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二十一题:《基层医疗健康蓝图》的落实情况
  以下是今日(四月二日)在立法会会议上严刚议员的提问和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的书面答覆∶
  
问题:

  政府在二○二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蓝图》),为强化本港的基层医疗健康系统制订发展方向及策略,应对伴随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而来的挑战,从而提升全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质素。就《蓝图》的落实情况,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目前当局在全面落实全港18区地区康健中心的进度为何;

(二)鉴于政府计划利用「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简称「医健通」)平台,为全港市民建立「一人一健康户口」,政府会否为部分无能力使用医健通流动应用程式的长者推出支援服务,例如设立线下人工支援窗口等,以切实保障每位市民都得到适切的医疗服务;及

(三)鉴于有意见认为,《蓝图》提出的多项建议措施旨在令市民受惠的同时,亦会增加本港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需求,而根据医务卫生局于去年发表的《医疗人力推算2023》,本港的医生人手长期持续短缺,预计在二○三○年和二○四○年分别欠缺1 570名和1 200名医生,政府有否考虑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缓解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人手短缺问题,令《蓝图》的建议措施可有效执行?

答覆:

主席:

  面对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所带来的压力,政府于二○二二年十二月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重点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香港基层医疗服务。政府现正致力分短、中、长期逐步推展《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各项建议,愿景是改善市民整体健康状况,提供连贯全面的医疗服务,并且建立可持续的医疗系统。

  就严刚议员提问的各部分,经谘询基层医疗署和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后,现回覆如下:

(一)基层医疗署于二○二四年七月成立,透过单一架构管理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提供、标准制定和质素保证等。基层医疗署正按照《基层医疗健康蓝图》积极推行促进基层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继续推展在全港各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的计划。作为基层医疗健康资源枢纽,地区康健中心/站提供全面、具连贯性、以人为本的跨专业基层医疗服务,包括慢性疾病筛查及管理、家庭医生配对、健康推广、健康风险评估和社区复康等服务。

  政府已于二○二二年在全港各区透过租用物业设立七个地区康健中心和十一个规模较小、属过渡性质的地区康健站,达致「全港十八区全覆盖」的阶段性目标,并将于二○二五年内将中西区、东区和油尖旺区三间地区康健站提升为地区康健中心。当中,医务卫生局已于二○二四年四月为中西区地区康健中心和三间名为「乐妍站」,位于柴湾、蓝田和屯门的妇女健康服务点的营运服务进行招标,并于二○二五年一月批出为期三年的营运服务合约。中西区地区康健中心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内开始营运。此外,医务卫生局已于二○二四年七月为东区和油尖旺区地区康健中心的营运服务进行招标,并预计于今年批出营运服务合约。

  另外,湾仔、观塘、西贡和北区地区康健中心的建造工程拨款建议亦分别于二○二一年一月、十月、二○二四年四月和七月获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并会于未来数年陆续落成。政府正同时积极推展在其余四个地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的计划,以期尽早在全港十八区落实地区康健中心的长远发展,并会适时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在正式设立地区康健中心前,政府会继续资助非政府组织在各区营运地区康健站。地区康健站服务会在日后适当地过渡至当区的地区康健中心。 基层医疗署会与各营运机构商讨并落实地区康健站扩充为地区康健中心的过渡方案,确保顺利衔接服务。

(二)政府一直致力推动医疗体系的数码转型,引进创新科技改善医疗服务效率及质素,并将智慧医疗纳入为《香港智慧城市蓝图》 中的一部分;而按《基层医疗健康蓝图》 建议,政府会善用卫生署、医管局、医健通和地区康健中心的调查结果和病人/用户健康纪录,以促进整体健康监测,包括实证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政策制定和服务规划。

  在「医健通+」发展下,医健通会成为支援基层医疗发展的重要平台,逐步整合卫生署、医管局和基层医疗署所提供的基层医疗服务,尤其是数据共享、流程管理、服务提供和健康监测等范畴的协调。

  政府正分阶段建立一站式「策略性健康服务运作平台」,以支援和规范所有政府资助医疗计划和相关公私营医疗服务在临床和行政工作方面的流程和纪录。例如现时参加「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的市民已可透过医健通管理其在地区康健中心的家庭医生配对、安排专职医疗及化验服务等。市民亦可透过医健通流动应用程式一站式管理相关服务和纪录,包括预约地区康健中心服务及取览计划下的化验报告。未来政府会逐步将更多基层医疗服务与计划纳入「策略性健康服务运作平台」,包括长者健康服务、疫苗资助计划及长者医疗券计划等。政府亦会继续增加及完善医健通流动应用程式的功能,协助市民将分散在不同医疗流程的电子健康纪录整合到个人医健通户口,让获市民授权的医护提供者能更有效地回应他们的健康需求,从而提高临床成效和节省护理流程成本。

  针对市民(尤其是长者)数码隔阂问题,政府一直透过不同谘询平台和线上及线下渠道提供支援(例如社交媒体、制作宣传短片及小册子、宣传活动、流动登记队伍、与关爱队及长者中心等社区合作伙伴合作、热线电话等),协助他们了解及使用医健通。政府亦成立了医健通流动应用程式用户谘询小组,成员包括长者在内的病人组织。小组会定期进行会议,就医健通流动应用程式的功能发展及设计提供建议,确保有关发展能够迎合不同年龄层用家的需求。
  
(三)在《基层医疗健康蓝图》的推动下,医管局近年积极推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提升临床质量。医管局已经实施了多项人工智能项目,例如医管局已于18间急症室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协助医生快速识别异常的胸肺X光片、识别髋部骨折个案,和分析脑部电脑断层扫描,从而加快高危个案的处理速度。此外,医管局开发了用药安全的人工智能系统,能自动标示乙型肝炎病毒阳性个案,助力医护人员更准确地处理病情。医管局亦正积极发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协助病人和医生管理慢性疾病,包括评估糖尿病性黄斑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结合临床数据预测病人病况转差的风险,以及协助医护人员透过「HA Go」监察病人关节活动的康复进展。医院指挥中心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资源需求、协助调配病床及安排非紧急救护运送服务,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提升工作效率。

  另外,医管局积极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协助医生撰写医疗报告的系统已于今年三月起在六间公立医院试行,有助于减轻医生的文书工作负担。医管局亦正积极研究其他的应用,包括将纸本医疗报告数码化和供员工内部使用的语言模型平台,以协助修饰文章、撰写电邮和搜寻纪录等,进一步提升行政工作的效率。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45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