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环境局局长就「推动废物循环再造业,创造就业机会」议案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今日(七月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推动废物循环再造业,创造就业机会」议案的开场发言全文:

主席:

  多谢郭伟强议员所提出的议案,和卢伟国议员、陈家洛议员、范国威议员、何秀兰议员、胡志伟议员及李卓人议员所提出的修正案。

  香港正面临废物危机,这是一个积存已久的问题,大家同意要多管齐下,包括源头减废、加强回收、以及发展全面的废物处理基础设施,包括转废为能,以至堆填区的扩建,这些都不是选择题,是每一样都要有适当比例,一齐去做以处理不同种类的废物。我们的整体方向是以减废为先,另一方面把废物善加利用作资源。议员所说的与我们最近在两个月前发表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蓝图》)的方向一致。《蓝图》分析现时香港废物管理的挑战和机遇,为未来十年订下合理目标,具体和有行动时间表及措施应对问题。大约十年前我们也有大纲,与《蓝图》的分别,有一个重点,很多议员没有提出,就是香港近十年整体消费意识很大,浪费程度很高,所以在回收以外,从现在再向前看十年,如何能进行人心工程,做到「惜物减废」的文化是更加重要,所以政府上场首先要做到当然是回收方面,但如何做到例如珍惜食物,「惜食香港运动」是重要的,是要先行。如果我们浪费食物,再说回收,这都是中流的问题,这都要资源配合。我们新的《蓝图》、政策方向是要由「惜物减废」开始,回收、任何地方都可以加大力度,所以我接会说《蓝图》几方面的主要方向。

(一)香港废物管理的最新情况

  过去十年,政府一直依据二○○五年发表的《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大纲》)多管齐下进行工作,多个范畴都取得进展。例如,香港都蒥固体废物的整体回收率已由二○○五年的百分之四十三,上升至现时的百分之四十八。当时《大纲》提出的目标是在二○○九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五,所以已达到当时所订的目标。此外,建筑废物的弃置量,随二○○六年开始建筑废物按量收费实施后大幅减少几成。首个强制性生产者责任计划亦已落实,即收取五角,如在超市索取胶袋要征费。

  大家都关注其他地区如台湾、南韩的经验,特别是郭伟强议员提出。

  我们在废物管理方面有进步空间,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家对在这方面有先进思维的城市是可以学习。为此,我们四月曾经与立法会议员两个团一同访问南韩,六月又连同不同谘询委员会成员到台北考察,了解两地在废物管理各方面的经验如何能让香港借鉴。它们在减废方面,政府、社会及商界都有角色;以及废物处理设施的规划及运作,包括焚化炉、堆填区扩建等等。我们从两地经验中察觉到,要在减废方面获得成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台北、南韩进行了十多二十年做到现时的水平。现时南韩的水平,推行了二十年是六成回收、两成焚化、两成堆填。《蓝图》所订的目标与它相近,我们希望十年内做到这目标。有议员指是否可以达到七成回收比率,这我不会争辩,但十年内是否可做到这目标,要看看配套如何做到合理的水平。南韩推行二十年达到六成回收,这是相当高的水平。

  另外,我想谈一谈《蓝图》之下的「惜物、减废」的新愿景。我们参考外地的经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香港要培养人心工程,一个珍惜资源,减少废物的做法。正如昨日陈家洛议员提到想找地方去回收一次性使用的饮用水樽,这方面是值得去深思,为何香港会有那么多一次性的用品?是否要尽量避免使用呢?在外地自己要带备水樽,在政府总部我们亦已经禁止再使用这类一次性的饮用水樽。所以这方面不单是回收问题,而是要将问题上游,改变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蓝图》订立清楚的目标和时间表,其中具体地提出在十年内减少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四成及提高回收率。而且,市民都十分关心堆填区扩建的问题,我们透过《蓝图》,目标是将现时堆填区占百分之五十二的比例,十年间大减至两成甚至以下,改变香港过去倚赖堆填区的做法,这些都是具体的做法。

  但是要成功落实这份《蓝图》,达到预期的(减废)目标,是要多方面去落实,包括带动相关业界的发展,尤其与资源循环再造回收行业,同时创造绿色就业,创建环保产业,包括本地以至议员提及的区域性方面,达致多赢的局面,所以在这方面相信大家有共同的愿景,包括郭(伟强)议员、卢伟国议员和何秀兰议员,这些方面的意见都是具体的。

  至於政策和法规方面,我们希望能够跨前一大步。所以新政府上场之后,我们把握机会希望尽快落实都蒥固体废物按量征费政策。去年我们已委托以陈智思为主席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进行与民共议的过程,尽快落实有关收费。大家知道不论是首尔或台北的经验皆显示,能够落实废物按量征费可以大幅减少废物的产生以增加回收,这方面是具体的。故此,《蓝图》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减废政策,就是根据二○一二年的公众谘询结果,主流民意是支持废物按量征费的大方向,政府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过去半年以上做了筹备工作,未来的两个月,委员会会提出具体文件,与民共议,如何落实各方面的细节,尽快在香港落实废物按量征费。

  废物收费与议员的另一项建议,即强制垃圾分类是息息相关。虽然我们听到不少人支持强制分类,不过,要在香港全面执行强制源头分类需透过多方面配合,包括严密监控,追溯废物源头,实际执行起来会有不少挑战,同时亦会引起对私隐的关注。以南韩为例,当地市民可接受的程度,香港也是否可以呢?所以外地经验显示,台湾实施废物按量征费多年才落实强制分类,有先后缓急的分别;而南韩到目前为止并无实行强制分类。故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应首先聚焦做好废物按量收费,而不是强制的垃圾分类。

  另外,大家关心的建筑废物,尤其是范国威议员,我们已於二○○六年起推行「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计划」,向业界提供减少产生建筑废物的诱因。现时,超过九成由建筑工程所产生的惰性废物已经会被重用或循环再造,而不是被弃置在堆填区。当然,香港的工程量有一定的规模,所以每日弃置於堆填区的建筑废物仍然有相当的数目,大约有3,300公吨之多。为进一步减少建筑废物产生及弃置,我们会按《蓝图》所订的时间表检讨「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计划」及谘询业界。另一方面,较早前香港绿色建筑议会,与相关业界持份者成立了跨界别的工作小组,针对如何大幅减少建筑废物而进行沟通,我们会与他们跟进如何落实有关建议,包括检讨这方面的收费。

  另外,大家关注如何逐步推行多项强制性生产者责任计划,这方面范国威议员、卢伟国议员和胡志伟议员都有关注。我们要落实都市固体废物按量收费,同时亦必须推行相应的配套,包括适当的减废诱因,以及更多回收途径。政府积极逐步落实不同的强制性生产者责任计划,包括以下几方面:

(1)扩大塑胶购物袋环保征费计划,由超市扩至整个零售业界,现时正加紧进行。

(2)与此同时,政府现正拟备立法建议,引入废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计划。我们将以「设计、建造及营运」模式,在环保园建立处理设施。有关项目将直接加强本地循环再造的处理能力,令本地产生的废电器电子产品可以在本地得到妥善处理,并循环再造而成有用物料。

(3)另外,我们已在本年初加紧步伐,率先推出「饮品玻璃樽生产者责任计划」的公众谘询,由二月至五月左右,社会整体反应正面,主流意见是支持的,政府现正整理收到的意见,以制订该计划的未来路向。我听到胡志伟议员就计划提出的建议,这个我们会在制订未来路向时一并考虑。至於其他产品,包括饮品塑胶樽、包装物料,我们会逐步探索如何能加快引入强制性生产者责任计划的空间。

  另外,大家很关注的在社区层面如何能推动实践绿色生活的规划,这些包括陈家洛议员、郭伟强议员也关注。

  在社区层面,大家明白要成功推动「惜物、减废」的文化,避免废物产生,以至加大回收,大家也有角色。大家也同意如何能落地,如何能植根社区,市民积极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大家有伙伴关系。

  除了要优化路边的垃圾桶和三色桶,在质素方面和量也有研究空间,我们已计划了在接下来的时间做一个相关应对。有议员问到现时路边回收桶和垃圾桶的比例,基本上是有数据的,回收桶和一般垃圾桶的比例是一比十一。但我要强调这比例不是最重要,大家到首尔和台北,甚至东京,它们街边的垃圾桶以至回收桶也比我们少,所以这问题不是街边回收桶多少的问题,而是整体如何能有机制方便大家做回收。大家强调的是现时香港基本上主要回收的物料不是由路边的桶(收集)的,而是大家在工商业界、住宅等其他方面有回收,所以大家要了解重点所在。

  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具体计划,包括「社区环保站」。我们已讲过有计划能在全港不同地区设立这些「社区环保站」,贴近社区。除了教育和宣传外,也支持回收行为。我们有五个先导计划,透过这些计划可推广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已到公开招标阶段,委聘非政府组织协助营运社区环保站。社区环保站将充分利用相关团体的地区网络,能够联络区域内的学校、物管公司以至其他持份者和机构,一起推动环保教育,及培养减废和鼓励循环资源的文化。

  当然,在教育的同时,这些环保站亦会支持社区回收工作,尤其对回收价值不高但具环保意义的物料,如废电子电器产品、废玻璃樽以至废木材等也可吸纳。营运团体会走进社区收集可回收物料,而且会推行其他源头分类的措施,协助社区将认知化为行为,增加回收比率,而且这些比率能量化它们的成效。目前,我们已经完成首两个先导项目的选址工作,而且取得区议会的支持。我们的目标是在二○一三年底起或二○一四年初分阶段落成先导的社区环保站,而且希望进一步加大网络,推展到十八区也能建立社区环保站。

  至於环境保护署(环保署)、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民政事务总署及十八区如何能合作推动社区参与也很重要的。所以除了硬件,例如社区环保站外,如何能鼓励社区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也有不同的做法。包括环保署、环境保护运动委员会及民政事务总署在二○一二/一三年度合作提供每区十五万元资金,利用技术支援予十八区区议会,推动全港「推动绿色废物管理──减废,重用,回收再造」为主题的活动。各个区议会成立了委员会或工作小组,负责社区推广活动的推行细节。大约有四十多个社区机构或非政府组织於该年度获邀筹办相关活动,参与的人数非常多,超过九万人,而在屋苑举办的回收活动覆盖率超过十三万住户。由於相关活动得到良好反应,我们会继续持之以恒,在下年度继续推展。

  刚才我也提过,我们在源头减废是重要的,而在我们的垃圾堆填区内有四成以上是食物相关的垃圾。所以我们率先推出「惜食香港运动」这消减厨余的做法。这些是郭伟强议员、胡志伟议员和范国威议员也关注的。

  就减少厨余和促进回收厨余的建议,大家明白现时每日约有3,600公吨厨余弃置於堆填区,占我们堆填垃圾四成以上。要应对这问题,政府要多管齐下,整体方向是首先避免和减少厨余产生,同时对於未能避免的厨余,则尽量回收和尽量循环再造。

  在消减厨余方面,大家知道教育宣传是相当重要的。环保署在不同地区开展厨余减量和回收活动,包括《有衣食日》、《环保午膳约章》、《厨余循环再造合作计划》、《厨余消减活动》、《离岛厨余回收再造计划》及《屋苑厨余循环再造项目》等。

  为进一步加强消减厨余,政府在去年十二月率先成立「惜食香港督导委员会」,全力推行「惜食香港运动」,鼓励市民与业界一同改变行为和采纳良好作业手法,包括商户向慈善机构捐赠剩余食物,达致减少厨余和善用有用食物的目的。

  除了源头减废外,我们同时有硬件的兴建,但这需要时间逐步落实,包括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将厨余转化为有用的生物气及堆肥资源。第一个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将於大屿山小蚝湾兴建,每日处理200公吨厨余,预计可於二○一六年落成;第二个位於北区沙岭,每天处理300公吨厨余,将於二○一七年间落成。政府同时间会加强规划在不同地区建设有机资源回收中心,我们在选址方面已展开积极的工作。此外,环保署已在环保园第二期批出土地给一间私人公司,进行回收厨余工作,预计每日可处理约100吨厨余。

  至於议员关注是否需要强制厨余回收,我们参考欧盟、台湾、南韩等经验,强制厨余回收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譬如要有足够回收厨余设施作前提。正如我刚才提到,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一、二期在香港已经有落成时间表,而我们会将第三期及更多有机资源回收中心进行选址规划,希望兴建更多区域性设施回收厨余。但在设施未能全面覆盖香港的需要时,香港暂时没有足够条件考虑进行强制厨余回收的做法,但我们会在有关方面加强工作。

  至於有议员关注是否在新建楼宇加设楼层厨余回收设施,大家明白香港是高密度的城市,地少人多,大部分住宅是高层数和有多个单位,居住空间比较狭窄。受到这些客观限制,包括地方少,及居民对臭味及徖生问题的关注,在住宅楼层加建回收设施是很有挑战性,未必最适合亦未必最有效益。在台湾和南韩,它们亦不是逐层设立这些回收设施。所以我们要视乎香港的实际客观环境和各方面的经验,再细心地思考什么方法最能配合香港的情况。香港在住宅厨余回收方面的经验不多,但我们会积极跟进。政府现正在不同地方包括不同屋恏推行不同的厨余回收试验计划,以收集及分析有关经验,为将来大规模的厨余回收作积极准备。同时,推行厨余收集须有足够的终端处理设施,包括我们刚才说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我们将兴建更多区域性设施,而且配合香港的做法,有效收集厨余。

  至於在食物捐赠方面,政府一直鼓励商户将可食用的剩余物品捐赠有需要的市民,帮助基层的需要。现时社会上已有不同的食物捐赠计划,其营办机构和营办者亦就捐赠的模式、具体安排及责任的处理等,慢慢建立起实际可行的运作模式。

  例如政府自二○○九年开始透过「短期食物援助服务计划」,向暂时难以应付基本食物开支的人士,提供短期食物援助。立法会财委会最近批准为服务计划提供额外2亿元拨款,以优化及延续服务计划至二○一五年底。另一方面,政府亦透过「携手扶弱基金」,资助一间非政府机构「膳心连」与商界合作,收集未出售的熟食及在蒥场上未出售的食物,转送至有需要的个人及家庭。另外,社会福利署亦与另一间非政府机构「惜食堂」合作,转介有需要的个人及家庭接受他们以回收食物制成的饭盒。政府这方面在现阶段无意直接参与营办社区食堂。

  「惜食香港运动」已展开了一段时间,除了加强一系列宣传及教育活动,我们希望透过「惜食香港运动」建立有效覆盖全港的平台,希望串连有关商户如酒店和超市等及相关捐赠机构,加强它们的沟通,增加捐赠剩余食物的行动。

  郭伟强议员的议案,以及卢伟国议员和陈家洛议员、范国威议员、何秀兰议员、胡志伟议员及李卓人议员的修正案,提到多方面促进废物回收及循环再用的建议,和我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我希望先听取各位议员的意见,稍后再作回应。多谢主席。



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2时2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