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行政长官致辞全文(附图/短片)
***************

  以下为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早(十月十八日)在「二十一世纪美国 ─ 亚洲形势:面前挑战」论坛致辞全文(中文译本):

各位嘉宾、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感谢大会邀请我在今天的论坛上与各位交流意见。

  今天的讨论课题既深且广,实在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若用一个星期讨论中美关系或美国与印度的关系面临的挑战,那还容易;但仅仅用一天时间讨论美国与亚洲的整体关系,那实在困难。

  亚洲协会、布鲁金斯研究院和香港大学人才济济,今天以此为题集思广益,可让大家一抒己见。我必须感谢三所赫赫有名的机构在香港举办这个论坛。

  欢迎各位来自海外的朋友,希望你们有时间体验香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的魅力。香港东西荟萃、古今建筑并存,构成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面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未来。

  各位精英云集香港,一同讨论这个影响深远的课题,实在是我们的荣幸。我希望能够从香港的角度,就二十一世纪全球面对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

  七十年前,即一九四一年二月,著名出版人Henry Luce在《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的社论提出「美国世纪」的概念,见解独到,极有先见之明。有人说该篇社论仍能反映美国今天的外交政策。

  Luce 其实出生於中国,父亲是传教士。他以牧师的语调撰文倡议美国人的观念和理想应该如何国际化,以他的出生和成长背景来看,一点也不出奇。他确认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改变美国孤立自闭的心态,转而积极担当全球经济、文化和道义主导者的角色。

  他的观点在当时并非主流,却代表一道深藏的暗涌,认为美国只有在世界事务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生活方式。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珍珠港被袭,叫美国人震惊和不能置信,也促使美国从此改变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改变了当时全球对峙的局面,也同时改变了二十世纪的全球发展方向。

  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徖生组织等,全都於战后经美国和联盟国倡导设立,为世界和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国际规章架构,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

  不过,随二十一世纪来临,也就是某些人所说的「亚洲世纪」,美国在世界事务上将担当什么角色?美国文化会否日益式微,而亚洲文化和价值会取而代之吗?市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仍会维持优势吗?国际规章制度有需要进行改革或重整,以反映全球经济政治势力的更替吗?

  我没有水晶球,无法为上述所有问题提供肯定答案;事实上,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

  然而,我可以从香港的角度谈谈:作为全球其中一个最开放、最能通联各地的经济体和社会,我们目前面对的一些挑战。

  我相信这有助今天的讨论,因为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将较以前更开放、更通联互动,形势也可能更波动。所谓波动,不一定指战争或冲突,而是指日渐增加的不稳定因素,或是突如其来的挑战,例如金融危机、疫症爆发等。

  香港今天成为国际贸易及商业中心,各位看到矗立维港两岸高楼大厦所构成的轮廓线,正好勾划了香港过去五十年繁荣进步的轨迹。相信在未来五十年,我们当会继往开来,为香港构建更令人赞叹的轨迹。

  香港的成功在於幸运,或者叫地运。我们拥有天然深水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是全球及亚洲贸易路线的中心点,又是通往内地的要道,而中国估计可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位居全球最大经济体。

  位置优越也要有其他设施配套发挥。多年来,我们为此投入巨额资金兴建基础设施,善用我们的优越位置,提升香港与世界互联通达的能力。

  我们兴建货柜码头、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目的在於保持香港联通世界、地区和全国的竞争优势和重要地位。我们会继续大量投资於基建项目。我相信在未来数十年,亚洲经济体都会大力提升本身的基建设施。亚洲区以至全球必会更加相互通联,而亚洲也将继续高速推行基建现代化的进程。

  制度得宜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另一要素 ─ 我们的市场开放透明、资讯自由流通,拥有公平的营商环境、廉洁的政府和可信的法律制度。

  这种种制度给予环球企业信心在香港开设分店,或在这里管理亚洲区或中国内地的业务。现有820家美资企业在香港开设地区总部或办事处,是各国之冠,占本港全球地区总部或办事处总数五分一以上。

  这些制度全都受到《基本法》和香港法律制度保障。我们深切明白,不管未来怎样,我们都必须维护这些规章制度,因为这些制度让国际企业安心确信,可以在香港有效运作,畅顺经营业务。展望未来,我相信企业和投资者会继续倾向在制度稳固、依章办事的亚洲经济体开设业务,香港必在这方面稳占优势。

  除了位置和制度上的优势,香港的成功也得力於这里灵活应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以及大量服务业专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制造业兴旺。至八、九十年代,制造业转往珠江三角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发展。及至本世纪初,我们精进日新,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设计和营销管理等行业项目更上层楼。我们由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化为一个精於创造事物的城市。

  这种转型知识经济的趋势持续不断。香港将继续推展创意及文化、医疗、检测及认证、环保、创新科技及教育产业,并发挥领导作用。我们也会同时优化固有的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商业服务和旅游业等支柱产业。

  教育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基石。为确保我们的人力资源足以支持未来发展所需,教育及培训仍然是政府的最大开支项目。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超过22%用於教育及培训项目,这可能是全球先进经济体中的最高数字。要投资未来,就更要投资人才培育。

  教育一向受亚洲社会重视,可惜教育机会却非唾手可得。随亚洲国家日益壮大兴旺,更多儿童得以接受教育,亚洲地区的人力资源也会因而日渐强大。

  以印度和中国为例,数以千万计学童在价值链上力争上游 ─ 奋力赚取更多金钱改进生活水平,他们购买电话、手提电脑,然后是汽车、房子,继而生儿育女、送孩子上学 ─ 最好是送往一所比过去更好的学校。

  教育将会是亚洲日益蓬勃的产业,可为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等教育服务出口国带来机会与挑战。我认为,其中的两大挑战将会是资源分配和质素管理。

  香港的国际学校数目在亚洲称冠。我们也致力提升本港大学和专上院校的中外学生比率,又让更多非本地生毕业后更容易留港就业。我们希望这些毕业生可为香港缔造更多成功故事。

  数以万计的香港学生负笈海外并已经回港,带来新经历与我们分享,并开展人生新旅程。香港跨国企业众多,海外毕业归来的学生不断把新意念带回香港,让中西思想交流融会,让我们的文化更为活泼多姿,更能孕育创意新思维。随各地日益互联通达,亚洲区日后当会更趋相互交融,彼此适应。

  当我们想到亚洲的未来,也就是世界的未来时,我们其实是讨论今日的学生和青年,以至他们的下一代,会创造怎样的未来。我们这一代今日谈论的已属次要。重要的是伴随他们新一代成长的价值系统、人生经验、成长环境,以及他们想为自己的家庭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

  正因为这样,我认为「亚洲新世纪」的特点,在於让社会多元发展,以及让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融合,成为世界公民。

  我相信,我们会凝聚出共同价值,同时,亦会接纳更多元的意见、制度和政府模式,体现并贯彻这些价值观。

  转变已在发生。这一代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与世界有更多联系,掌握更多资讯。我相信,这种趋势只会不断加速。

  社交网络 Facebook有八亿多个用户,其中约百分之七十五在美国以外地方,沟通的语言超过七十多种。若它是一个国家,便荣登全球人口第三大国。此外,我们还有YouTube、Twitter, LinkedIn、新浪微博、豆瓣、MySpace、Ning、Google Plus等,用户总数量至今估计亦是八亿以上,而且正高速增长。

  社交网络的冒起及互联网涌现大量资讯,对全球政府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北非和中东就是好例子。对於稳定的政府和民主国家如何与市民沟通,这些发展亦带来挑战。现时华尔街的情况,可能就是欠缺沟通的结果。年轻人要求发声亦得到聆听,这不是新生事物。新鲜的是他们懂得利用科技,把声音放大,影响公众的意见。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阶层的人,都懂得利用沟通科技的种种进步,达到改变社会这个目的,这方面我觉得很有趣。

  为何一段YouTube影片可以在全球疯传?因为它反映一些共同的人性特质、感情或经验,引起共鸣。社交网络的冒起正好提醒我们,纵使大家的文化、语言、成长或宗教背景有所不同,但总都有一些相同的价值观。

  公平、公正、自由、尊重和自主,都是一些共有价值,这个趋势不会逆转。资讯科技的进步,只会使这个趋势根深蒂固。而亚洲和全世界的现今世代,更会使这趋势进一步发展。

  展望美国与亚洲的关系,我认为彼此尊重、崇尚公正是让两地走近的两大关键。当然,这两方面亦足令双方走远。

  随经济不断增长,亚洲地区对其所需及如何达致其目标将更具自信。我相信,美国和西方地区需要更好地了解亚洲的发展愿景,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已严重削弱人们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信任。

  在一九九七及一九九八年,亚洲地区因为一些银行和投资机构的贪婪行为,饱受冲击。现时,欧洲正处理其债务困境,而美国亦尝试重整经济,戒除依靠低廉成本的资金。亚洲将无可避免地遭经济下行的阴影笼罩。

  十四年前,亚洲上了宝贵一课,经历了沉痛的教训。我告诉大家,香港当时的资产价值下跌了三分之二。我们的本地生产总值,幸好没有下跌这么多。但是经此一役,香港却变得更结实、更强壮和更坚韧。身处香港,遥望太平洋和更远的大西洋,我从我们惨痛的经历深深体会到,一些痛楚有时是必须经历的。

  各位先生、女士,我知我结束今日的致辞前,一定要谈谈中国,因为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及全球的和平与繁荣至为重要。我们身在香港,当然期望祖国与美国发展深入、广阔和积极的沟通,共创双赢。

  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发展非凡,但在国际舞台的崛起仍在起步阶段,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开放改革方面,仍有漫漫长路。

  这些进程的步伐,要切合中国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整体情况和制度,以及符合国家和十三亿人民的利益。美国会以人民的利益出发,中国亦很理所当然为自己的人民做事。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其中一个基础信念,我们坚持至今就是追求和谐。由「阴」「阳」符号结合而成的浑圆,就是和谐的最佳象征。孔子说的「和而不同」,意思是我们必须认识、尊重和包容世界上的各种分歧,才可以达到和谐。

  香港赖以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能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吸取经验和意见。我们的历史植根於中国文化,但我们亦能拥抱和欣赏世界各地的不同事物。这正是香港独特有趣之处。我看见类似的进程,亦正在中国展开。改革过后,国家必能步向复兴。

  展望廿一世纪中美关系的发展,我深信中美并肩合作,发展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裨益的关系至为重要。中美视对方为伙伴,而非对手;是朋友,而非敌人,定能为两国和全球成就更多。

  各位先生、女士,我祝愿大家今日的讨论成果丰硕,亦欢迎大家日后再来港,参与类似的讨论。

  多谢大家。



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20时48分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