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防护中心调查一宗外地传入同时感染寨卡病毒及登革热个案
**************************
个案涉及一名过往健康良好的16岁男病人,他自四月七日起发烧、头痛及后眼窝疼痛,同日到圣德肋撒医院求医。他翌日(四月八日)再到圣保禄医院求诊并入院接受治疗。病人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证实对寨卡病毒及登革热病毒均呈阳性反应。他的情况一直稳定。
中心随即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人曾于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三日逗留在泰国兰达岛,并于四月六日返港。他表示曾于兰达岛的露天地方进行康乐活动,期间多次被蚊叮咬。他的一名同行人士曾出现相关病征,已获安排入住基督教联合医院。初步调查显示,该活动没有其他来自香港的参加者。中心会将个案通报泰国卫生当局。他的家居接触者至今没有出现病征。中心的接触者追踪工作及跟进调查仍然继续。
就寨卡病毒传播的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的资料,西太平洋和东南亚有多个国家/地区(包括泰国)曾出现或正出现寨卡病毒传播。卫生署已通知食物环境卫生署进行病媒监测和灭蚊。寨卡病毒感染属香港法定须呈报传染病,任何怀疑或确诊个案均须即时呈报,以展开调查、控制和监察。
该名病人亦同时感染登革热。截至昨日(四月十一日),本港今年共录得十三宗外地传入登革热个案。二○二三年共录得62宗外地传入个案。根据世卫资料,登革热的全球发病率在过去20年显著上升,构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在二○二三年,持续传播加上登革热个案突发性急增,导致全球80多个国家及地区共呈报了逾500万宗病例和5 000多宗登革热相关死亡个案,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部分亚洲地方(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泰国)录得的登革热个案数字较去年同期增加。自二○二四年至今,美洲地区,包括巴西、阿根廷和秘鲁,共录得超过300万宗个案,为历史新高。有关香港和邻近及海外国家及地区的登革热最新情况,已上载至卫生防护中心的网页(www.chp.gov.hk/files/pdf/df_imported_cases_and_overseas_figures_chi.pdf)。
中心发言人表示,寨卡病毒感染和登革热均属于蚊传疾病。一只蚊子可以同时带有多种病毒,包括寨卡和登革热病毒。人类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后,可能会受一种或多种病毒同时感染。根据医学文献,同时感染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的情况在有关病毒流行的地区并非罕见。为减低感染蚊传疾病的风险,除一般措施外,市民如从受影响地区回港,应在14日(登革热)或至少21日(寨卡病毒感染)内继续使用昆虫驱避剂。若感到不适,应尽快求医,并告知医生外游细节。
卫生防护中心港口卫生科一直于各口岸进行巡查和健康宣传(包括提醒旅客外游期间采取防蚊措施),确保良好环境卫生及有效防治蚊患,并与相关持份者(如航空公司、旅游业界等)保持紧密联系,适时更新疾病资讯和健康建议。所有口岸的恒常健康监测会继续为入境旅客监测体温。
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主要透过受到感染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本港现时没有发现主要传播寨卡病毒或登革热的埃及伊蚊,但同样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却属于本港常见的蚊品种。大部分寨卡病毒感染并没有病征。如有病征,病人通常出现皮疹、发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疲累和头痛。怀孕期间感染寨卡病毒是造成初生婴儿出现小头症和其他先天性缺陷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可引起并发症,如胎儿流产、死产和早产。登革热的病征包括高烧、严重头痛、眼窝后疼痛、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淋巴结肿胀以及出疹。
市民如发现蚊患,应致电1823,亦可参阅以下专题网页,了解详情:卫生防护中心及旅游健康服务登革热专页、卫生防护中心及旅游健康服务寨卡专页、最新旅游情报、使用昆虫驱避剂的注意事项、卫生防护中心Facebook专页及YouTube频道。
完
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22时00分
香港时间22时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