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備浇顔婂鎺旂礊鐎n喗鍋嬮柨鐕傛嫹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二十题: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
**********************

  以下是今日(三月十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毛孟静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书面答覆:

问题:

  今年的《施政报告》提出,由二○一四/一五学年起会在中小学为少数族裔学生提供「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学习架构」)。然而,当局至今尚未公布「学习架构」的详情。关於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在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方面,当局有何具体的政策目标、监察机制及成效评估指标;「学习架构」与行政长官在其竞选政纲中承诺设置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有何分别;当局选择采用前者而非后者,以支援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的具体理据为何;

(二)将如何制订「学习架构」;会否邀请社会各界及专业人士参与有关工作;

(三)有否制订时间表,定期检讨「学习架构」的成效和改善「学习架构」;

(四)鉴於学生在主流学校听和讲的中文口语以粤语为主,但书写及阅读的中文书面语却以现代汉语为规范,而两者存在不少差异,当局有何措施,确保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时,能克服该等差异造成的学习障碍;

(五)有否研究设立提供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专科学校,供少数族裔学生於课余时间修读,以便他们在主流学校只需修读中文以外的科目;若有,研究的结果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六)会否考虑成立有关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研究中心,由熟悉少数族裔教育课题的专家、学者及前线老师共同进行研究,并以循证为本的方法评估不同教学模式的成效;及

(七)鉴於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香港中学文凭试(文凭试)中文科课程对少数族裔学生而言过於艰深,但综合中等教育证书(中国语文科)考试则因程度过低而对他们在本地升学或就业不利,当局会否参考过往香港中学会考英文科设有两个程度试卷的做法,在文凭试中文科考试加设程度略低的试卷?

答覆:

主席:

  就议员的提问,谨覆如下:

(一)二○一四年《施政报告》宣布改善为少数族裔提供支援。在教育支援方面,我们的政策目标是帮助非华语学生(注一)有效学习中文、融入本地社会,以及建构共融校园。我们会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提供「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学习架构」),帮助中小学的非华语学生解决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时面对的困难,以期促进他们可尽早衔接主流中文课堂。就评估整体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教育支援包括学习中文的进展,我们会邀请专家制订评估支援非华语学生措施成效的研究框架,审视支援服务的质素及成效,不断完善有关措施。我们亦会继续与持份者沟通,并适时向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汇报实施「学习架构」及支援措施的进展及情况。

  「学习架构」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清楚列载非华语学生在不同学习层阶的预期学习表现,教师可订定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进程及预期学习成果,帮助学生透过以小步子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效能。我们并会辅以教学示例、评估工具、学习材料及教师说明,让中文教师因应非华语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系统地按需要调适中文课程,由浅入深,帮助非华语学生解决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时面对的困难。同时师生可按「学习架构」共建适切的学习目标及预期成果,以期促进非华语学生可尽早衔接主流中文课堂。

  简单来说,在没有预设一个内容较浅易的中文课程和公开考试的大前提下,「学习架构」在施教时属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使用「学习架构」的目的是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循序渐进、灵活及小步子的学习目标,提升期望及学习效能,以期让非华语学生能尽早衔接主流课堂。非华语学生可根据「学习架构」的学习表现,结合个人的期望、需要和意向以考虑选择修读及获取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应用学习(中文)」科目(详情见下文第(七)点)或其他国际认可的中文资历,衔接多元出路。

(二)教育局透过与校长、教师及大专院校合作,发展「学习架构」以及教材,并邀请语文专家和前线教师提供专业意见。我们已委托大学透过实证研究,并配合「学习架构」优化校内评估工具,方便教师诊断学生语文水平、订定学习目标和设计教学。我们会继续与学校、教师和语文专家、以及有关机构合作,搜集专业意见和经验,持续地完善相关工作。

(三)「学习架构」的成效须假以时日方能明确显现。教育局会邀请专家订定研究框架,审视支援服务的质素,不断完善有关措施。我们会适时向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汇报实施「学习架构」及支援措施的进展及情况。

(四)「学习架构」就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阅读、写作、聆听、说话四个范畴的学习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及预期学习表现。参考「学习架构」不同学习层阶下的小步子递进学习方式,以及采用辅以的学习材料,安排非华语学生按需要透过多元的密集学习模式(包括抽离学习、小组学习、增加中文课节、跨学科中文学习、课后支援等)学习中文,帮助非华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非华语学生)有系统地按部就班学习中文,以期尽早衔接主流课堂。

  「学习架构」亦提供四个范畴的学习策略,帮助教师采用小步子递进的学习方式,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中文的难处,例如字形、声调、语汇、量词、语序,又於起步阶段先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出发,逐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们亦会提供根据这个「学习架构」而调适的校本教学示例,帮助教师灵活运用教育局向学校提供的各个阶段教材。我们亦会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包括为取录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提供更多的教授「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师培训课程及经验分享机会;在二○一四年第一季推出专业进修津贴计划,以提升中文教师教授「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专业能力。

(五)政府会由二○一四/一五学年起每年提供约二亿元的拨款,进一步加强支援非华语学生有效地学习中文,以及建构共融校园。我们会为取录十名或以上非华语学生的学校增加额外经常拨款,协助学校实施「学习架构」,采用密集教学模式(包括抽离学习、小组学习、增加中文课节、跨学科中文学习,将「课后中文延展学习计划」(注二)的课后支援常规化等),帮助非华语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非华语学生)有系统地按部就班地学习中文,以期尽早衔接主流中文课堂。另一方面,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我们会为取录较少非华语学生(即十名以下)的学校提供资助,让有关学校按需要申请拨款,为非华语学生提供课后支援,以巩固他们在中文课堂的学习。我们正征询主要持份者的意见,以订定上述支援措施的具体执行细节。

  我们亦会继续委托专上院校营办「学习中文支援中心」(注三),为有需要的非华语学生在课后及假期提供补足的辅助中文学习。此外,我们已由二○一三年起优化为升读小一至小四的非华语学生提供的暑期衔接课程,让家长陪伴儿童入读,透过家长支持并与学校协作,提升非华语儿童学习中文的兴趣。以上措施已为非华语学生在校内及校外提供多元机会学习中文,我们认为没有需要设立提供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专科学校。

(六)就评估「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及支援措施的成效,教育局会邀请专家订定研究成效的框架。同时,我们亦继续邀请专家学者、相关团体、前线老师等定期参与提供专业意见和分享经验,集思广益,提高学习成效。我们认为没有需要成立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研究中心。

(七)提供「学习架构」的目的是要确保所有非华语学生与本地同侪享有同等学习中文的机会,并以考取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资历为目标。我们明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背景和禀赋各异,他们的期望、需要和意向也不尽相同,我们会继续资助合资格非华语学生考取其他国际认可的中文资历(注四)。此外,我们亦会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在高中分阶段为非华语学生提供「应用学习(中文)」科目,作为另一中文资历让非华语学生选择,内容与资历架构第一至三级挂钩的中文资历,有关成绩会记录在香港中学文凭证书。我们正与各持份者合作,确保相关认可资历有助非华语学生将来就业和升学,衔接多元出路。

注一:规划教育支援措施时,「家庭常用语言不是中文」的学生均归纳为非华语学生。

注二:「课后中文延展学习计划」属有时限的试验计划,由语文基金拨款推行。

注三:在二○一三/一四学年,「学习中文支援中心」有十九个开办地点,约有五百二十名非华语学生参与。

注四:教育局会继续资助合资格的非华语学生报考综合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IGCSE)和普通教育文凭(GCE)补充程度及高级程度的中国语文科考试,以获得国际认可的中文资历,而有关资历在报读本地专上院校和大学时,会获接受为认可的其他中国语文科资历。



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4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