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二题:非联招途径录取学生
***************

  以下是今日(一月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叶建源议员的提问及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答覆:

问题:

  现时,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院校(资助院校)可透过非大学联合招生办法(非联招),录取持非本地公开试成绩或学历的本地申请人(双非申请人),入读资助学士学位课程。资助院校亦可在核准学额以外录取持海外学历的非本地学生(非本地生)入读学士学位课程。据报,部分课程录取双非申请人及非本地生的比例偏高。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课程在本学年录取的35个学生当中,经联招录取的仅得17人,即少于一半;而香港大学商科及管理科三年制及四年制课程,在上学年录取的非本地生的人数占总收生人数约三成。报道又指出,这情况反映双非申请人报读竞争激烈的课程时享有优势,降低了联招申请人获录取的机会,而非本地生占用了资助院校各方面的资源,本地生所得资源便相应减少。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是否知悉,过去五年,每间资助院校每年(以人数和百分比分别而言)首10个录取最多双非申请人的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名称;每个该等课程录取的双非申请人的数目、百分比及收生成绩中位数;以及每个课程录取的联招申请人的数目及收生成绩中位数;

(二)是否知悉,过去五年,每间资助院校每年(以人数和百分比分别而言)首10个录取最多非本地生的学士学位课程的名称;每个该等课程录取的此类申请人的数目、百分比及收生成绩中位数;以及每个课程录取的联招申请人的数目及收生成绩中位数;及

(三)会否检讨非联招的有关安排,包括不同学历的对比方法、评审非联招申请的程序和准则、以及应否就各资助课程所录取的非联招申请人的比例设定上限?

答覆:

主席:

  大学联合招生办法(联招)是协助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生报读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主要平台。持有其他学历的本地学生,包括在本地专上院校修读副学位,以及在本地或境外学校修读并投考国际公开考试的香港永久居民,则须直接向个别资助院校申请入学(非联招)。至于非本地学生,包括内地生和外国学生,他们同样须透过非联招途径报读教资会资助课程,但由于他们主要在资助院校核准学额以外超收录取,因此不会构成与本地学生竞争政府资助的核准学额。

  资助院校在收生方面高度自主。在公平和择优而取的原则下,每所院校皆就不同课程自行制订收生政策和标准,用以评核学生通过联招或非联招途径递交的申请。事实上,凡属香港永久居民,则不论其入学途径及所持学历,均一律视作「本地学生」。他们均应享有同等机会,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获院校考虑取录升读本地资助课程。至于非本地学生,院校则须根据超收政策,在公平和择优而取的原则下评核和录取优秀的非本地申请人。

(一)整体而言,本地学生经联招入读教资会资助三年制学士学位课程的比例在有数据的最近三年(即二○一○/一一至二○一二/一三学年)保持平稳,介乎81.1%与82.1%之间。我们预计在二○一三/一四学年,四年制课程的有关比例仍将大致维持同一水平。由此可见,本地中学公开试考生继续是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主要生源。另外,由于二○一二/一三学年为双学年,当年经联招入读四年制课程的本地学生比例更高达92.7%。

  过去三年,经非联招途径入读教资会资助三年制学士学位课程的本地学生绝大多数持有本地副学位等学历,而持有非本地学历的只占整体比例介乎6.7%与8.6%之间;而在二○一二/一三双学年,有关学生入读四年制课程的整体比例更只有4.1%。

  有关二○一○/一一至二○一二/一三学年的详细资料,包括按院校、主要学科类别及入学途径划分的分项资料,载于附件一。教资会并没有按课程划分的分项资料,亦没有二○一○/一一学年之前的分项资料。

  至于收生成绩方面,根据院校资料,在二○一二/一三学年,按院校及主要学科类别划分,教资会资助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取录本地学生的选定学历入学成绩平均分数载于附件二。教资会并没有二○一二/一三学年之前的同类成绩资料。

(二)院校录取非本地学生的总数不得多于整体核准学额的20%。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在二○一○/一一至二○一二/一三学年录取非本地学生的整体比例由12.7%到14%。按院校、主要学科类别及本地和非本地生的分项资料,载于附件一。教资会并没有按课程划分的分项资料,亦没有二○一○/一一学年之前的相关分项资料。此外,教资会亦没有院校录取非本地学生的成绩资料。

(三)根据院校资料,所有申请人均须经过严谨全面的评核才获录取。院校会从多方面评核申请人,包括他们的学历、成绩、面试表现、个人品质、非学术成就、个人兴趣和经歴,以及报读课程的选择优次等。院校在评核持不同学历的申请人方面,均已累积丰富经验,而且会持续监察以不同学历获录取的学生在入学后的相对成绩和学术表现,以确保对不同学历的收生门槛水平一致。我们了解院校并没有采用任何公式,换算和比较不同学历和非学术成就。

  基于收生自主,政府或教资会并没有要求院校预设经联招及非联招途径录取本地学生的比例。然而,我们得悉有个别院校自行为经非联招途径录取本地学生设定收生上限指引。



2014年1月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52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