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你答应每年提供二万个私人住宅单位方面,其实你如何确保这二万个私人单位是中低层能受惠到呢?因为现时地产商拿到地时都是兴建天价的豪宅,市民似乎对这些问题未能受惠。今次整份《施政报告》对於打击楼价方面好像没有什么墨,是否怕得失地产商而落药未够重呢?
行政长官:首先,每年二万个单位这个标准是有根据的。以往我们多年来平均的吸纳量是约一万八千五百个,当然其中可能有些水份。可能某些环节,高价楼、中价楼、低价楼的调和未必那么准确。所以我增加至二万个单位。还有一点要特别关注。我们会采取步骤,包括在旧元朗村,将来卖地发展的话,我们指定这些要建细单位,兴建指定楼目的单位;另外,亦鼓励地铁公司和市建局将来兴建新房屋时一定要关注中小楼的数量。还有,我对於楼价炒卖,我刚才讲得很清楚,这是香港经济繁荣最重要的一件事。楼价稳定是最重要的。我亦看到美国以往的经验,今次的世界经济危机。目标一定要楼价稳定,而我每一日都会监察。这是长期工作,一定要防止这个重要资产市场,这个房地产市场不会泡沫化。
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政府将会收紧内地的投资移民政策,还有,有关於内地居民生子,政府说会对这些儿童未来在香港生活所衍生出的影响进行研究,那么具体的研究成果将会在什么时候公布呢?对於相关的政策是否会有调整?谢谢。
行政长官:首先,移民政策里的投资移民方面,我们提出房地产投资这个项目,是因为我们最近超过一半的投资移民都用这个房地产的方法来取得他们的身分。虽然总数比较小,但影响香港人的投资心理也很大。还有,投资移民这个政策很成功,我相信有其他的投资方法可以吸引足够的投资移民继续来香港。还有,整个计划还在检讨中。我们这个短期的决定,如果在检讨后发觉可以吸纳部分在房地产投资的人士,我们可再作调整。目前为止,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个剔除。
有关香港的小孩在香港出生后回到国内,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香港。我相信,他们在中学时就会回来,那么我们要做充分的准备。希望政务司司长在这方面会采取特别方法。我们跟内地融和这个基本政策不会改变,所有政策都鼓励两地的人流、资金流。整个政策是达致比较健康、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规管一手楼方面,政府说正考虑立法规管,一年后提建议,其实政府是否真的倾向於立法,一年之后,会否不了了之?或者一年之后,届时的视情况,再考虑立法的话,曾先生你的任期可能已经完,到下一任政府,到时再拖给下一任政府方面再处理?
行政长官:首先,刚才我用英文说过,一个好的政策是跨越任期的。好的政策一定要尽快落实,每一届政府都会继续沿用,因为受到市民支持。但不好的政策,不须等待至下一届,我自己都会取消,是吗?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已经用了很多时间与发展商商讨,但都达不到共识。我对此事是执的。我觉得房地产市场,不单要有公平、稳健的发展,更要透明度高,销售程序一定要公平。我觉得现时销售楼宇时都用建筑面积,不用实用面积来说楼价,无法使买家可以公平比较哪个便宜、哪个好、哪个实际、哪个不大实际。这个要不得,全世界都不用这方法,但香港还沿用,还有其他的管制方法。我觉得我们用的时间不短,如果没有共识的话,我唯一的方法是采取立法,因为保障买楼人士的利益很重要。买楼是一生人的储蓄,如果买楼回来,告诉你是八百
,量度后是六百三十
,是「缩水」的,那很气人的,连我也骂,人人都骂,这个情况不公道。发展商也没问题,只有大家一律处理的时候,变成公平竞争,没有什么担心。最糟糕是有些采用,有些不采用时,我知发展商很难做。立法唯一方法,将全部标准化。此外,还有其他问题。今次《施政报告》对房地产市场全面窥视,由供地至销售,每个环节我都说到,因为这事情是「藤连瓜,瓜连藤」,少了一样也不能完善处理。我相信发展商都很想帮忙,但在这方面达成共识很难。立法是一个好方法。我不是明日便离开呀!我还有年多、两年任期,如事情没有进展,怎样也可以追得到我。
记者:想问一下有关特区参加「十二·五规划」的问题,可以简单说一下会采取什么措施?然后有什么目标?另外,想问一下有关两地的金融合作,《施政报告》里面已经有短期的目标,但是长远来说,能够怎样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谢谢。
行政长官:香港「十二·五」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我们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最重要的,是利用「十二·五规划」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还有讲清楚我们跟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我们香港跟广东省、珠三角合作,将来所做的事情,特别就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那么我们可以放心去做「先行先试」,不单是在广东省,特别在深圳的前海。所以,对这个「十二·五计划」我们是有期望的。我们今年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跟港澳办商讨这件事,相信最后的结果会表达我们香港对国家的贡献,也是我们长远可以持续发展的方式。
记者:你在结语中提及强政励治并不是闭车造车,是以民意为依归的。近期我们留意到复建居屋都是跨政党的共识,以及堆填区方面立法会的意见都很清晰,其实行政机关和民意机构代表的意见是否背道而驰呢?
行政长官:这样看吧。特别在复建房屋方面,我知道市民关心好几方面,包括长远房地产价格会否升,使他们买不到楼。这方面我已经提出长远的方法解决,回应市民要求。市民也很关心夹心阶层没有居屋之后将来买不了楼,我们用现时这个「置安心」的资助计划,较居屋的策略更好、更安全、更能帮助他们,特别能够协助他们储首期,而他们最难「上车」就是首期问题。另外还有很大灵活性,也不需要人人买楼时匆匆忙忙去买楼,他们有安安定定五年的租赁期,可以在期限内选择一个最好的时间,选择一个最好的单位才买。这也是回应了市民的要求,做了我认为最好的方案。
对於关於将军澳堆填区的问题,香港市民最大的关注是我们的垃圾放在哪里。当然,我很尊重将军澳市民的忧虑,也明白立法会议员支持他们的决心,但是我们也要共同解决更加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垃圾丢在哪里?香港现时回收的政策相当成功,差不多一半垃圾已做了回收,到填土区时只是现时产生的工业废料和家庭废料一半这么多。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媲美其他所有先进国家,但是另一半的垃圾也要处理。九千吨一日怎么办呢?现时全世界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堆填,一种是焚化。焚化在立法会已辩论了很多次,都未获支持,如果堆填也得不到支持,我们一定要很有耐性、坐下来一起谈谈如何处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检讨一下。这不是行政、立法会的抗衡,也不是我们违背民意。其实我们很紧市民这方面的需要,不单是将军澳市民,而是全香港的市民面对的问题,即三年后便没有地方丢垃圾。我们会做好工作,告诉市民,告诉将军澳居民,也告诉立法会,如果你们说将军澳这个堆填区不能扩展的话,大家要想想在哪个地方扩展才成功呢?别说我们现在做环保、循环工作做得不好。这些工作做得很好。还有就是焚化,我们会尽快把最先进的、污染最小的焚化方法,向公众提出。
今年十一月,我会去日本横滨开会。我虽然未看过,但我知道很多立法会议员已经看过,每一个日本的小社区都有小型焚化炉处理垃圾。如果日本这样做,香港在这方面是否可以想一想呢?换句说话,我们要堆填区,也要大的焚化炉。我们可能要在区域那里考虑焚化炉,几方面手来做。但最重要的是,大家不要针对聚焦於表决的情况,或聚焦将军澳堆填区可否扩大,而是三年后我们的垃圾放在哪里。不要再归咎於(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不好,香港市民做得相当不错。也别说我们没有提出计划。(我们)有计划,但计划总要付出。换句说话,要么就要堆填,要么就要焚化。在香港的环境,我个人认为两样都要采用。大家用开放的方法,用同一个社会互相包容的方法,一定能找出答案。多谢各位。
(请同时参阅谈话全文英文部分。)
完
2010年10月1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