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十二题: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及教科书
*************************

  以下为今日(二月二十五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叶刘淑仪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书面答覆:

问题: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一名助理教授最近发表的学术文章指出,虽然中学通识教育科(通识科)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多元社会中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并学习处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但是香港中学文凭试通识科考试的《课程及评估指引》(《指引》)鲜见详细论述多元文化或各宗教的具体异同。该文章亦批评现时市面上的通识科教科书关于多元文化或宗教的论述流于肤浅,例如多以负面刻板形象描绘某些宗教的教徒,而未有深入持平地探讨少数族裔在香港的生活情况等。尽管教育局不认同教师于教授通识科时使用教科书,并多番强调教师教授通识科时不应只限于教科书的内容,惟教师仍然倚赖教科书教授通识科。该文章因此建议出版商在编撰通识科教科书时,应同时考虑多元文化专家或少数族裔的代表的建言,而教育局亦应要求该等教科书送审,以确保其质素。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教育局会否邀请熟悉多元文化的专家或少数族裔人士的代表检视现行通识科《指引》内有关多元文化或宗教的部分,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如会,何时实行;如否,原因为何;及

(二)教育局会否重新考虑要求通识科教科书出版商把教科书送交教育局评审,以确保该等教科书达到基本的学术水平;如否,除不认同教师于教授通识科时使用教科书外,教育局还有哪些理据不要求该等教科书送审,以及该局有何其他的措施解决上述的问题?

答覆:

主席:

  就叶刘淑仪议员所提出问题回覆如下:

(一)通识教育科旨在透过探究各类议题让学生扩阔知识基础和加强对社会的触觉,通识教育科课程涉及不同关于多元文化的议题,例如探讨多元化身分对于香港居民的意义,以及从全球层面分析全球化究竟是使文化和价值观趋向单一抑或多元等。此外,课程文件亦有建议把宗教作为独立专题探究的主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作出探讨。教育局开发了关于多元文化、少数族裔的学与教资源,并邀请学者主持知识增益讲座,为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现时正值新高中课程中期检讨阶段,我们会紧守学生学习为本及专业的原则,仔细搜集及聆听各方意见,包括相关的专家和持份者,使有关检讨更为全面。通识教育科在中期检讨的方案和长远发展方向,预计于二○一五年七月公布。

(二)高中通识教育科鼓励学生以不同角度和明辨性思考来处理当代议题,并以确实的证据和资料为基础提出个人意见、判断及建议。鉴于当代议题多是颇具发展性及仍在转变的过程中,所以教师须灵活选取多元化的学与教资源,而不应自限于传统教科书所提供的内容去处理一些日益变化的课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亦应自行探索不同或新现的资料,研习时才能以确实的证据和资料来分析及作出合理的判断。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以传统课本的方式处理通识的学与教并非最佳的选择。所以,我们目前不接受有关「课本」的送审。

  我们一直透过「通识教育科网上资源平台」(ls.edb.hkedcity.net)免费为教师提供实用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学与教素材,以及评估项目等,能对应课程不同部分,并不时更新和增润其内容,以便教师能轻省地施教。此外,我们于二○一三年出版了《通识教育科课程与评估资源套》(《资源套》),就课程内各单元的学习重点提供了更具体的解说和建议探究例子,亦就支援教师使用《资源套》而提供一系列的跟进措施,包括编撰教学示例和评估项目。学校对《资源套》的回馈相当正面。

  我们会继续透过教育局通函及教师讲座,阐述学校选用优质课本和课程资源的要求和准则,并提示他们应谨慎考虑是否有真正需要选用未经评审的通识教育科学材,避免过分倚赖单一的学习材料;以及继续透过校访和专业网络,搜集学校间良好的学与教资源运用和管理经验,以作分享和推广。

  此外,为纾缓教师(尤其新任教该科的教师)的工作量,在短期内,我们正筹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到位」的学与教资源,并配以适切的专业支援及培训。我们会以二○一三年《资源套》为课程所作出的阐释为蓝本,编写对应各单元学习重点的资源册系列。各资源册内容包括单元学习重点及示例,并会因应正在进行的课程修订谘询结果而调节内容,以涵盖三年课程内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材料、议题探究示例和参考资料等。各资源册将于二○一五年分阶段完成并派发学校使用,并会继续适时更新。

  我们相信上述的措施,将有助减少教师和学生对坊间未经评审的通识教育科「课本」的倚赖。

  长远而言,教育局会研究接受该科课本送审的可行性,以及订定配合该科独特学习要求和内容的课本评审要求和准则,以达致质素保证。



2015年2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4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