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财政司司长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第二节)辩论致辞(只有中文)
******************************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今日(一月三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第二节:房屋、基建、规划及发展)辩论的致辞全文∶

代主席:

  房屋问题是市民最切身、最关注的民生议题,亦是今届政府最重视的工作。

  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交代了政府未来在土地供应方面的整体施政蓝图:我们需要多方面增加土地供应,建立充裕的「土地储备」,满足社会对房屋和各种土地用途的要求,向改善市民居住空间这个愿景迈进。

  《施政报告》中提出了多项措施,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我们会尽快推展各项目,开发新增土地作为长远土地供应。我们亦会通过不同项目和政策,增加商业用地和设施,以及发展九龙东作为第二个核心商业区。

  在住宅房屋供应链中,土地供应是最重要的一环。《施政报告》内短、中期的土地供应措施,对我们在中、长期提供稳定的房屋供应,至为重要。任何可以增加土地供应、解决住屋需要的可行方法,我们都一定不会轻易放过。

  自《施政报告》公布以来,社会上虽然对一些措施有不同意见,但整体来说,大多数市民都支持增加土地供应、建立「土地储备」的大方向。

短期房屋的供求

  我注意到一些市民认为《施政报告》的土地供应措施「远水不能救近火」,无助增加短期的房屋供应。我也留意到最近楼市的交投,看来是有再次转趋炽热的可能。所以,我今天会和大家讨论短期房屋供求的问题。

  稍后,发展局局长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会就其他方面发言,进一步和大家讨论落实土地供应措施、发展公屋、居屋和私楼等具体课题。

供应情况

  主席,要了解短期房屋的供应情况,我们须要从过去一段时间的土地供应开始。

  特区政府从二○一○年恢复主动卖地,配合其他土地供应途径(包括西铁、港铁的项目、市区重建局的重建项目、土地契约修订或换地项目,以及无须土地契约修订或换地的私人重建项目),增加土地供应。二○一一至一二财政年度新供应的土地,可以兴建约20 000个私人住宅单位。按现阶段估计,二○一二至一三财政年度的土地供应,亦可以兴建约20 000个私人住宅单位。

  在建屋方面,发展商已经陆续在这些土地上展开工程。目前,未动工而随时可以动工的单位有15 000个。二○一二年全年新动工的单位有18 600个,是过去十二年以来最高。连同过去几年动工的单位,在二○一二年年底,建筑中而未售出的单位,累积达到48 000个,超过过去九年平均的42 000个(以年底数字计算)。

  在售楼方面,建筑中而可即时预售的楼花单位约有8 000个,另有约12 000个单位的申请正在全速处理当中。所以,连同已落成而未售出的约有4 000个货尾单位,今年内可推出蒥场出售的一手单位(包括楼花和货尾),可望约有24 000个。当然,发展商会视乎市场的消化能力,调整销售步伐,不一定会在今年全数推出这些单位,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手单位的供应已经回升。

需求管理措施

  去年楼市相当亢奋,跟经济基调背道而驰。楼市泡沫风险亦大增,可能会危及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社会民生的破坏力相当大。因此,我们在去年十月二十六日推出两项管理需求的措施,希望在市况过热和供应较少的特殊情况之下,优先照顾香港永久居民置业的需要,并进一步打击短期炒卖住宅的活动,纾缓供求失衡的情况。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已经在本月初向立法会提交相关的法案,草案委员会正在进行审议。据我了解,议员大致支持法案的精神,但对一些细节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会继续与草案委员会讨论,寻求可行的做法。

  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虽然特区政府在过去两年增加了住宅土地供应,但蒥场显然仍未全面了解一手楼的供应正在增加。现时,蒥场情绪相当敏感,任何事情都可能被扭曲,成为推动楼市的助力。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实在难以接纳任何可能被理解成为削弱两项需求管理措施效用的建议。

结语

  主席,确保楼市健康平稳发展是持续的工作。在供应方面,我领导的督导小组在过去一段时间多管齐下地增加土地供应。这些土地将会成为一座座的住宅大厦,在短期内可以供应市场。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力度,增加土地供应,满足香港人居住和经济发展的土地需求。

  在需求方面,我们亦会继续密切监察楼市。如有需要,在维护社会民生和金融稳定的大前提之下,我们亦会毫不犹豫地再推出适当的需求管理措施,维持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对於有意在短期置业自住的市民,我建议大家要亲自「做足功课」,密切留意未来的供应情况。当然,大家必须要按自己的家庭的负担能力和需要,量力而为,特别是当按揭利息回升到较正常的水平时,家庭收入是否足够承担按揭供款。

  代主席,我谨此陈辞,请议员支持本年度的《施政报告》。多谢。



2013年1月31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5时5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