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文化博物馆展出羽佳粤剧藏品选粹(附图)
*******************

  羽佳原名翟羽佳,是香港资深的粤剧红伶,淡出艺坛后,一直悉心保存其各项演出的物品,并於去年将其多年保存的二千多项有关粤剧演出的珍藏慷慨捐赠予香港文化博物馆作永久庋藏。

  有关的捐赠典礼於今日(一月十五日)在文化博物馆举行。主礼嘉宾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冯程淑仪、翟羽佳、粤剧发展谘询委员会主席邹灿林,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黄秀兰。

  冯程淑仪於捐赠典礼上致辞时表示,香港文化博物馆为保存和弘扬粤剧文化,自一九八○年代开始有系统地搜集粤剧文物,多年来得到多位剧坛名伶、粤剧界人士、学者和热心市民慷慨捐赠,至今馆内藏品有二万多件。文化博物馆更特设粤剧文物馆,展出各类粤剧文物,并不时举办与粤剧有关的专题展览,加深市民对粤剧文化的认识。

  冯程淑仪称:「羽佳先生把数十年来演出时用过的服饰、戏箱、舞台道具,以及剧本、照片和宣传刊物等二千多项文物,全部赠予香港文化博物馆,此举对保存粤剧文物的工作,实在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持。这批文物是文化博物馆首批完整的文武生行当专藏,对研究羽佳先生的演艺事业和传统的粤剧表演艺术,极具参考价值。」

  这批捐赠藏品包括粤剧服饰、舞台道贝、剧本、戏桥、电影特刊、报刊及照片等。其中不乏羽佳的名作《英雄儿女保江山》和《春风吹渡玉门关》的剧本。此外,羽佳的生活照、父亲翟善从和母亲周少英的照片,亦包罗在其中。

  为让市民对这批新增藏品有所认识,文化博物馆从中精选了六十多件藏品,由明日(一月十六日)起至四月十八日於一项名为「羽佳粤剧藏品选粹」展览中展出。

  羽佳於一九三八年出生於粤剧世家,父亲翟善从是粤剧武生,母亲周少英则是梨园小生及老旦。自四岁起便随父母习粤剧的武功、唱功、关目和做手。一九四五年,羽佳初踏台板,与母亲在东乐戏院演出《吕布与貂婵》筹款赈灾,反应不俗。此后,羽佳随父母往澳门、广州等地演出,深受广、澳戏迷欢迎,赢得「神童羽佳」的美誉。

  其精湛演技,迅获东南亚班主的垂青。一九五三年,羽佳应邀前往星马演出,至一九五七年才正式回港,以独当一面的文武生再遇香港戏迷。一九六二年,羽佳演艺事业再创高峰,他参与何少保班主的「庆红佳剧团」,与南红分别担当文武生和正印花旦,其他台柱还有梁醒波、靓次伯、陈宝珠和任冰儿等。第一届「庆红佳剧团」在大会堂音乐厅演出新编剧目《英雄儿女保江山》,后移师九龙东乐戏院演出,均告场场满座。一九七一年,「庆红佳剧团」与「大龙凤剧团」在北角皇都戏院,首以双班制分别於上下半场演出。这种崭新的安排,极受观众欢迎,更创当时粤剧十余年来票房最佳纪录。一九九三年,羽佳参与庆祝香港八和会馆成立四十周年暨筹募会务经费演出后,便正式告别粤剧舞台。

  除了舞台演出外,羽佳亦参与不少电影演出。一九四八年,其父将羽佳的舞台作品《哪吒闹东海》搬上银幕,非常卖座。羽佳遂成为片商争相罗致的对象。翌年他参与多部电影演出,包括《红孩儿》、《三娘教子》、《孤儿救祖》和《甘罗拜相》等,均大受欢迎,成为伶影双栖的艺人。羽佳一直活跃於银幕,至一九六七年拍摄《樊梨花》后,才正式告别影坛。

  香港文化博物馆位於沙田文林路一号。开放时间为星期一、星期三至六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上午十时至晚上七时,农历年除夕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逢星期二(公众假期除外)及农历年初一、初二休息。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有关展览资料,欢迎浏览文化博物馆网页,网址:http://hk.heritage.museum,或致电二一八○ 八一八八查询。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6时50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