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十题:修订初中中国历史科课程
*****************

  以下为今日(五月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叶建源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书面答覆:

问题:

  课程发展议会于二○一三年十二月成立专责委员会,全面检讨初中中国历史科(中史科)课程。教育局在今年四月十七日就检讨提出短期方案展开谘询教育界。短期方案属微调方案,建议在不改动课程内容及教科书的大前提下,以「详近略远」的方式调节中史科课程,加强近现代史的教学,将现时近现代史占课程三分之一的比例调整至一半。有中史科教师向本人反映,当局在提出短期方案前一直没有广泛谘询教育界,而短期方案的谘询期只得一个月,做法与以往有别。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鉴于有意见认为,现时中史科分别以两年及一年教授数千年的古代史和百余年的近现代史,做法已是「详近略远」,当局有否评估进一步增加近现代史的课程比例会否削弱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

(二)鉴于短期方案不涉及改动教科书,当局有否支援措施及计划协助教师适应新课程;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三)鉴于有意见认为,中国近现代史涉及不少具争议性的事件,而部分事件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有关的历史资料并不全面,当局会如何确保新课程的内容兼顾各种历史观,以及教材不会流于偏颇,并避免中史科沦为灌输政治取向的工具;

(四)当局在决定是否检讨某一学科的课程纲要、教材及教科书时考虑什么因素;及

(五)当局检讨初中及高中各个学科的课程纲要、教材及教科书的既定程序分别为何?

答覆:

主席:

  课程发展议会专责委员会就初中中国历史科提出的短期方案,虽然只建议学校调节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教学时间,以确保学生能整全认识国家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并不涉及课程内容的改动,现有教科书亦可沿用。尽管如此,教育局谘询学界的安排,与其他修订课程的谘询安排并无分别,包括召开谘询研讨会,向教师解释方案的内容、发出调查问卷及设立一个月的谘询期,以收集教师和学校的意见。

  就叶建源议员问题的五个部分,现答覆如下:

(一)中国历史科的课程应该能够为初中学生提供整全的中国历史教育。在二○○一年出版的课程文件《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中清楚列明,中国历史及中华文化是全港所有初中学生的必须学习内容,并规定了学习时数。学校无论采用哪种课程模式,也应该完成整个中国历史的教学课题。现行课程中三级需由满清入关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政与外交,前后共三百多年的历史,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众多,研习的历史材料亦丰富而多元化,需要较长的教学时间。而现时香港部分中学在初中教授中国历史的情况未符理想,特别是略教或不教中国近现代史,导致有学生对国家近现代的发展及重要史事认知不足,这问题须加以正视。此外,历史课程古今并重的方案,亦是专责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在参考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课程后,经专业讨论的结果。再者,在高中中史科,学生亦因对近现代史较缺乏认识,而对修读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各占课程一半的高中中国历史科感到吃力。

  基于以上原因,课程发展议会提出的短期方案,按照「古今并重」的原则,调节古代史及近现代史的课时,中三改由清末革命运动开始,亦即建议学校分别以两年及一年教授数千年的古代史和百余年的近现代史,并采用更活泼的教学法,使学生接受整全的中国历史教育之后,将来有兴趣进一步研习中国历史。短期方案旨在及早照顾来届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对中国历史有整体的认识。

(二)虽然短期方案不改动现有课程,因此现行教科书及相关教材皆可以沿用,但教育局计划从教师、科组及学生三个层面加强支援服务,以协助教师实施「古今并重」的微调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中国历史教育。例如:

(1)邀请资深教师分享不同课题编排、学与教策略等经验及成果;协助教师建立学习社群,互相观摩学习;提供不同学校的课题编排设计例子,供教师参考;

(2)安排为个别学校需要而设的校本支援服务;及

(3)举办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及运用其他资源(例如优质教育基金)的策略等。

  至于实际教学进度安排,除可参考谘询会提供的两个范例及个别已进行调节的学校经验外,教师也可根据其专业判断,按校情、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而作出规划。为加强教师活化中史课堂,教育局不时举办有关利用博物馆展览促进中国历史学习的教师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策划参观博物馆展览的技巧,以增进学生研习历史的兴趣。此外,教育局亦提供资源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如本年上半年拨款资助香港文化博物馆的「敦煌──说不完的故事」文物展的学生专场;本局亦稍后同样资助学生在六月起专场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科学馆分别举办的「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展览及「西洋奇器──清宫科技展」。

(三)短期方案并无改动课程内容,现行的教科书可继续沿用。目前经评审后已出版的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各有特色,质素已有保证,足够支援短期方案的实施,学校可按校情及学生能力选用。教育局亦会上载补充教材,供教师参考。

  现行的《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三)》明确指出本科着重「思维训练」及「史识的建立」。教师除了让学生认识中国历代的重要史事及文化知识外,也重视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如认知、理解、归纳、综合分析及评论等;而学生根据史实透过理解史事的因果关系及相互影响,逐渐对史事有综合理解的认识。教师须提供不同角度的观点及以史实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每位中国历史科教师的责任。教育局相信中国历史科的教师都具备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会本着专业精神及教育良知,客观、中肯及持平地教授近现代中国历史,以培养学生的理解、综合分析及评论史事的能力。

(四)及(五)课程发展议会不时检讨及讨论各个实施课程的内容及成效,确保各个课程能与时并进,并可回应社会和各学习领域或学科的发展及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得到最优质的教育,以上措施一直行之有效;若在检视时发现某一学科的课程有需要启动检讨,相关学习领域委员会会成立专责委员会开展工作。专责委员会的委员具广泛代表性,且对该学科的知识、学与教,以及评估等方面具专业知识和经验。专责委员会经深入讨论后拟订建议,并透过研讨会及学校问卷调查等途径谘询教师及校长的意见。现行学科课程的修订,倘不涉及公开考试,一般需要向学校及相关持份者进行最少一次的谘询,若涉及公开考试,则需要进行最少两次。谘询期的长短按各学科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期一个月。专责委员会经整理及分析搜集所得的意见后会作最后建议。有关建议经相关的学习领域委员会及课程发展议会审议及通过后才向公众颁布。

  至于教材及教科书等课程资源,出版商可按照个别学习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或科目指引进行编写,并因应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更新进行修订,教育局亦会按照既定程序以及优质课本的具体准则,包括内容、学与教、组织编排、语文和编印设计,为教科书进行评审;而在评审初中和高中的课本时,有关的具体准则并无分别。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47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