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十九题:新高中学制下的通识教育科
*******************

  以下为今日(十二月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叶刘淑仪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报,有一位高中通识教育科(通识科)的资深教师指出,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近日公布的二○一四年通识科考获第五级佳绩的考生表现示例,流露鲜明的反政府政治取态,未能达到通识科评核大纲中有关「在处理不同议题时,能考虑和评论不同的观点」的评核目标。该教师更怀疑评卷员的个人的政治立场或会影响其给予考生的评分。此外,有意见认为,通识科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能力,但该词过去的翻译是「批判性思考」,令学生倾向以批判态度看待别人的意见。尽管教育局近日已把该词翻译为「明辨性思考」,但教育局出版的刊物和网页仍未全面采用新翻译。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教育局会否检讨通识科考试的评核标准是否过於含糊,以及会否采取措施防止评卷员的个人政治立场影响其给予考生的评分的情况;如会,检讨及采取措施的时间表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二)教育局会否采取措施,进一步澄清「critical thinking」的正确翻译是「明辨性思考」,并要求辖下各部门及相关机构统一采用;如否,原因为何;及

(三)鉴於有一位香港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指出,不应将 「critical thinking」与好争辩或批判别人的态度混淆,而它指的是一种可令人明辨各理念的逻辑关系及可善用搜集得的资料作全面分析的能力,教育局会否参考该学者的阐释,以检讨它现时对「critical thinking」一词的含义的论述;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就叶议员的提问,谨覆如下:

(一)通识教育科有清撠的评核标准。按评核要求,每道题目均设有层级式的评卷参考(包括表现水平描述和作答例子等),并提供答卷示例供阅卷员参考。一如其他科目,在阅卷开始前和阅卷过程中,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考评局)设有严谨程序和机制统一评分标准,而试卷主席和助理试卷主席以及网上评卷系统也会监察阅卷员的评分表现。

  对一些要求表达个人立场的题目,评分的关键不在於个人立场,而是理据是否充分有条理。文凭试的阅卷员都是专业教师,而且在阅卷前,考评局会对阅卷员进行培训、考核,阅卷期间也会抽检考卷,以确保评分准则得到落实。阅卷员的政治取态和是否有政治联系,不应影响其评改答卷的专业判断。

  此外,通识教育科答卷的评阅采用双阅卷制,而每名阅卷员只负责批改一道题目的答卷。当一份答卷由两位阅卷员独立评改后,若两者分数相差大时,系统便交予第三位阅卷员评阅。当仍没有是最接近的两个分数时,系统便交予试卷主席或助理试卷主席评阅。每条题目的答卷最多可获四名阅卷员(包括试卷主席或助理试卷主席)共评四次。以一位考生在通识教育科考试回答四条题目计算,其全部答卷最多可有十六位阅卷员(包括试卷主席或助理试卷主席)评改,即评改次数最多为十六次。

  再者,每年考试后,考评局会出版考试报告、举办教师简报会和提供不同表现水平的作答示例,以解释评核要求、评分标准和考生表现等。阅卷员在阅卷后亦可就试卷和阅卷的意见向考评局提交报告,考评局每年就不同科目的考试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而考评局辖下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科目委员会也定期举行会议,对试卷和相关评核机制进行检讨。

  新学制中期检讨的第二个阶段正继续进行,检讨包括学生在整体课程中的学习经历、新学制对学生升学的影响、学校层面推行课程和评估(包括校本安排)的情况,以及在学科层面(包括通识教育科)课程和评估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学生为本及专业的原则草拟修订建议。

(二)及(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二○○七年),「批判」一词的意思为「分析判别,评论好坏」或「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与此同时,「批判思维」或「批判思考」已广泛用於内地、台湾、澳门(例子见附录一),本地教育界也广泛采用「批判性思考」一词(例子见附录二)。

  教育局建议在批判性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多项技能,包括收集适当的资料、掌握事实、分辨事实和意见、客观分析、作出有根据的论述与评论等。教育局明白坊间有人对批判性思考的意思有误解,以为只作负面批评,或为批评而批评,故同意采用「明辨性思考」作为「critical thinking」的中译,但仍保留「批判性思考」的用法,两者并行,避免学界误会已引入另一种能力以代替现有的。例如在《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二○一四)中,已采用「批判/明辨性思考能力」一词,有助教育界同工和公众人士了解当中的重点。

  教育局重申,在相关的教师培训活动中,若涉及发展学生的思考技能的课程时,教育局一直都按以上所述解释「critical thinking」的意思,通识教育科的教师对此亦有透彻的掌握。本局对明辨(批判)性思考的解释与该香港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的观点并无歧异。教育局在未来的课程文件及教育培训活动,会采用「明辨(批判)性思考能力」一词,作为「critical thinking」 的中译。



2014年12月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52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