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发展局局长介绍二○一四年《施政报告》中发展局措施(附短片)
*****************************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今日(一月十七日)在介绍二○一四年《施政报告》中发展局措施的记者会上的开场发言:

  施政报告中与土地有关的一些新措施主要有六项。第一是推进新一轮的土地用途检讨,支援长远房屋策略;第二是适度增加发展密度;第三是放宽薄扶林延期履行权;第四是引入补地价仲裁先导计划;第五是发展大屿山;第六是探讨发展地下空间。

  规划署在新一轮检讨中初步在全港各区物色到约八十幅用地,总面积超过一百五十公顷,具潜力可改划作住宅用地,在未来五年,即二○一四/一五至二○一八/一九年度提供约八万九千个住宅单位。另一方面,加上早前物色的土地,我们估计手上有约一百五十幅需要修订法定图则的土地,预计在未来五年合共可提供的用地可发展约二十一万个公私营住宅单位。

  各位传媒朋友,刚才张教授已说过政府接纳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的建议,未来十年的建楼目标是四十七万。要达到这目标,土地供应是政府和社会一项艰巨的挑战。面对众多正轮候上公屋和希望改善居住环境的市民,政府应该做和可以做的,是多管齐下、全方位增加土地供应。

  尽管我们过去这一段日子已经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要在短期内大幅增加土地供应,容易的选项实在不多。移山填海、发展新发展区或新市镇的规划其实都需要时间,发展「棕地」亦需要全面的规划和工程研究配合。在目前面对市民迫切的住屋需求,我们一定要善用一些邻近基建设施的土地。

  除了去年施政报告提及的三十六幅「政府、机构或社区」及其他政府用地、「绿化地带」、「工业用地」,我们会把这些逐步改成住宅外,我们亦一直检讨各项其他土地用途,当中包括一些空置的、或正作短期租约或其他政府用途的政府土地。而第二阶段「绿化地带」的检讨已完成,结果亦包括在我刚才提及新增的八十幅土地中。这八十幅土地中不单有「绿化地带」,亦有相当的政府土地和GIC(「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

  当我们改划这些土地的用途时,都一定需要经过城规程序。我们会确保在增加这些用地的发展密度和改划的过程中不会引来不可接受的交通、环境影响的问题。我们希望在这艰巨的工作中,社会和地区人士都会考虑香港的整体需要,我们目前面对房屋供应紧绌的问题。

  较早前那三十六幅GIC用地(「政府、机构或社区」)及政府用地中,有十八幅已划作/正在改划住宅用途。另外亦有二十一幅「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亦进行改划,当中有十一幅已经改划了。之前提及那三十六幅土地中,有十八幅已改划,有六幅我们预计会在这年度进行改划,有八幅我们要连同其他部门处理好一些相关的工程技术或重置设施的问题,另外有数幅土地我们决定保留作GIC(「政府、机构或社区」)用途。

  第二项措施是适度增加发展密度。在这方面,我们是在规划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将全港各区,除香港岛北及九龙这些已高度发展的市区外,其他地方将整体提高发展密度20%。当然,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们在整体增加20%的同时,在每幅土地推出前,都会顾及每幅用地的实际情况和规划因素,即交通、环境、空气流通及其他各方面因素。正如刚才所说,在没有不可接受的影响下才会提高(发展密度)。这方面的工作事实上亦要得到地区和社会人士的谅解和支持。举例来说,我们在启德其中一幅住宅用地早前得到城规会通过,地积比增加20%,地积比增加至六倍。以我们初步的检视和研究,整体来说我们若将启德新发展区发展密度提高20%,住宅单位可多约六千八百个,而商业楼面面积亦可增加约四十万平方米。

  第三项措施是放宽薄扶林延期履行权。我们决定将薄扶林南面的六幅土地,包括现时的华富邨,另外就是近置富路、华富邨以北、华乐径及华景街的用地,另一幅是近鸡笼湾的「绿化地带」。将这数幅土地的发展限制取消,可让华富邨早日重建,原区安置居民,同时亦可增加一万一千九百个公营房屋,包括出租公屋及居者有其屋。由于新增的人口是公共房屋的租客或居者有其屋的业主,相对来说,他们拥有的汽车比例较低,亦有更高比例的人会用公共交通工具,预计带来额外的交通流量是可以接受的。

  另一项措施是引入「补地价仲裁先导计划」。大家也知道修订土地契约或申请换地均要私人业主与政府达成协议方可进行。在达成协议的过程中自然牵涉补地价金额,在这方面,我们决定引入这计划,目的是希望令土地房屋的供应可加快,通过这计划协助加快双方就补地价的金额早日达成协议。

  另一举措就是发展大屿山。大家知道在大屿山最近有关于机场岛北的商业区发展,早前亦有东涌新市镇扩建的公众参与活动,东涌新市镇的人口会由目前约九万人,经扩建后增加至约超过二十万。另一方面,去年我们亦有进行谘询,与大家商议关于欣澳和小蚝湾的填海。大家亦知道在二○一六年港珠澳大桥落成,在香港落地的人工岛有约一百三十公顷,上面如可发展一些商业设施,亦可带动「桥头经济」。特首因此在《施政报告》中宣布成立「大屿山发展谘询委员会」,发展局将联同其他相关政策局,以及来自智囊团体、地区和不同业界的代表,议员、学者和专业人士,探讨怎样可利用在大屿山及附近主要的交通基建陆续落成后提供的发展机遇,以及大屿山通过这些新落成的基建打通珠三角西的策略交通位置,进行大屿山发展和保育方面的长远做法,以满足香港整体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需要。

  另一项措施是探讨发展地下空间,这在去年的《施政报告》曾提及过。在去年年底,土木工程拓展署展开了一项全港性的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研究,目的是要识别在香港市区内,希望可以有系统地探讨发展地下空间的机遇和限制,目标要初步拟定发展构思的方案,增加市区内作商业和其他用途的空间,同时间亦趁这机会优化这些地方的地下空间的连接。我们会参考国外和内地的例子,亦会研究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从业权、环境、安全、技术和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的考量。除了这整体研究之外,《施政报告》中提出选了四个地点,分别是铜锣湾、跑马地、金钟和湾仔北,以及尖沙咀西。在这四个策略性地点,每进行一个空间发展的总纲图研究,希望可以早些在这些商业地带和其邻近的休憩用地,识别可优先发展的可能性和一些具体做法。

  接着我会很扼要地以英文说说刚才的数个重点。

(请同时参阅开场发言的英文部分。)



2014年1月17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21时17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