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署理教育局局长就「妥善处理跨境学童引伸的问题」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署理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今日(三月二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妥善处理跨境学童引伸的问题」议案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谢提出原议案的谭耀宗议员,提出修正案的六位议员,以及昨晚和今天在会上发言的议员,多谢大家的宝贵意见。

跨部门督导委员会 协调部门工作

  我在昨日的开场发言已经指出跨境学童其实是香港人,所以我们和陈家洛议员的看法一样,由始至终没有将他们视为问题。事实上,跨境学童人数在过去数年大幅飙升,的确引伸了不少问题,当中涉及多个范畴,不单教育,亦触及交通、过境、社会福利等。处理这些问题时,相关政策局及部门会互相协调,制订有效的应对策略,有需要时更会成立跨部门的工作小组。举例说,跨境学童的过境及交通安排涉及多个部门,政府已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以有效处理相关事宜。

  过去数年,政府为跨境学童提供的特别交通安排及便利过境措施包括:向乘坐本地校巴的跨境学童发出学童禁区许可证(涉及人数由二○一一/一二学年的约6 000人增至二○一三/一四学年的约8 100人)、在广东省政府的配合下提供跨境校巴特别配额(由二○一一/一二学年的62个增至二○一三/一四学年的140个)、在上学及放学时段特别辟出专用柜台以加快处理跨境学童的出入境手续、提供「跨境学童e-道」、推行「跨境学童简易过关程序」及提供「免下车过关检查」服务等。

  政府每年均会因应情况,与内地当局协商适当的跨境校巴特别配额数量,以及重新检视及审批跨境校巴特别配额和学童禁区许可证的申请。

  虽然我们一直在可行情况下,为跨境学童安排特别措施,便利他们过境上学。不过,各管制站的处理量始终有上限,同时内地亦需有相应的过境及交通配套配合,故此可能没法完全满足所有学童对个别口岸的需求。在此情况下,我们希望家长应自行为子女上学作合适的考虑和安排,不能完全依赖为便利跨境学童上学所作的特别措施。

  政府一直有透过「学生车船津贴计划」,为有经济困难的跨境学童家庭提供在香港境内所需的平均公共交通津贴,审批原则和本地学童一致。通过入息审查的跨境学童,他们可获全额或半额的交通津贴。我们会不时检讨「学生车船津贴计划」的运作,令真正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适切的支援。

统计调查 掌握数据

  有很多议员也提到政府掌握数据的问题,政府统计处於二○○七至二○一二年间进行了六次「内地女性在香港所生的婴儿统计调查」,搜集这些父母的一些基本社会经济特征资料及他们对婴儿的未来居住安排的意向。统计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协助各政策局和部门制定和更新其各自有关香港人口的政策纲领和行动计划,如有需要,教育局亦会考虑搜集其他合适的数据,以便更能掌握最新实况。

跨境学童 过渡性现象

  近年跨境学童数字飙升,主要和双非婴儿大幅增加有关。随他们陆续适龄就读幼稚园、小学及中学,部分不回港定居的学童,可能选择每天由深圳跨境到香港就读,因此我们预计跨境学童在未来数年仍会继续上升。

  但政府由二○一三年起严格执行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零配额政策。预计幼儿班(即K1)的跨境学童人数会在二○一六/一七学年开始大幅回落,而整体跨境学童数目会在上升数年后开始回落。

学位供求  灵活应变

  我们在估算未来对幼稚园、公营小学及中学学额的需求时,会考虑以下因素作全盘规划:
(1)已在幼稚园、公营小学及中学就读的学生(包括跨境学童)人数;
(2)学龄人口的最新推算数字;
(3)不同年龄的学童就读幼稚园、公营小学及中学的基础年级的入学比率及其最新趋势;以及
(4)跨境学童的估计数字。

  但我必须指出,每年实际来港入学的跨境学童人数会受各项因素影响,包括:内地相关政策调适、深圳居住的港籍学童在深圳的居住地区分布及其家长选校的意愿等。因此,政府难以准确预测未来跨境学童数字,几位议员亦有提及这点。话虽如此,我们会继续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有关问题。

幼稚园方面

  在幼稚园方面,香港幼稚园教育由私人机构提供,特色是灵活多元,适应力强,而且充满活力,能迅速回应家长的需求。在收生安排上,家长可按个别需要选择适合其子女的幼稚园,而幼稚园取录学生方面亦属校本决定。我们知悉幼稚园普遍以「就近入学」的原则收生。

  因应公众及家长去年对大埔和北区幼稚园收生安排的关注,教育局与该两区幼稚园达成共识,为二○一四/一五学年该两区的幼儿班收生安排采取特别措施,以便家长可适时为其子女觅得幼稚园学位。

  参考过大埔及北区的经验,教育局按免费幼稚园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考虑将相关措施在二○一五/一六学年开始,推展至其他地区的幼稚园,并已在谘询各持份者。我们会尽快拟定并公布改善措施的具体细节安排,让所有相关学童受惠。

公营中小学学位方面

  在小学学额方面,一向以来,年与年间小一学位供求都会受不同因素影响而有所变化,例如学龄人口、新来港儿童数目、跨境学童人数的变化等。教育局会采用灵活措施弹性增加小一学位以应付需求,例如利用剩余课室、向邻近校网借调学位等。如有需要,我们会暂时增加学校每班派位人数,同时为学校提供额外资源,保持教育质素和学生的学习效能。

  上述的灵活措施,弹性增加小一学位,再加上由本年度起修订小一派位下统一派位的安排,相信既可照顾在港居住学童的需要,亦同时能确保居於内地的申请儿童获派公营学位的权利,亦能充分利用个别地区的剩余学位。

  由於本年度推行修订的统一派位安排,跨境学童家长的选校模式可能跟以往有别。我们必须掌握本年度的家长选校数据,覆检各校网/地区小一学位的长远规划。教育局会做好短、中、长期的小一学位规划,以确保整体而言有足够公营学位应付合资格小一学位申请儿童,包括跨境申请儿童的需要。

  黄碧云议员在修订动议中促请政府研究以官立小学或津贴小学分校模式复办村校作为过渡措施,增加北区及元朗区的学额。我希望各位了解能否利用空置校舍复办学校取决於多项因素,包括有关校舍所在用地的土地类别、交通方便程度、是否获社区支持,以及校舍面积、校舍内可供使用的设施及实际情况等。现时大部分的空置校舍多属前乡村学校,不少已经关闭多年及位置偏远,亦缺乏足够设施,加上地权问题等,未必适合再作学校用途。但如果有客观条件合适的校舍,我们乐於考虑。

  在现阶段,我们会继续留意学额的供求情况,并会采取之前提及较灵活的措施,按需要增加个别地区的学位。

  中一学位方面,按目前的推算,即使中一学生人数在数年后回升,全港有足够的中学学额应付需求。

全面支援 鼓励参与

  为协助新来港儿童适应本地学校的学习环境,我们为取录新来港儿童的学校,提供「校本支援计划津贴」,为跨境学童开办校本支援课程,例如补习班、迎新活动、辅导课程、课外活动等,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促进个人发展,有关津贴亦适用於新来港的跨境学童。另一方面,跨境学童亦可参与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和儿童及青年中心的活动,增加他们在香港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和体验,以满足他们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发展和需要。

  维持和谐平等的校园文化方面,教育局已要求学校在制订及检讨学校政策如安排课程、教学时,必须遵守各条针对歧视的法例,更应符合平等机会的原则,避免涉及任何形式的歧视,同时在学校内建立融洽的文化。

港籍学生班 内地就学

  在过去多年,香港特区政府一直与深圳市教育局合作,支持深圳港人子弟班的发展。去年,我们更将有关学校的收生范围扩展至所有港籍学童,包括双非儿童,以纾缓跨境学童引伸的问题。於二○一三/一四学年,深圳共有六所民办学校开办港籍学生班,收录的港籍学生总人数约1 400名。另一所民办学校亦获两地教育局批准於二○一四/一五学年参加该计划,预计会提供100至200个新增的学额。学校会按实际情况及学额需求决定开班的数目,或在有需要时调整每班的学生人数,以增加港籍学生的学额。

  就议员建议政府为港籍学童在深圳开办港式学校/香港政府资助学校,向港籍儿童提供免费教育。这建议涉及的政策范围广阔,包括在深圳营办学校的法规、学校管理及管辖权、课程、教师资格及福利可携等,我们须作客观的分析及深入的研究。无论如何,设立一所学校需时数年,未必能即时纾缓现时跨境学童所引伸的问题。况且,正如我之前所讲,跨境学童引伸的问题只是暂时性,资助在深圳开办港式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

  我再次多谢议员就吸引更多香港教师到内地教学提出了宝贵建议。现时,教育局安排本港学校与深圳开办港籍学生班的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亦会为这些学校提供适当的专业支援,向中、英、数、常各科的教师介绍有关科目的课程发展、学与教及评估策略等。我们会继续探讨优化措施,亦会研究推出措施吸引香港教师到内地任教港籍学生班的可行性。

  刚才有议员关注到跨境学童独自在港住宿的问题,我想议员都同意,年幼的跨境学童在缺乏家长照顾下,对其身心成长皆有负面影响,故我们并不鼓励类似的安排。对於向跨境学童提供住宿服务的人士,若发现当中涉及违反本港法例的情况,有关部门定必会采取法律行动。

双非儿童居留权利

  范国威议员在其修正议案中提出修改《基本法》,取消双非婴儿享有香港居留权,用以根治跨境学童引伸的问题。我们认为不适宜,也不赞同以这种方式处理跨境学童人数短期大幅飙升的过渡问题。

总结

  跨境学童与本地学童享有同样的权利,政府会致力提供支援,并为所有学童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零双非政策」已在二○一三年起实施,预计整体跨境学童数目会在数年后开始回落。因此,就学位的供求,我们会以灵活应变的方式处理。同时,我们会密切留意港籍学生班的需求,继续与深圳市教育局紧密合作,并在教师培训、中学学位分配办法等各方面提供专业支援。而在过境及交通安排方面,各政府部门会继续紧密合作,审视学童的需要,提供便利措施。

  有议员建议,教育局在处理跨境学童的引伸问题时,要同时照顾本地学童和跨境学童的需要,亦要务求做到所有学童都可以就近入学。另外亦要确保跨境学童在合理的行车距离内上学,并就出入境安排和交通配套作出配合。这些都是良好意愿,但我必须指出,在客观环境(包括关口容量、校巴营办商的运作、家长意愿的不确定性等)的限制下,可能并不存在可以完全及同时满足各方需要的万全之策。我明白这个过渡短暂的问题确为一些学校和家庭带来不便,但我们必须知所取舍,才可找到一个尽量平衡各方需要的做法。

  我再次感谢各位发言的议员,为协助跨境学童在香港上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非常重视跨境学童在香港入学遇到的困难,以及对香港带来的影响。我们会继续优化各项政策和措施。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可继续得到议员、学界和社会的支持,共同齐心解决跨境学童所带来的挑战,并让跨境学童和本地学童一样在香港享受愉快的校园生活。多谢主席。



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16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