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行政长官在立法会发言(附短片)
***************

  行政长官梁振英今日(十月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发言,阐述他的管治理念,检视第四届政府首三个月的工作进度,以及概述他的施政方向和二○一三年的工作重点。以下是行政长官的发言全文:

主席、各位议员、各位香港市民:

  我很高兴在各位议员就任之后的第二个星期就来到立法会向大家发言,并且借此机会向香港广大市民讲述我对问题的基本看法。

  由于立法会刚刚就任,因此政府决定将《施政报告》发表的时间改为明年的一月份,使得新一届政府和新一届的立法会有更多时间就《施政报告》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此外,我将于两星期后再到立法会,出席答问大会,到时可以就我今日的发言再作交流。

  香港面对不少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但也有优厚的条件和解决问题的实力。我们有制度上的综合优势,包括健全的法律制度、法治传统和先进的城市管理系统,我们有自由开放的社会以及廉洁、经验丰富和高效率的公务员队伍;国家高速发展,我们坐拥一国的优势,内地和香港差异,也使我们拥有两制的优势。

  我在当选当天强调,竞选已经结束,合作应该马上开始,香港只有香港营。半年后的今天,我想在立法会向大家作同样的呼吁:政府和立法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香港营的一分子,只要我们齐心一意为香港,认真面对海内外新的格局,认清香港的发展方向,稳中求变,迎难而上,香港大有可为。

内外形势兼顾
──────

  我先讲讲我们的大环境。

  中国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现实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近年国际和地区关系的变化,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目前全球政治及经济前景并不明朗,世界政局面临种种变化。四年前的金融海啸爆发后,拉动全球的欧美经济一直疲弱,凸显了深层结构问题,失业率和政府赤字高企,问题严峻。欧洲面临前所未见的债务危机,多国政府濒临破产,为了削减赤字采取紧缩财政措施又带来社会不安。欧美是中国产品的最大市场,经济不景,消费力弱,香港在内地的厂商不能幸免,中国经济增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影响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我今日在立法会的发言,以国际形势和全球经济的背景作为起点,并非要降低本港内部问题和非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事实上,长期以来,香港社会就核心价值和其他本港内部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我对有关问题,包括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也十分重视。我点出国内外政经大环境,是希望社会在议事论政时能够内外兼顾,政经兼顾,避免观其一点,不及其余,因为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不能在外部大环境的巨大变迁当中独善其身。再者,香港的社会问题,包括贫穷、房屋和老年化问题,都需要经济实力才可以解决。对世界局势的变化,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可能出现的变局,要做好部署和应对。

  香港过去和未来的发展,一直依靠着中国内地庞大的腹地。内地为香港提供资金和人才的出路,也为香港的经济转型提供契机。根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香港商会估计,在这三个城市长期居住和工作的香港居民,目前数以十万计。香港青年人的事业前途既在香港,也在内地。香港部分的人才在外地有出路,其他人在香港就有向上流动的空间。本届政府愿意积极为香港市民开拓在内地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机会,并协助各行各业在内地争取商机。特区政府会研究在内地中部城市增设办事处,亦会加强收集关于在内地生活的香港市民的数据,包括人数、分布、逗留目的和时间等,更好了解港人在内地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同时,我们会研究加强四个驻内地办事处,以及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旅游发展局和投资推广署之间的工作关系,更好地推广香港的优势和支援港人港商在内地发展事业,包括推广香港的整体城市品牌。特区政府亦会继续深化与内地的区域合作,特别是在港人港商较为集中的省市,争取更多先行先试的开放措施。

  接着我想讲我对几个重要关系、问题的看法。

行政和立法关系
───────

  首先是行政和立法关系。特区政府关心和维护行政立法关系,需要与全体议员建立与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促进行政立法关系的良性互动。政府和立法会各司其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政府和立法会协作得好,利民的政策措施可以及时和全面落实,得分的不仅是政府一方;反之,失分的也不仅是政府一方。市民给政府的评价,和给各位议员的评价,不是零和,因为市民对政府和立法会有一致的期望,这是政府和立法会关系的本质。

  我非常重视政府与立法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几年,将有相当多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需要通过,特区政府将会以开放开明态度,与各党派及独立议员以不同方式、不同渠道沟通和对话,既详述政府的理念和立场,也听取议员的主张、意见和建议,争取议员的支持。特区政府一定会尊重立法会的地位、职能和宪制权力。同时,我亦希望大家能够以香港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重,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共同向前推动施政。

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

  接着,我讲讲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由《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获授权依照《基本法》规定实行高度自治。根据《基本法》的规定,中央的权力,除国防、外交外,还涉及政制、行政和国际交往等多个方面,例如中央对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命权;有关于船舶登记和飞机标志;和有关于香港参加不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等。

  有关《基本法》条文都说明: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自治」是根据《基本法》实质规定的高度自治,不是其他形式和内涵的自治。

  回归十五年来,特区政府恪守《基本法》中有关中央和香港关系的规定,我和本届特区政府会继续坚持《基本法》赋予香港的高度自治权。

香港和内地以及外国的关系
────────────

  接着是香港和内地以及外国的关系我的一些看法。

  行政长官是特区政府的首长,也是整个特区的首长,在各种海内外关系中,维护香港的利益,是我的基本责任。

  香港和内地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已经发展得密不可分。无论将这种趋势用什么词语形容,事实是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在内地经商、工作、升学和定居。截至二○一一年十月,共有1万1千名香港学生在内地205所高校就读。根据广东省的统计,现时在广东省的港资企业数量已达5万6千家。

  几年前,两会期间,凤凰卫视请我在北京出席一个访谈节目,主题是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在节目开始前,电视台做了个观众的意见调查,结果是大多数内地居民认为中央给予香港太多类似CEPA的优惠,而香港则没有对等的回馈。我的答覆是:香港没有关税,因此不能够以减免关税方式回应内地对香港某些产品减免关税的优惠,但香港市民几十年来,包括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在多方面关心和支援内地的建设。这个访问和意见调查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够假设内地同胞对中央给予香港的优惠政策都完全没有意见。我认为: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是互惠互补的关系,这个关系既要管理好,同时也要在内地和香港做好适当的和实事求是的说明和解释工作。特区政府在内地会加强向内地省市人民推广香港的正面形象,说明香港在国家发展中已经作出和可以继续作出的贡献。

  在不断发展的关系中,除了香港市民到内地工作、经商、旅游和生活,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也来香港旅游、购物、升学或使用其他服务。近年,内地人在香港的一些活动引起了关注:例如来香港产子、购买奶粉、买入住宅单位和走水货等。我和特区政府关注这些问题,也作了及时和适当的处理。内地居民在香港的购物和其他活动,为香港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市民造成不同程度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特区政府都会密切关注。特区和中央政府会不断跟进香港的承受力问题,避免因为内地居民在香港的需求过大,影响到香港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内地居民可以按「个人游」(或通称自由行)政策来港的,目前只限于内地600多个城市当中的49个城市,过去五年,这数目一直没有增加。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社会上有人将这类问题高度政治化,甚至在新界东北发展计划的谘询中,指该计划是「赤化香港」,「割地卖港」。我认为这些言行,并不代表多数香港市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以为这些少数人的行为和言论对香港和内地关系的正常发展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想借这机会重申已经落实的,我本人对有关问题的主要主张和做法:回归前,作为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我主张解放军驻港部队作封闭式管理;目前香港有近30万外籍家庭佣工,每年薪金总额达港币140亿元,回归前我不赞同在回归后输入内地家庭佣工来港工作的看法,并没有改变。二○○三年,我支持推动内地居民来港「个人游」(或称自由行),以推动香港旅游和零售业的发展;最近,考虑到香港的承受能力,我建议中央政府暂停深圳非户籍居民一签多行来港,亦得到中央的支持和接受;我并落实以「港人港地」方式限制非香港居民购买住宅;当选不久,我就宣布二○一三年「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配额为零;最近我要求政府各部门联手严厉打击水货客的活动。

  发展香港和内地关系,我们要有守有为,我以上的主张和决定,说明了回归前后,以及我上任前后,有守有为的做法。

  香港在国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香港自身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各阶层的香港市民,尤其是年青人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我对这点有十足信心。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对外事务空间比回归前更广、更深。特区政府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了超过200个国际组织,例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及国际结算银行等。按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特区政府也自行与外地及有关国际组织签订了超过300条协议。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更有多位香港人在国际组织中担当领导角色。香港是世界上设立领馆数目最多的城市之一,现时共有122个国家在特区设有领馆,促进它们与特区的联系。为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我们会继续积极开展对外事务,包括透过特区政府11个驻海外的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的交往和合作。

  香港是国际大都会,我们要用好和发展好国际关系,也要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之下,处理好香港和内地省市的特殊关系。

  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成熟和稳定的体制,香港的核心价值在市民当中也得到广泛的认同,不会因为密切的对外对内交往而受损。香港的经济体系属外向型,我们不应闭关锁港,做好对外事务和内交工作对香港的发展十分重要。

经济发展和成果分配的关系
------------

  接着,我想讲讲我对经济发展和成果分配的关系。

  香港社会整体富裕,但贫穷问题挥之不去,而且局部恶化。一九九六至二○○六年这十年间,香港人均GDP增长34%,但工作人口中收入最低的30%,工作收入不升反跌。贫穷问题不仅是社会公义问题,更是政治和经济问题:当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在经济有所增长时期仍然得不到经济增长的好处,社会的稳定必然受到影响,经济发展也必然遇到阻力。

  香港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市民的收入与财富出现一定的差距可以理解,差距本身不是问题,问题的核心是贫穷。发展经济是我们社会的共同目标,扶助贫病老弱,为无力自顾人士提供生活安全网,也是社会的基本责任。经济发展与扶贫互不矛盾,两者并不对立。事实上,我们需要持续的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才可以让政府和全社会有更大的力量,解决贫穷和其他长期积存的社会问题。

  贫穷问题的最现实体现是恶劣的住屋环境:笼屋再次出现、劏房和板间房的蔓延,就反映这问题的严重性。这些单位的住客,不少都是「老」香港,其中不乏自食其力的长者,他们既值得我们尊敬,也需要我们的帮助。

  政府在扶贫和扶助弱势社群的工作上有责任有角色。去年实施的法定「最低工资」,以纾缓在职贫穷就是一个好例子。实施一年多以来,效果凸显,基层市民的工作收入有明显的改善。

  为了做好扶贫工作,我们会制定有国际公信力和社会认受性的「贫穷线」,以准确了解香港的贫穷情况,并协助引导政府的政策方向,量度政府政策的成效。

  我在选举政纲中提出给有需要的长者额外的津贴。上任后的第四个月,新一届政府已经提出落实方案和时间表。立法会哪一天通过政府的提案,新的长者生活津贴就由当月首天起计。我要清楚指明,这不是「派糖」方案,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扶贫措施,因此对象是有需要的老人家。我知道立法会部分议员对资产和入息申报持不同意见,但取消这些限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而且财政上也不可持续。长者生活津贴不是「全民退休保障计划」的起点,事实上,社会就应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计划」仍未有共识。

  我在这里要清楚地重申,政府不能取消,也不会修改资产和入息申报的要求及上限,政府也不会撤回方案,我热切期望政府这项惠民措施能够及早获得立法会通过,使得数十万有需要的老人家能够早日受惠。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接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一些看法。

  市场并非万能,市场失效的事例十分多,失效曾经出现在生产方面,也曾经出现在分配方面。由于市场失效,对民生和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政府需要动用公权力补救,古今中外有不少例子。香港的公共房屋计划、工业用地政策和最低工资法例,西方国家近年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主要制造业,例如汽车业的规管以至控制,都是其中显著的例子。

  香港过去奉行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是含糊和矛盾的概念,自始至终,没有人能够用当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印证说明这概念的内涵。在那个年代,政府大力兴办工业邨,以极低价批出土地,即使非出口型的公司亦可受惠,当时的政府更以立法方式,将四家私人股票交易所合并,成为新的私人公司,并在批出一幅贵重商业用地时,在卖地条款中规定发展商兴建交易所大堂;当时的政府在批出海域供私人公司发展货柜码头时,也有种种政策,干预市场的自由运作。取代「积极不干预」理念的「大市场、小政府」理念,也不能够满足香港今日的需要。今日的香港,既有商机也有障碍。我在政纲中指出:香港要稳中求变,政府要适度有为。香港的工商专业界在香港和海内外都极有发展潜力,有些发展过程中遇上的障碍需要政府协助排除,例如在利用CEPA等优惠时碰到的问题,必须特区政府出面和中央或地方政府协同解决。这就是我G2G (Government to Government) 的主张和做法。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内地高速发展,香港需要与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内地不同的城市在不同方面合作,协调和竞争,才能够保持原有优势和创造新的优势,香港更需要发展新亮点,才能够维持领先地位,否则不进则退。周边各个经济体系的高速发展,给我们造成竞争和机遇并存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协调和合作可以造就优势,因此无论是竞争、合作或协调,我们对内对外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不应满足于现状,实际上现状存在很多危机。特区政府将努力做好「官产学研」四结合中「官」、「研」、「学」的应有部分,用好公权力,并且做好相关的调研和人才培育的工作。

发展和保育的关系
--------

  接着是发展和保育的关系。

  香港山高海深,气候温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城、乡、郊、野咫尺之隔,交通发达,现代生活设施齐备,有宜居城市的理想条件。香港作为国际商贸大都会,仍然能够保持城乡平衡,物种多样,自然景观不沾尘俗,并且保留甚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实在得来不易,必须加强保护和善用。我们同时知道:目前香港可供使用的土地稀少,居住环境狭窄,工商业经营、兴建住宅、校舍、宿舍、老人院和其他生活设施等都一地难求。

  我的政策方向是要既要稳健发展土地和建筑空间,又同时注重保育工作,并在发展与保育之间求取平衡,必要时作出合乎社会利益的取舍。取舍的关键不仅是客观论证,还要有取舍的勇气。我们并不缺乏开发的资金,更不缺乏开发的技术。只要我们肯想敢做,香港可以是优美、安全、舒适和便捷的城市。在土地利用上,如果我们要保育占全港面积43%的郊野绿地,就更要善用25%的都市用地,地尽其利,并加入绿色建筑,采用低碳的城市和交通设备,同时开拓可用土地,建立绿色新城。

  我们要大力改善空气质素,以市民健康为空气政策的主导,因此要权衡利害,对巴士和商用老旧车辆实施严格管理和淘汰,也要进一步统整公共交通路线,管理船舶燃料,污染者必须负上责任。 面对都市废物处理,社会必须正视问题,从源头减废,改变生活习惯,建立环保生活文化 。

  在保护文物方面,我们会继续透过民间参与,保留和活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物和特色小区,但必须同时尊重私有产权。

  我们希望可以利用城乡结合,保育郊野,活化善用历史建筑,建立平衡和优质的城市生活。

房屋问题
----

  接着,我想讲讲我对房屋问题的基本看法。

  近年房屋市场呈现供不应求,过去几个月,楼价和租金更持续上升,与市民购买力脱节。另一方面,公屋轮候册申请宗数接近20万,当中包括不少年青单身人士。不少市民抱怨难以觅得安居之所。就此,政府和市民对楼市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房屋问题,无论是置业问题或居住问题,都亟待解决。

  房屋问题是本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也是各个相关部门需要优先处理的工作。政府会以多管齐下的方法处理。面对供求关系紧张,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和确保持续的供应,以回应社会上不同组群的住屋和自置居所的需求。早前我已公布一系列的短、中期共十项措施,着力点在于供应。通过各部门同事的努力,审批预售楼花的手续已经明显加快;「置安心」首个项目改「租」为「卖」;我们寻求将36幅「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拨作住宅用途,并且以活化工厦政策增加住屋供应量;又推出「港人港地」政策,以优先保障港人置业;并成立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对未来不同类型的公私营房屋需求(包括资助置居)作全面评估及深入分析,建议对策,以协助政府规划土地供应与用途。

  在未来三至四年,除公屋外,第一手私人住宅的供应量预计为6万5千单位,比过去几年将有明显增加。要根本理顺房屋问题,就要确保土地供应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发展的整体方向、幅度和步伐。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的房屋土地供应督导委员会正积极协调跨部门努力,增加土地开发与供应。

  我想向各位市民保证,早前推出的政策措施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往后会继续适时地推出其他政策措施,协助基层上楼,协助中产置业,并促进楼市稳健发展。我和我的团队解决房屋问题的决心是不变的。

政府和十八区的关系
---------

  我跟着讲讲对政府和十八区的关系的看法。

  我提出「民生无小事」,而民生问题往往和地区管理息息相关。我在竞选期间,落区超过一百次,上任之后,也多次和区议会主席和议员详谈各地区事务,深深体会到地区领袖的投入和智慧。

  香港特区的体制是一层政府负责三层职能:包括获中央授权的高度自治职能,全市的行政职能和地区管理的职能。

  在地区事务上,我提出「地区问题,地区解决,地区机遇,地区掌握」就是希望逐步减轻政府在地区事务上事事包揽的角色,以发挥民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纳民间智慧,借助地区力量,提高地区管理的效能。我们会就地区行政进行探讨,和区议会和其他地区人士一齐缔造新的和更紧密的伙伴关系。

政府总部架构重组方案
----------

  在这届政府上任前,我提出政府总部架构重组方案,以处理政府协调重大政策及内部分工上的问题,因为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政策往往涉及多个政策局,以往有些重大的政策范围确实未有足够的横向协调。但上届的立法会未能表决有关重组方案。建议是有争议性的,但我的施政方针是干实事,重组政府架构也是为了改善施政,加强分工、合作和政策协调能力。

  虽然现有架构未尽完善,但再次推动重组方案,将有可能重现上届立法会拖拉的情况,虚耗时间和精力。所以,我决定在短期内不再提出重组架构的建议,使得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其他工作。我已要求各司局长紧密合作,加强跨局协调工作,发挥团队精神,以制订及推出有效政策,回应市民的诉求。

政制发展
----

  政制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和极具争议性的议题,在过去多年香港社会各界一直有讨论和探讨,亦不时有激烈的争拗。在几经艰辛下,二○一○年通过了政改方案,让香港政制向前迈进一步。我是绝对不会低估处理下一阶段工作的难度,但为着香港未来的发展,我会以香港的整体及长远利益为依归,与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凝聚社会共识,根据《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相关决定,推动落实普选目标。

结语
--

  主席,各位议员,各位香港市民,我深知香港积存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都不易在短期内解决,因此,我在竞选期间呼吁香港迎难而上,「齐心一意撑香港」,我更提出要花两年时间遏止香港社会发展落后的趋势,然后再花两三年时间重拾上升轨迹。

  上任三个月来,我得到社会各界的不断提点,得到问责团队和广大公务员的齐心协力,在短短三个月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使得政府能够及早推出一系列成熟的政策和措拖,而且对一些长期积存和错综复杂的跨部门工作形成统一意见,我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这三个月的工作表现,有得有失,我们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继续做好内部的磨合工作,并请大家继续提点。

  香港不是少数人的香港,是七百万人的香港;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香港,也是子孙后代的香港,大家都要共同关心。从太平山、狮子山、八仙岭和凤凰山俯瞰香港,我们看见繁华的一面,也看见发展的迫切需要。只要我们有长远和整体的规划,香港并不缺乏土地,更不缺乏资金、人才或技术。我们要有志气,要有勇气,大家香港人要同舟共济,以同理心看待分歧和矛盾,在各个大小问题上求同存异,以积极向上、登高望远的态度看待机遇,以从容和自信看待新的挑战。我相信香港的制度和价值,我更相信香港市民,只要政府、立法会议员,以及全体香港市民齐心,我们一定可以建设更美好的香港,我们一定做得到。多谢大家。



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00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