避免需要作出策略上和务实性的取舍,无法做到皆大欢喜。
 
  就应用创新科技及推动「智慧」出行(smart mobility)方面,我们承认香港有落后于一些其他城市之处,需要我们急起直追,希望在这方面业界、营办商可与政府一同努力。
 
  多谢主席。
 
2017年6月16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1时23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