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博士今日(四月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2007年拨款条例草案》恢复二读辩论的发言全文:
主席:
多谢各位议员对财政预算案内有关环境运输及工务局的政策范围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我在此想就议员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
(I) 基本工程计划
在基本工程方面,不少议员在辩论中表示支持加快基建工程,以及希望政府在推动各项工程时,可以改善建造业的就业情况。
主席,我们完全认同议员及市民大众的诉求。
政府一直致力推展有确切需要的工务工程计划,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以及为本地建造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财政司司长已在今年的预算案中再次承诺,在未来数年,政府会继续为基建工程平均每年预留290亿元。
我希望在这方面,作出以下补充。
现时情况及如何加快工程
基本工程项目开支,无可避免随每年实际工程的进度而会有变动。今年由於一些大型项目,例如迪士尼乐园第一期、后海湾干线及深港西部通道,已经竣工,而湾仔发展计划第二期、中环湾仔绕道、以及启德发展计划等若干大型项目,又尚未动工,正是所谓「青黄不接」的时期,因此今年度基本工程项目的总开支将较少。
至於为何有些新工程未能迅速「上马」,我们作出了一些分析。相信议员都了解基本工程项目分为四个类别,即甲、乙、丙及丁级工程,反映每个项目不同的进度及拨款情况。
把工程由乙级提升到甲级前,工务部门须完成一些工程准备工作,包括设计、法定宪、公众谘询、环境影响评估、地盘勘测等。当工程可进行招标时,便提呈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通过并由财务委员会批准把项目提升为甲级工程,并随即施工。过去几年,某些乙级工程提升为甲级工程需时越来越长。根据我们的资料,以前策划及兴建机场核心工程只需约九年时间(1989 ─ 1998)。而规划及建设多条铁路包括将军澳线、西铁、东铁尖沙咀支线、马铁等也只需约十一年(1994 ─ 2005),相对於几个现时仍在策划中的大型工程项目时间为短,例如於1993年开始策划的启德发展计划,及於1995年开始策划的中环湾仔绕道和湾仔发展计划第二期。
推展大型工程日益困难的原因复杂,包括需要更深入征询地区人士及有关团体的意见,谘询过程亦可能涉及修改工程内容,因而延长一些筹备和法定程序工作的时间。我们了解社会人士期望对公共工程有更多的参与和详细讨论,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才能令设施在建成后更切合社会的诉求。但我亦希望大家能够体谅到与此同时,工程由规划至完成的时间难免会拉长,令市民不能尽早享受到新设施带来的好处。
如何能在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和迅速推行工程上作出最好的平衡,实在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我们尝试提出以下的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和议员作出讨论:
(一) 尽早向公众作全面谘询
在基本工程项目仍在早期筹划时,有关政策局及部门会就工程项目的目标、范围及影响等提供详细资料,谘询公众,希望社会人士通过讨论,对工程项目的需要及时间表等,早日达成共识。在过程中大家有意见不同,甚至有热烈的讨论也是健康的。重要的是,在达成共识后,大家便同心协力尽快推动工程的开展,如非绝对必要,便不应更改项目内容,因为有时一些修改,表面看来像很简单,事实上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大量设计的修改,从而延误整项工程的进度。
除却现时正在或即将施工的甲级工程项目外,政府已为约300个乙级工程项目预留拨款,假若这些工程全部都能如期推行,在五年内涉及的开支共约800亿。
而单是其中四个正在策划中的大型工程项目,包括中环湾仔绕道(206亿元)、中九龙干线(125亿元)、启德发展计划(98亿元),以及湾仔发展计划第二期(46亿元),涉及的款项已达475亿,而这些项目合共能带来约14000新职位。我们热切期望各有关方面,包括议员及市民大众和政府能尽快达成共识,使工程得以展开。
(二) 精简政府内部程序以加快工程之推展
我们已经全面检讨了筹划及招标程序,引入多项精简措施和加强部门间之协调及共识,加快合约的遴选和审批,以及在财委会审批拨款申请时,同步进行合约招标工作。
(三) 提高每项小型工程不超过1,500万之上限
在财务委员会特别会议上,个别议员曾提议政府应有两手准备,可随时提交后备的工程,以弥补个别大型工程延误而引起的工程开支减少的状况。我们了解议员的好意,但必须指出,筹备大型工程项目需要大量资源,例如进行可行性研究、详细设计、法定宪、公众谘询、环境影响评估及收地等工作,涉及的资源极多,不是说可以「随时做定」一些以填补不时之需,同时,如果这些「后备」工程最终没有「上马」,或到有机会「上马」时情况又有了新的发展,便会浪费大量资源,亦会分薄有关部门推行大型工程的人手。希望议员能体谅在执行上的困难。
但议员的建议如套用在小型工程上则绝对可行。所谓小型工程是指不超过1,500万元独立的工程项目,即丁级工程。有关工程项目的例子有:
─ 3101GX用以支付小规模建筑、装修及改建工程。
─ 4100DX有关渠务的小规模工程。
─ 7016CX用以支付由各区区议会管辖范围内所有地区设施的小规模建筑工程。
为增加小型工程开支,我们建议提高每项丁级工程不超过1,500万之上限至譬如3,000万,以便有更多及开支比较大的丁级小型工程项目,可以更快及更有效率地推展。同一个工程项目,如以丁级工程类别推展,可在半年内开工。相对一个大约相若的项目,由策划至晋身丙级工程、乙级工程、以至甲级工程通常需时两年半,丁级工程的改革对工程推动实在有很大的改善。
这建议如可实行,将大大增加政府根据社会需求而规划小型工程的灵活性,和加我们之前提过推出「后备工程」的能力。
当然我们了解提高小型工程的支出,在增加整体工程开支的效用,实在难以与大型工程相比,但这个建议相信也能带来一定的增幅。同时,由於小型工程一般会雇用较多劳工,在创造建造业就业机会方面,也有一定的益处。
再者,落实调高现时的开支上限,更可让财务委员会和工务小组委员会能专注於重要和工程费用较高的项目。如议员认为这提议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我们乐於在工务小组委员会提交更详尽的资料及希望财务委员会批准。
展望将来,我们希望在立法会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尽力推展有确切需要的工程计划,以促进香港未来的发展,改善香港的环境,及为建造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II) 环保政策
我们注意到很多议员十分关心环境保护,在「污染者自付」的原则上有许多讨论。
「污染者自付」原则
多年来,消耗型的经济虽然加快了社会的商业发展,却同时加剧固体废物和其他废水及废气产生的环境问题。联合国於八十年代初成立专责委员会讨论固体废物这课题,并且在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上首次广泛讨论和通过「污染者自付」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简单来说,市民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无须负责任,受害的只是我们的环境。透过「污染者自付」的原则,不单可将处理污染费用公平地分配,更能透过经济诱因,纠正滥用和过度消耗的行为。
香港在1995年引入的污水处理服务费,是首个实践「污染者自付」原则的项目。而在2005年年底推出的「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计划」,成绩理想;在计划推出的一年后,建筑废物整体数量减了四份之一,而被弃置在堆填区的建筑废物数量亦降低了四成。
同一时间,我们透过「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2005-2014)」公布了一系列措施以应付日益迫切和严重的都市固体废物问题。措施实施一年后,我们成功提早三年达到回收率45%的目标,可惜由於经济活跃,工商业废物总量继续上升,以致整体都市固体废物总量不减反增,情况令人失望。有见及此,政府必定要按「污染者自付」的原则落实「产品责任制」。我们会在短期内公布「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的详细建议,目的是透过经济诱因,鼓励市民减少使用胶袋,继而缓减对堆填区的压力。我们期望在取得立法会和社会大众的支持后,可以把收费计划的具体内容连同「产品环保责任计划」以草案形式提交立法会审议。
净化海港计划
刚才我们已提及在1995年开始就污水收取排污费,在未来10年,为改善香港水质及保障公共生,政府将投放约200亿元在新的污水收集及处理的工程项目上。其中主要的项目是净化海港第二期甲工程,估计工程费达80亿,可制造2400个就业机会。按污染者自付的原则,新增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营运开支需要由污水处理服务费收回。政府建议在10年内以和递增幅度调整排污费,为这些重要设施提供持续、稳定及可预计的财政支持。第二期甲在2014年投入运作后,维港水质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预计海港主要区域的细菌含量可减少九成,让我们可再次在维港举行一年一度的渡海泳及其他水上活动。调整排污费的立法建议已提交立法会审议。
虽然有意见认为净化海港应立即加入生物污水处理程序,所以要求政府要尽快落实第二期乙工程的时间表。政府完全认同生物污水处理的需要,但我们必须指出,要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应用生物污水技术处理每日数以百万吨的污水并不简单,我们须要克服各种衔接和技术上的困难。由於本港人口和污水流量的增长较早前的预期为低,因此对本港水质造成的压力亦较低,故我们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作准备。我们会展开工程设计的预备工作,包括展开有关程序,确保有足够土地可供建造和营运第二期乙,亦会留意最新的生物污水技术发展。因为科技是日新月异,香港通常都会参考外国有效的经验,令我们在使用时确保成效。当我们在2010/11年内完成检讨时,会根据所得的数据,订出工程展开的时间表、规模和日常营运开支等具体详情。一向以来,立法会已多次表示支持「污染者自付」的原则。我衷心希望调整排污费的立法建议能顺利通过。当调整建议获得批准后,我们会尽快向立法会就净化海港第二期甲工程申请拨款,以便工程能如期开展。
空气质素
大家当然一直十分关心本港的空气质素。政府有决心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并以改善空气质素为首要工作。
有议员提到最近一份科大的研究报告说本港有53%时间,空气质素受本地源头影响。该份研究报告亦指出,以污染物浓度及质量计算,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污染源约占香港污染水平每年平均值的60%,而这个百分比在冬季会上升至70%。
科大研究的结果与环保署在二○○二年发表的《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研究》的结果是完全吻合的;环保署监测数据显示,冬季的空气污染水平明显较夏季为高。在一九九九年至二○○六年的七年内,路边空气污染指数超过一百的日数,在一月份总共有五十五天,而在六月份则只有九天。
因此,要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指数高企的日子,除减少本地的排放,我们亦必须「双管齐下」,与广东当局紧密合作,减低区域性的污染物排放。事实上,在过去数年,政府在减低本地排放的工作已取得到实质成果。与一九九七年比较,二○○五年本港产生的氮氧化物、可吸入悬浮子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分别减少15%、36%和26%。
只有二氧化硫在过去数年有上升的情况,这是由於发电厂的排放上升。我们自二○○五年起已为发电厂设置排放上限,并会逐步收紧,以确保全面达致2010年的减排目标。
我们在四月一日推出了四项新措施:
(一) 要求本地引擎须长时间空转的非跨境欧盟前期重型柴油车辆安装排放消减装置;
(二) 管制各种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产品的种类;
(三) 投放32亿港元鼓励车主将欧盟前期和欧盟I期的商用柴油车辆更换为欧盟四型车辆;以及
(四) 藉提供税务优惠,推广环保私家车。
立法会刚才已就能源效益(产品标签)条例草案进行首读及开始二读辩论,有关的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将令市民有更清楚的资讯去选购及使用具能源效益的家庭电器产品,从而减少用电,以致来自发电的排放。
我们计划於今年第二季展开有关香港空气质素指标的详细研究,以及就应否立法规管驾驶者停车熄匙的公众谘询。我们有信心这些措施会进一步减低本港的污染物排放。
在减低来自区域性源头的排放方面,粤港两地政府会继续通过执行《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素管理计划》,务求於2010年双方达致共同订定的减排目标。珠江三角洲火力发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的实施方案亦已经於一月三十日公布。粤港环保部门现正积极向包括香港的珠三角区内的火力发电厂推介该计划。
在未来数年,当粤港两地按计划如期采取各项减排措施后,我们有信心改善本地及区域空气污染的情况。
(III) 运输方面
我亦想回应议员关於运输政策的意见。
铁路发展
在铁路发展方面,政府投放了大量资源扩展铁路网络。自2002年地铁将军澳支线通车后,九广西铁、东铁尖沙咀支线、马鞍山铁路,以及地铁迪士尼线亦相继於2003至2005年间落成。而正在兴建中的两条新铁路,包括上水至落马洲支线和九龙南线,亦会分别在2007至2009年间完成。铁路已成为本港客运系统的骨干,提供了便捷的集体运输系统,亦有助本港的环境改善。
落马洲支线
上水至落马洲支线将提供一条新的铁路旅客过境通道,落成后将大大纾缓罗湖口岸的挤迫情况。港方会继续与深圳市政府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支线及两地口岸可顺利於2007年年中开通。落马洲支线的建造费约为100亿元。
九龙南线
耗资80多亿元,连接西铁南昌站至东铁尖东站的九龙南线的建造工程已於2005年展开,计划於2009年完成。落成后,东西两铁将相连起来,而新界西北的市民将可享用直接通往市区的铁路服务。
在铁路规划方面,2000年发表的《铁路发展策略2000》文件,为香港的铁路网络扩建勾划出蓝图。该策略建议本港兴建多条客运铁路线,其中九龙南线工程现正进行,而其他铁路项目,包括西港岛线、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北环线、沙田至中环线及南港岛线,规划工作正积极进行。
西港岛线
去年八月底,地铁公司向政府呈交西港岛线修订建议方案后,政府各部门已积极展开审议的工作,并就方案举行跨部门会议,商讨西港岛线修订建议内的各项细节及配套安排。有关审议工作已到了最后阶段。我们期望在本年稍后时间刊宪,正式谘询公众对西港岛线项目的意见。该铁路项目的建造费用约80亿元。
北环线
北环线将由现时西铁锦上路站伸延至落马洲站,为新界西部提供直接通往边界的铁路服务。此外,北环线将在洲头附近设置转车站,以便乘客转乘落马洲支线经上水前往东铁沿途各站。当九龙南线与北环线相继落成后,东铁和西铁便连成一个完整的环形铁路网络。
沙田至中环线(沙中线)及南港岛线
沙中线方面,我们现正审议九广铁路公司的沙中线建议,以及两间铁路公司在两铁合并商讨中建议的沙中线方案。至於南港岛线,运输署已聘请顾问公司评估有关铁路对其他路面公共交通工具营运的影响。我们会因应研究结果,与相关的公共运输服务营办商、南区区议会,及地区人士保持联络,尽快订定南港岛线的未来路向。
以上各铁路项目陆续落成,不但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且会进一步完善本港的铁路网络,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效率、舒适、可靠及环保的集体运输系统,同时可以加强香港与内地的连系,巩固香港的经济地位和促进香港的发展,我们目前正就《两铁合并条例草案》与立法会商讨,希望在今个立法年度内尽快完成,令到铁路发展可更上一层楼。
多谢主席女士。
完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