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十八题:减低长者遇上非故意损伤的风险
  以下是今日(四月二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周文港议员的提问和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的书面答覆∶

问题:

  政府在二○一五年发布的《香港加强预防非故意损伤的行动计划书》(《行动计划书》显示,二○一三年因非故意损伤(俗称「意外」)而引起的死亡数目占登记死亡数目的44.8%,而有关损伤亦可导致早逝。有意见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强65岁及以上长者(尤其是独居长者)的居家安全,以减低长者遇上非故意损伤的风险。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除了卫生署在二○一○年和二○二一年先后发布的《二零零八年意外损伤统计调查》及《二零一八年非故意损伤统计调查报告书》(《2018年报告》)外,过去五年,政府有否透过(i)「999」紧急热线、(ii)急症室求诊数目,以及(iii)由商业或非商业机构提供的紧急召援系统(例如平安钟)等渠道,收集有关长者的非故意损伤的数据;如有,详情为何(包括有多少名长者因在家中(a)跌倒、(b)扭伤,以及(c)撞伤等原因而经(i)至(iii)的渠道求助,以及该等数目分别所占的百分比);如否,原因为何;

(二)鉴于《行动计划书》合共建议了16项具体行动,过去10年,当局就每一项具体行动的落实情况为何;

(三)鉴于有意见认为,持续的非故意损伤监测才能反映不同时期的情况,因应本港高龄化人口趋势,当局有否考虑改变目前每10年才进行一次调查的情况,并以《2018年报告》为基础,尽快委托研究机构展开新一轮调查,以收集最新长者非故意损伤的模式和趋势(尤其是涉及家居意外的趋势),以便当局制订相关的预防措施及适当投放资源,更好保障长者的人身安全及福祉;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四)会否考虑主动为所有独居长者的公共租住房屋单位(特别是楼龄较高的单位)加装乐龄设施(例如在浴室加装扶手及铺设防滑地砖等),以及仿效新加坡推出资助计划,为包括居者有其屋计划在内的资助出售房屋业主提供津贴以在家中安装乐龄设施,从而减低长者遇上家居意外的风险,为香港迈向高龄化社会作更好的准备;如会,详情(包括有否评估涉及的开支)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自二○○八年起推行防控非传染病的策略框架,并成立防控非传染病督导委员会(督导委员会),督导预防及控制非传染病工作。督导委员会辖下成立了三个工作小组,就特定的优先行动范畴提出建议,当中包括于二○一二年成立的损伤工作小组。该工作小组于二○一五年制订了《香港加强预防非故意损伤的行动计划书》(行动计划书),以减少「非故意损伤」。因应世界卫生组织相关建议的更新,政府将继续审视《迈向2025:香港非传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动计划》订立的防控非传染病目标,并制订二○二五年后的防控策略。

  就周文港议员的提问,经谘询卫生署和房屋局后,现回覆如下:

(一)、(二)及(三)卫生署于二○一五年公布行动计划书。根据行动计划书的资料显示,二○一三年香港因损伤而死亡的登记数字占总死亡数字4.3%,而当中因「非故意损伤」(俗称意外)而引起的死亡数目占登记整体损伤死亡数目的44.8%。换言之,「非故意损伤」占登记整体总死亡数字1.9%。

  自行动计划书推出以来,卫生署联同政府其他政策局和部门,以及社会伙伴就四个优先范畴(即跌倒、运动损伤、跌倒以外的家居损伤及淹溺)分阶段实施计划书内的所有具体行动。具体行动包括加强损伤监测、提高公众意识,以及增强公众在损伤预防方面作出知情选择的能力,以减轻香港的损伤负担。为提高大众对预防伤害的认识,卫生署采用贯穿人生历程的介入措施,涵盖从幼儿期至老年的不同生命阶段,推出一系列针对各年龄层的健康促进计划,并透过海报、宣传单张、网站、社交媒体等不同渠道,发布预防损伤的相关资讯,包括推出名为《家居用具安全指南》的电子手册,介绍使用家居用品时需要注意的安全措施,制作与运动损伤相关的资讯,并向公众宣传预防淹溺的信息等。

  另外,针对长者发生「非故意损伤」的风险,卫生署长者健康服务进行的相关工作包括∶

(1)派出外展分队每年会为全港安老院舍进行综合评估,当中包括评估每间院舍长者跌倒的风险,并制订切合其需要的预防跌倒计划;

(2)于长者健康中心、社区中心和安老院舍举办以预防损伤为题的健康讲座。讲座由跨界别专业医护团队策划,成员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专门为在社区和安老院舍居住的长者及其照顾者而设;以及

(3)透过「社区护老者能力提升计划」,与社福机构、长者地区中心及长者邻舍中心合作,训练义工到长者家中探访,识别跌倒风险高的长者及评估环境风险因素,并提供环境改善建议,以减低居住于社区的长者跌倒风险。高风险长者会被转介至长者健康服务的职业治疗师跟进。

  卫生署将继续检视及加强损伤监察及公众教育工作。

  与此同时,地区康健中心/站亦致力透过健康教育推广预防跌倒意识及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措施,包括宣导钙质与维生素D摄取、负重运动、预防跌倒及健康生活习惯。针对高风险长者,地区康健中心/站会按个人需要提供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训练,并就行动辅助器及装置、家居安全及改装家居提供建议。此外,地区康健中心/站会与地区组织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为有兴趣或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骨质疏松症资讯或作出转介。

  就损伤监察方面,卫生署除了每十年进行全港性损伤统计调查外,亦每年收集、分析及于卫生署网站公布死亡率及出院统计数字,让相关持份者了解本港居民有关「非故意损伤」的情况。过去三年「非故意损伤」登记死亡人数及「非故意损伤」住院病人出院(含死亡)人数的占比如下:
 
  「非故意损伤」登记死亡 「非故意损伤」住院病人出院(含死亡)(注)
年份 占总登记死亡人数 占65岁及以上登记死亡人数 占总出院人数 占65岁及以上出院人数
二○二一 1.7% 1.4% 4.5% 4.3%
二○二二 1.5% 1.2% 4.3% 4.2%
二○二三 1.9% 1.5% 4.5% 4.4%
注:包括医院管理局辖下医院及私家医院住院病人。
资料来源: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

  卫生署并没有备存问题提及的其他统计数字。

(四)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一直秉承「关怀为本」及与时并进的信念,积极探讨可行的便利长者措施,按实际需要打造一个宜居、共融及让居民更有归属感的生活环境,配合政府的居家安老政策。由房屋局局长率领的房屋署专责小组,就未来公营房屋项目的公共空间、设施及屋邨环境发展制订的「幸福设计」指引已于二○二四年九月完成及推出,并逐步将指引的建议应用于新建公营房屋项目,同样概念亦已引进现有公共屋邨,改善有关设施。指引以八个幸福概念分类,当中已考虑到不同年龄层和家庭结构的需求,例如「乐龄安居」及「跨代共融」概念,旨在提升长者的居住安全,以及与不同年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扶持。

  在设计方面,事实上,自二○○二年起,房委会已将「通用设计」概念应用在新建公营房屋,包括居者有其屋计划在内的资助出售房屋的各类公用地方和住宅单位内,为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相关设施包括在单位内的厨房和浴室铺设防滑地砖、门柄和洗涤盆及花洒的水龙头采用推杆式开关、采用较大的开关掣和门钟按钮并安装在易于触及的高度、在住宅楼宇每一层的升降机大堂设置倚座,供长者和有需要人士在等候升降机时可作短暂休息、在升降机厢内设有「报楼层」发声系统,照顾听力较弱的长者的需要、在公用地方提供斜道便利居民出入。为方便包括长者及行动不便人士的居民在淋浴间活动的需要,自二○二一年起,房委会已于所有新落成的公营房屋单位淋浴间设置扶手。

  房委会会持续检视及完善公营房屋设计,以照顾长者住户的需要。

  至于现有的公共租住房屋(公屋),房委会除了致力提升及优化现有公共屋邨的无障碍通道及设施,以满足公屋居民特别是长者和残疾人士对无障碍通道的需要外,房委会亦会为有需要及合资格的长者住户在其居住的公屋单位内进行调适或改装工程,以配合他们各种起居活动,包括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在单位入口设置斜道、扩阔浴室门口、在适当地面铺设防滑地砖、将浴缸改为淋浴间、在浴室加设扶手或安装火警视像警报系统等。如住户只申请在浴室加装扶手、设置淋浴间或更换推杆式水龙头,房委会已简化程序,会直接为住户免费安排有关工程。至于其他调适或改装工程,房委会会根据医生、物理治療师或职业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的意见安排有关工程,以确保工程能切合个别住户的实际需要。 

  此外,为配合长者住户的需要,房委会向合资格的长者住户提供紧急警报系统(又名「平安钟」)津贴。自二○二一年二月起,房委会将紧急警报系统津贴的范围扩大,除传统的紧急警报系统外,亦扩展至流动式的紧急警报系统,例如具备紧急警报系统的手机和手表、安装专用紧急警报应用程式的智能电话,以及有安装侦测跌倒功能的产品,长者住户可自行选购。成功申请者会按实报实销的方式,获发一次性不超过2,500元的津贴。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18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