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财政司司长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作二○一一至一二年度财政预算案谘询(只有中文)
******************************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上就二○一一至一二年度财政预算案谘询的发言全文:

主席:

  自从香港回归以来,我们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一九九七、九八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区内货币被炒家狙击,引发币值大幅波动,利率急升,股市受压。二○○三年SARS爆发,本港的旅游和零售等行业大受影响,消费信心疲弱,经济备受打击。

  前年我们又遇到源自美国次按问题而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经历近六十多年来全球经济最广泛而急剧的收缩。香港作为外向型的经济体,当然亦难独善其身,不同阶层的市民和各行各业的运作均遭受打击,社会整体都面对失业、收入下降及前景不明等问题影响。

  尽管面对多次的经济危机,我们每次都能够走出谷底,征服危机,依靠的是香港人迎难而上的拼劲,以及社会各界与政府同舟共济的精神。

  去年我就财政预算案谘询各位委员时,大家正开始感受到香港的经济和就业渐见起色和逐步改善。在低息和欧美央行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环境下,资金流入我们的楼市和股市,我当时形容香港的经济有着「绿芽」的复苏势头。

  凭着我们市场体制的强大靱力和适应力,加上我们对区内蓬勃发展机遇的把握,香港在这一年以来,经济持续以强劲的步伐全面复苏。正如我刚才向主席报告的最新整体经济情况,基本上,我们已经全面收复了前年经济衰退的所有失地。香港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零售消费,营商信心以至市民就业各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最近,穆迪和惠誉调高香港的评级,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香港强劲经济及金融基本因素的充分肯定。

  此外,政府在过去数年推出的财政刺激措施,对稳定就业市场、支持消费信心和巩固经济复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减低了环球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在过去一年,我们见到香港的经济「绿芽」正在成长。

  虽然目前香港整体经济表现强劲,但我们仍然面对不少挑战,尤其是外围环境仍存在不少隐忧和不明朗的因素。例如各先进经济体的刺激措施效用不彰,欧洲地区仍然忙于处理主权债务问题,而全球贸易失衡及部分国家失业率高企不下,也使保护主义情绪升温,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这些都可以拖慢全球复苏的步伐。此外,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措施会使资金继续大量涌入亚洲地区,加剧区内通胀、资产泡沫和金融市场波动等风险。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准备,务求维持香港得来不易的良好经济基调和发展势头。

  为了令我们的经济「绿芽」能够继续茁壮成长,当前需要思考的课题很多:在财政方面,过去推出的纾困措施发挥了支持经济复苏的作用。为应付本地及外围的挑战,日后在运用资源上该应如何厘定优先次序?在人力发展方面,我们应该怎样提升劳动人口的质素和竞争力?在经济发展上,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增长策略以保持竞争力,同时又控制泡沫风险?我们应该怎样扩大并深化与内地的经济融合,同时又保持香港作为与别不同的中国城市的独特优势?面对人口老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应该如何确保中长期的财政可持续性,在开支与财政储备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我希望大家可以就这些课题尽量提出意见。我会认真考虑各方面的建议,同时继续秉承审慎理财、量入为出的原则,好好运用市民的财富,因应当前的经济和社会情况,制定务实及切合时宜的财政预算案。我深信大家的共同目标,是推动香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维持政府财政的长远稳定性,令我们有足够能力应付各种经济的挑战和社会结构的转变。接下来,我会简介下年度预算案的一些具体背景。

  我们已开始准备二○一一至一二年度财政预算案的工作。我亦已分别约见各位议员,听取大家对预算案的建议。

  今天,我想藉此机会提供一些有关经济和政府财政的资料,让各位议员参考。

  首先,我会简介一下本港经济的最新状况。

  香港的经济已经迅速走出环球金融危机,二○一○年首三季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较一年前显著增加了 7.1%。劳工市场亦有显著改善,失业率由去年年中的 5.5%高位,下降至今年八月至十月的4.2%。

  随着经济强劲增长及进口价格上升,通胀压力虽然仍然温和,但已见上升势头。

  对于区内的资产市场泡沫风险,我们也需保持警觉。有鉴于先进经济体应付最近的环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应否担当更积极的角色?

  虽然现时香港整体经济基础已更加稳固,但我们仍然须要面对外围环境的挑战,例如持续的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先进经济体的复苏乏力等,这些都继续为全球的经济前景带来不少变数。

  联邦储备局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措施能否刺激美国经济,现仍有待观察。然而,全球的超宽松货币环境,已令区内的资产市场泡沫风险大增。我们已循增加单位供应、遏止物业炒卖活动、确保物业买卖具透明度及预防过大借贷杠杆这四个政策方向,推出数轮措施,以应付楼市的泡沫风险。

  财政方面,我们自二○○八年起推出了数轮的纾困措施,涉及约1,100亿元,已有效帮助香港经济复苏。但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值得思考应按怎样的优先次序运用资源去应付本地及外围的种种挑战。

  随着经济全面复苏,劳工市场的就业情况已自二○○九年年中起得到显著改善。总就业人数恢复增长之余,工资和收入亦见上升。

  有赖劳工市场的灵活性,以及政府适时采取保就业、创职位的措施,香港劳工市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相当的靱力。但是,我们仍然值得思考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劳动人口的质素和竞争力。

  贯彻市场主导的经济政策,我们会依循「从受助到自助」的原则,致力扶贫、创造职位、发动商界支持各项社会措施,以及改善低收入人士和弱势社羣的生活。我们一直投放大量资源于教育及培训与再培训,以提高社会流动性,并纾缓跨代贫穷。我们还应采取什么进一步措施,鼓励自助和协助有意就业或再就业的人?

  在稳固的经济复苏和畅旺的消费市场带动下,通胀压力逐渐回升。此外,由于美元转弱及区内价格压力增加,进口通胀亦见上升。

  在国际市场上食品和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扬,以及本地房屋租金的上涨,都会继续构成通胀上升的风险。我们会密切注视有关情况,尤其是食品价格对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影响。

  先进经济体的财政可持续性及复苏力度,继续令全球经济复苏面对下滑的风险。不过,香港经济会继续受惠于内地和区内强劲的增长,以及现时正面的消费和营商情绪。持续大量的基建工程也应有所帮助。

  我预测二○一○年:全年经济将增长 6.5%;通胀压力短期内会进一步加剧,全年整体综合消费物价通胀平均为2.5%。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政府可如何确保经济在中长期持续增长及发展?

  香港是一个规模小而开放的经济体,我们无可避免会受全球环境波动影响。虽然香港经济已经复苏,但外围仍存在各项不稳定变数。环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尤甚。

  为应对这个不明朗的环境和风险,我们须要保持警觉,提高我们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

* 应该采取哪些增长策略以保持竞争力?
* 还应采取什么进一步措施控制泡沫风险?
* 如何应对及抓紧新的经济机遇?
* 如何扩大和深化与内地经济融合?而同时,我们的未来经济发展应如何定向,才可保持香港的独特优势?
* 我们与其他先进经济体一样,都面对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应如何确保中长期的财政可持续性?

  在过去十年,政府经常开支总额增加25%,约为451亿元。其中教育、社会福利和卫生方面的经常开支都有所增长:教育增长16%,社会福利增长47%,卫生增长21%。

  随着人口老化,预计社会福利及卫生的开支日后会继续上升。我们应如何作好准备,以应付这项挑战?

  根据二○一○至一一年度的开支预算,教育、社会福利及卫生的开支,合共占政府经常开支总额约56%。

  政府承诺把医疗卫生开支占经常开支的比率增至17%。因此,以百分比计算,另一些政策范畴的拨款难免会减少。我们有需要订定政府资源运用的优先次序,以应付不断转变的需要。在现有服务当中,有哪些开支可以减省从而使公帑可用于较为迫切的措施?

  政府会继续致力投资基建,以带动经济发展及提高香港的长远竞争力。在未来数年,我预计基本工程开支会大幅增长。

  在制订工务计划时,我们要密切留意建造业的承担能力,避免工程过分集中,以及避免公营与私人市场作不必要的资源竞争,引发劳工供应紧张和工程合约价格上升。我们应如何管理基建工程项目,避免对建造业造成压力?

  政府五个主要收入项目包括利得税、薪俸税、印花税、投资收入及地价收入,占总收入的72.9%。除投资收入外,其余四个项目都很容易受经济波动影响。我们需否减轻对这些高回报收入来源的依赖?若然,应怎样做?

  香港的税基狭窄:

* 在二○○八至○九课税年度,在350万工作人口中,有六成无须缴纳薪俸税。而84%的薪俸税收入是来自缴税最多的20万名纳税人。

* 在同一年度,在63万多间注册公司中,只有约一成多缴纳利得税,67%的利得税收入是来自缴税最多的1 100家公司。  

  我们需否扩阔税基?大家有什么意见?

  由于我们的薪俸税制度设有免税额和扣除额,即使在实施一次性减税措施之前,在二○○八至○九年度有超过85%的纳税人的平均实际税率只低于5.5%。

  在过去十年,政府从主要收入来源获得的收入相当波动。例如:利得税是我们最大的经营收入,这项收入于过去十年就在388亿元至1,042亿元之间上落。

  至于非经营收入,以地价收入波动最大,过去十年在54亿元至623亿元之间上落。

  政府收入波动不定为公共财政管理带来挑战。我们至今都是以财政储备作为缓冲。我们还应做些什么?

  财政储备有助我们解决收入波动的问题。在经济和财政困难时期,我们会利用储备填补财政赤字,让我们可以维持较稳定的开支水平。在一九九八至九九年度起的六年内,我们五度运用储备填补财政赤字,耗用了约2,000 亿元的储备。

  当本地生产总值预测会在二○○九年下跌2.5%时,我们采取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并提出扩张性的财政预算。撇除对经济没有即时影响的开支项目,公共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由二○○八至○九年度财政预算案中的16.7%,增加至二○○九至一○年度财政预算案中的19.4%。

  在今年二月财政预算案中,我预计到二○一四至一五年度完结时,财政储备会减至相等于政府15个月的开支,这月数约为一九九八年三月财政储备水平的一半。

  政府收入在年与年间会受经济影响而波动,财政储备能发挥保护作用和提供缓冲,让我们可享有在一段时间内达致收支平衡的灵活性。

  财政储备的投资回报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用以应付政府服务开支。在二○一○至一一年度财政预算案中,财政储备的投资回报为第四大政府收入项目。投资收入的数额某程度上视乎财政储备的水平。

  我们须趁经济有增长时重建储备。同时,我们亦须要回应社会上改善服务的诉求。开支与财政储备之间应如何取得适当平衡?

  这图显示今年二月在财政预算案中公布的中期预测。我们稍后在发表二○一一至一二年度财政预算案时,会一并公布最新的中期预测。

  我预计政府支出会继续增加,以应付庞大的基本工程开支,以及改善服务或推行新服务。

  长远来说,我们须量入为出,确保开支增长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称。在二○一一至一二年度,有什么合适的财政政策?

  这简介指出一些我在制定财政预算案时须要考虑的宏观因素和数据。政府须适时回应社会各界的诉求,并为迎接未来的挑战作好准备,尤其是这些长远的挑战。

  我希望各位能够提出务实的建议。多谢各位。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2时16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