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四题:扩大非本地学生限额的落实情况
*******************
问题:
就扩大非本地学生限额的落实情况,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否向各资助大学、自资专上院校,以及职业训练局及其辖下的成员院校(各院校)提供具体指引,说明录取非本地学生上限的定义或计算方式;如有,详情为何;
(二)二○二四/二五学年各院校的本地学生人数、非本地学生(包括自资专上院校的内地、澳门及台湾地区学生)人数,以及非本地学生人数占本地学额(包括自资专上院校的相关学生占上一学年有关课程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并按副学位、学士学位,以及研究院课程(包括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等)列出分项数字;会否要求各院校加强宣传「留学香港」品牌,并敦促各院校积极达至非本地学生收生数目上限或目标;及
(三)过去三个学年非本地学生为各院校带来的学费总收入为何,以及有否评估其带来的周边经济效益;会否考虑进一步扩大各院校(尤其是自资专上院校)的录取限额,以吸引更多境外优秀学生来港,为打造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提供更广阔的生源?
答覆∶
主席:
(一)行政长官于二○二三年《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并宣布自二○二四/二五学年起,将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提升一倍至百分之四十。因此,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秘书处已就录取非本地生上限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给予院校清晰指引。教资会发信予各大学,详细说明计算上限的原则及方式,以及各大学授课课程录取非本地学生人数上限的具体数字,让大学及早规划收生安排。同时清楚表明有关上限是按不同修业年期的本地学额总数计算,不同修课程度不可重行调配。值得留意的是,所有教资会资助授课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均不会获得公帑资助,并独立于本地学额计算,确保不会影响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
至于自资专上界别,除内地、澳门及台湾学生外,非本地学生入读全日制经本地评审的自资本地副学位、学士学位和研究院课程并不设限额。现时内地、澳门及台湾学生,入读全日制经本地评审的自资本地副学位及学士学位,包括衔接学位课程的内地、澳门及台湾学生限额计算为上一学年相关课程总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十至二十。研究院课程则不设限额。至今,有六所本地自资院校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可以招收内地学生入读学士学位及研究院课程。教育局一直与院校保持沟通,协助院校理解并落实有关收生安排。
(二)目前,教育局正整理二○二四/二五学年的相关临时数字。而各资助大学亦将于年底提交二○二四/二五学年非本地学生实际人数。据教资会了解,本学年修读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人数,已增至超过17 000人,相当于本地学额约百分之二十三。政府乐见各资助大学利用放宽上限,招收更多非本地学生来港升学。
而在二○二三/二四学年,在香港修读全日制经本地评审公帑资助及自资专上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共约64 200人。其中,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约有23 100名非本地学生,当中约14 800人修读学士学位课程,他们来自超过一百个国家或地区,修读超过200项不同课程,占该课程程度本地学额的百分之十九点九。其中约百分之七十三来自内地、澳门及台湾。二○二三/二四学年各教资会资助课程的非本地学生详细数字载于附件一。
另外,在二○二三/二四学年,职业训练局及各自资专上院校的全日制经本地评审的本地副学位及学士学位课程的本地及非本地学生人数,以及相关百分比在附件二详细交代。研究院研究及修课课程的本地及非本地学生人数详情请见附件三。
事实上,行政长官于二○二四年《施政报告》宣布在全球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包括争取举办国际教育年会及展览,推动本港专上院校提升与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奬学金及其他诱因,吸引更多境外尤其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及其他「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来港升学,各大学都积极响应。加上百分之四十的非本地生限额是上限而并非指标,在扩大专上教育的规模过程中,我们要容许大学有空间及弹性,因应本身条件厘订具体目标及步伐,循序渐进,以确保教学质素及配套完善,推动专上教育「扩容提质」,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三)在院校自主原则下,大学可因应本身情况,自行厘订合适的非本地生学费水平,确保至少收回所有额外直接成本。教育局并没有备存非本地学生学费收益数据。
事实上,扩大非本地学生限额,旨在巩固高等高度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优势,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提升大学的科研及教学实力,扩大香港人才储备,助力香港经济发展。增加学费收益并非政策目标。
而为了鼓励非本地学生留港发展,壮大香港人才库,政府推出「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让非本地学生毕业后可逗留24个月以申请工作。过去五年,平均约有12 340宗申请获批。二○二四年《施政报告》进一步宣布,自本月开始,政府暂免在港就读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通过工作体验,增加他们毕业后留港发展的意欲及机会。
主席,政府一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适时检视非本地学生人数上限,并按政策目标及对教学质素的影响等实际情况,考虑放宽幅度及时机。就自资课程,教育局一直通过提供支援及强化规管,支持自资界别的健康发展,持续提升质素。我们会密切留意院校营办自资课程的纪录、收生的表现,以及使用现有限额的情况,适时与国家教育部沟通,探讨可行的优化措施,以期长远达致自资院校非本地生限额与政府资助界别看齐。我们会密切留意非本地学生的数据,并与各院校携手合作,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打造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完
2024年11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12分
香港时间16时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