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十八题:为少数族裔儿童提供中文学习支援
**********************

  以下为今日(五月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刘慧卿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孙明扬的书面答覆:

问题:

  平等机会委员会(平机会)在去年7月发表报告,指教育制度令少数族裔儿童因中文科成绩低落而在升学方面得不到公平竞争的机会,并促请当局采取改善措施,包括在学前阶段为少数族裔儿童提供中文支援计划。据报,本年4月有民间组织发表调查报告,指大部分受访的幼稚园认为少数族裔学童中文能力参差,但只有少数幼稚园能为少数族裔学童提供额外支援,更只有2%的幼稚园老师曾接受教授少数族裔学童的专业训练。就此,行政机关可否告知本会:

(一)自平机会去年发表报告后,有否采取新措施支援少数族裔儿童在学前阶段学习中文;若否,原因为何;若有,详情为何(包括受惠少数族裔儿童数目及所涉公帑为何);

(二)是否知悉,现时接受学前教育的少数族裔学童数目为何,并按所就读班级列出学童数目;当中南亚及东亚裔学童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何,以及种族分布为何;供该等学童就读的幼稚园/幼儿园的数目为何;

(三)会否接纳上述民间团体的建议,在少数族裔儿童就读小学之前为他们提供中文学习支援,以免他们因中文成绩不及华语学童而影响其入读心仪小学的机会;及

(四)当局有否评估少数族裔儿童有否因中文能力而令升学机会受到影响;若有,详情为何;鉴于平机会曾表示,若有资料显示个别学校的中文能力要求对少数族裔学生可能带有系统性歧视的情况,而政府当局不肯审视或考虑改善措施,会作进一步行动,包括作出正式调查,当局是否已审视及采取改善措施;若是,详情为何;若否,是否知悉平机会会否作出正式调查?

答覆:

主席:

(一)政府致力协助非华语学生尽早适应本地教育体系和融入社羣。我们鼓励非华语家长送子女入读本地幼稚园(注)。非华语学生一如本地学生可在2007年开始推行的学前教育学券计划下,申请学费资助。该计划其后优化有关的资助,以增加家长选择,并协助儿童接受优质的幼稚园教育。

  幼稚园的学与教应以综合形式设计,从而缔造具启发性和丰富的语文环境,让学童透过尝试、探索和人际互动,得到真实、有意义和适合其发展阶段的语文学习经历。本地幼稚园采取这种自然而全面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儿童学习沟通至为重要,故有利非华语儿童发展其中文语言技能和社交技巧、适应本地小学,以及尽早融入社会。

  考虑了持分者的意见,包括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会议的讨论,以及与平等机会委员会就其2011年7月11日发表的工作小组报告的沟通,我们承诺除加强支援非华语学生的学与教外,亦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以鼓励非华语儿童入读本地幼稚园,尽早接触沉浸的中文语言环境,以便顺利升读本地主流小学:

(i)我们会加强为幼稚园提供的校本专业支援服务。我们在2012年4月邀请学校申请2012/13学年的支援服务时,「为非华语儿童提供的支援」是优先的考虑。就「为非华语儿童提供的支援」这项重点,专业支援服务将集中协同教师设计学习活动,让儿童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中文。作为一个起点,在2011/12学年,我们正为31间本地幼稚园及其共约470名非华语儿童提供校本支援服务。

(ii)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方面,我们会加强有关幼童发展及照顾学习差异的研讨会/工作坊的内容,这些研讨会/工作坊由2010/11学年起举办,约有120名校长/教师参与。我们会继续进行课程发展探访及举办焦点小组访谈,以收集照顾学习差异(特别是非华语儿童学习中文的情况)的资料和良好做法,以便在2012/13学年举办更多经验分享会和为幼稚园发展配合非华语儿童的教学材料。

(iii)在家长教育方面,我们会继续在较多非华语人士居住的地区,举办专为非华语家长而设的入学简介会。由于反应良好,我们计划邀请那些就支援非华语学生方面累积了经验的幼稚园和学校在日后举办的简介会、民政事务总署拨款资助的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电台节目、在母婴健康院播放的影片和少数族裔报刊等途径分享重要资讯。

  上述措施的开支均纳入教育局的整体开支,因此并没有分项开支数字。

  前述的支援措施属发展性质,需时扎根。我们会配合不断变化的情况和需要,适时改善支援措施,并会加紧发展更多系统计划,使非华语儿童的学与教变得更为具趣味性和具体化。

(二)就读于幼稚园各级别的非华语儿童人数及幼稚园数目,载于附件。

(三)我们非常重视社会对支援非华语儿童学习中文的关注。为提升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我们已通过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该委员会就语文教育向政府提供意见)邀请有兴趣的团体在地区上举办有趣的中文学习活动,例如戏剧、艺术创作等项目计划,以提高非华语儿童学习中文的动机。这些项目计划将于2012年7月在有较多非华语儿童的地区试行。有关的支出及受惠人数会视乎获批的项目多少而定。

(四)我们承诺审视为非华语学生提供的支援,除进一步鼓励非华语学生尽早学习中文,以便更能适应本地小学教育,也扩大支援非华语学生的学校网络,以及加强向学校提供校本专业支援,以便除现有的指定学校外,还有更多学校能进一步落实《中国语文课程补充指引(非华语学生)》,可以照顾非华语学生对学业及就业的不同期望。

  除了上述第(一)项载列有关在学前教育阶段对非华语儿童提供的支援外,我们亦已循下列方向计划在中小学阶段加强对非华语学生的支援:

(i)制订不同的校本专业支援模式,以确保学校能提供沉浸的中文语言环境;

(ii)重整分享经验的平台,扩大取录非华语学生学校的支援网络,以便分享有关制订和采用合适教学法的经验和做法;

(iii)订立客观及有实证依据的评估支援措施的架构,以便评估不同的支援模式和措施,评估的范围包括成效、成本效益和可行性;

(iv)就校本专业支援的模式和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表现展开纵向研究,以评估支援措施对具不同学习能力的非华语学生的成效。

注:「幼稚园」是指幼稚园、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及设有幼稚园班级的学校。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30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