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七题:教师的工作压力
*************

  以下为今日(六月二十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梁刘柔芬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孙明扬的书面答覆:

问题:

  关於近年学制改革、融合教育及教师语文能力评核等多项教育政策的转变对中学教师所承受压力的影响,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是否知悉,现时中学教师在教学和情绪上面对的困难和压力为何;当局有何支援措施及改善建议;会否进行全面研究调查,以了解当前中学教师的工时、工作量、教学遇到的困难和压力来源等,并评估该等情况对教学质素及学生成长的影响;若否,原因为何;

(二)鉴於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尽量安排有特殊学习需要(如智障、自闭和读写障碍等)的学生入读普通学校,教师除了要面对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对课堂秩序的影响,又要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当局会否检讨现时仍然较为偏重考试成绩的评核模式,对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而言是否较为吃力,因而引致他们与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进度出现明显差异;会否加强推动多元智能教育让不同的学生发挥各种潜能;当局有何措施加强协助教师处理班上学生学习能力及进度的差异,以提升教学质素及学习效能,并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及

(三)鉴於有研究发现,小班教学可令教师授课时感到较轻松和投入,对教与学均有好处,但教育局局长於去年十二月一日回覆本会议员的质询时表示,推行小班教学的「时机并不合适」,并要先落「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让学校的形势稳定下来」,决定「合适时机」的考虑因素为何;除了收生人数外,导致「未合时机」的因素为何;当局有何客观的标准评估时机是否合适,以及会否公开这些标准;当局现时有否进行任何预备工作(包括在教师培训、课室配套、教学模式,以及考评制度等方面的调整),以配合未来可逐步减少中学的每班人数;如有,详情为何?

答覆:

主席:

  就议员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的三部分,逐项答覆如下:

(一)教育局一向重视改善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并於2006年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检视本港教师的工作和相关问题。委员会於2007年向教育局作出18项建议,全被接纳,并已逐步落实。在2009年新高中学制正式开始实施时,我们亦进行了新学制实施情况的研究。此外,我们透过不同途径,包括各区学校发展组不时探访学校、校外评核、各种小组面谈、「教师阳光专线」电话辅导、与学校议会和教师工会的会议等,持续与业界沟通,了解教师和学校的情况,以及本局支援措施的成效。

  我们明白中学教师的现况和需要,因此已先后推出多项支援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情况。例如:因应各项教育措施,增拨津贴,并给予学校更大的弹性灵活运用资源,增聘人手或外购服务,以适当支援教师。同时,本局简化了学校问责机制及行政程序,又在推出各项课程和措施时(如新高中学制、融合教育、通识教育科课程和小班教学等),为学校提供额外教师人手或资源,以及为教师举办培训课程和专业支援,协助教师适应和掌握有关的课题。

  我们又透过优质教育基金拨款,鼓励学校运用资讯科技处理行政工作,以减轻教师在行政工作的负担。基金又协助学校推行全校参与模式的教师健康计划,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及关顾的校园文化。基金今年更推出《促进有效学校管理/教师身心健康》的优先主题,促进教育专业化及职业健康。

  本局不时为校长和教师举辨压力管理课程,也透过不同活动和课程促进教师身心的健康。同时,为协助教师处理工作压力或个人情绪问题,本局亦设立了「教师阳光专线」电话辅导。由2006年至今,接获的个案数目明显下跌。

  我们考虑为公营学校提供额外资源,聘用具备相关知识及经验的行政人员,协助学校更有效地处理行政职务。我们将於2011/12学年在部分公营学校进行试验计划,以找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再考虑如何有效地将有关措施推行至其他的公营学校。

(二)评估是课程、学与教和回馈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程发展议会在2001年发表的《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报告中,已建议学校需要改变评估的方式,以促进学习为评估的目的。教育局推行学制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一直鼓励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识别学生(特别是有特殊教育需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进而提供有效的回馈,让学生改善学习。

  本局藉教师专业培训,装备教师,让他们能因应学生需要而适当地运用不同评估模式回馈学习。我们已在教育局网页上载了《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校内考试特别安排》指引,供教师参考,让他们可以因应情况,调适评估方法。此外,本局和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一直保持紧密合作,改善各种评核的调适安排,让教师能更有效地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从而减轻他们的压力。

  对取录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教育局会按情况提供额外资源、专业支援及教师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素及学生的学习效能。此外,本局定期为教师举办专业培训课程、专题讲座及工作坊,以强化教师及早识别、处理和预防学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能力,并强化教师团队的协作,以落实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

  教育局正逐步扩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务」,让更多学校可以接受这项更全面的综合性校本支援服务。教育心理学家会透过访校支援和培训,协助教师为有需要的学生作出课程、教学和评估调适,支援教师实施有效的课室管理和辅导策略。预期在2011/12学年,接受这项服务的公营中、小学可增至五百多所。

(三)小班教学是一种教学法。国际研究结果指出小班教学在小学阶段早期较具成效,而其成效往往会随学生年龄增长而减退。因此,其他教育先进地区在中学阶段普遍采用多元策略,以便更能配合学生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效。

  一直以来,我们都会因应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向学校提供额外资源和教师人手,让学校灵活调配,以便推动全校参与,特别是照顾学业成绩稍逊的学生,以及在有需要时安排小组教学。公营中学的教师与学生比例已由2000/01学年的1:18.5逐年改善至2011/12学年预计的1:14.9。随新高中学制的推行,学校在高中级别已采用分组教学。根据2010年年底的调查,有关分组教学的平均人数约20多人。

  就中学学生人口下降,我们早於2008年已制订一系列措施,将中一每班派位学生人数由2008/09学年的38人减至本学年的34人,并进一步放宽学校开班人数,由2008/09学年起,中一开班人数由往年的35人分两年下调至30人,即最少61人便可开办三班,而有关学校平均每班人数可低至约21人。为进一步减低中学学生人口大幅下降对业界的影响,我们推出了「优化班级结构」计划以稳定整体局势包括教师队伍,而参与计划的学校亦有较充裕的人手和额外资源,以便提升教学质素和推行新高中学制。

  在中学推行小班教学涉及长远结构上的转变,在调适教学模式及教育经费的投放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当学校的局势稳定下来,以及我们可以掌握更准确的学生人口资料时,我们乐意与学界继续研究适切方法,以优化中学的学与教。



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38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