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佷綋鐗�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财政司司长於香港工商专业联会研讨会上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
******************************

  以下为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今日(九月八日)於香港工商专业联会《「理性把脉、实质讨论:香港为何要扩阔税基」研讨会》上致辞全文:

Sir David,王英伟主席、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早晨!

  税制改革的公开谘询自七月开始以来,掀起社会上不少的回响和讨论。我们看见不少公开表达立场的动作,很多有心的团体亦进行了多场公开或闭门的讲解、说明和讨论会。但我一直期待的是今天这种由社会上多个界别共同参与,让大家理性地、实实在在地讨论香港税基问题的公开研讨会。我必须在此感谢香港工商专业联会的安排,和各媒体的积极配合。

  今天研讨会的主题,开宗明义是有关扩阔税基的讨论。我准备和大家谈几个问题:
(一)我们现在的税基是否太窄?
(二)税基窄有甚毈不好?
(三)为甚毈要在这个时候去讨论扩阔税基?

(一)目前税基太窄吗?

  一个地方的税基是阔是窄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是政府收入所依赖的税种有多少;二是纳税人数的多少。

  首先,单是利得税和个人入息税两项直接税收入,已经占了香港税收总额的63%。这和国际经合组织平均数(35%)相比,高了近八成。其次,香港的间接税税项比较少,其中又很多都和物业有关,如差饷、物业交易印花税等。这些税项约占税收总额的18%,是国际经合组织平均的三倍以上。另一方面,香港对非税项收入如卖地、储备投资收益的依赖程度很高,它们合共占政府整体收入约三分之一。

  简单来说,香港目前的税种不多,税收又集中在一、两项直接税,而其他税项及税项以外的收入又非常依赖土地。因此政府收入随经济周期,波动起落很大。

  刚才提到两种主要的直接税,即利得税和个人入息税,已占香港税收总额近三分之二。更令人忧虑的是缴纳这两税项的纳税人数目并不多。现时全港有120万名薪俸税纳税人,即是大约每三个有工作收入的人士中,才有一个须缴纳薪俸税。其中,70万纳税人合起来才负担薪俸税总收入的5%,其余的人要负担起95%的税款。

  在利得税方面,现时全港约有75万家登记企业,但其中800家企业,负担了利得税总收入的60%。以上分析清楚显示,香港现时的情况是「税种有限、纳税人少」。

(二)税基窄有甚毈不好?

无法应付人口老化的挑战

  香港的人口正急剧老化,65岁以上的人士占人口的比例,已由10年前,每10个市民中有一个,增加至现在每8个市民中一个。到了2030年,将会在每4个市民中,就有一个长者。随长者人数增加,社会在各种医疗和福利服务方面的开支,将会直线上升。

  现时每年使用医院管理局服务的顾客中,长者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但占总开支的45%。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过去10年用於长者服务的经常性开支,亦大幅增加了近200%。在长者领取综援方面,个案数目在过去10年间增加了接近一倍,而有关的开支更增长超过200%。

  人口老化的另一后果,便是工作人口的负担将会更重。十年前,香港每名65岁或以上的长者,平均由7个工作人口负责供养。现时,每名长者亦由6个工作人口负责供养。但到了2030年,平均每2.5个工作人口便要供养一名长者。

  若果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今天每两位纳税人便要供养一名长者。若这比例维持不变,到了2030年,每名纳税人便要供养1.2名长者。在预计需要支援的长者日增,但缴纳薪俸税的人数将减少时,我们必须反问自己:若我们紧守今天的税制,不作任何改动,将来它还能应付当时的需要吗?这个问题还未计及由於社会整体对生活质素的要求不断提升,带来对教育、医疗、环保等服务的进一步需求。

无法回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令资金和专业人才更容易跨国流动,加剧了不同经济体系间在吸引资金和人才方面的竞争。近年,国际上较进取的经济体系如欧盟、新加坡、爱尔兰等纷纷调低税率,以吸引投资和高技术及专业人才。

  我们正面对一个明显的国际趋势,就是利用迅速增长的消费税,逐步调低利得税和个人入息税等直接税率,以吸引投资和人才。因此,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反而应该积极考虑开拓具有广阔税基的新收入来源,为调低利得税、薪俸税等直接税税率创造条件,保持香港竞争力。

  内地改革开放,经济与香港进一步融合,除了为香港企业和专业人士带来很多机遇外,亦为香港的劳动人口带来不少挑战。现时香港18%的适龄青年有机会修读学士学位课程,这方面的开支是每年83亿元。在香港向知识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认为现时这个比例已经足够?另外,现时香港劳动人口中,65%只有中五或以下的教育程度,30%更只有中三或以下程度。为了确保香港劳动人口能配合经济转型需要,我们必须在基本教育、职业培训和再培训方面大力投资,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教育及培训是长期的投资,必需较稳定的政府收入来源配合。因此一个广阔的税基,更是不可或缺。

  香港一直奉行简单低税制,主要征税的基础是收入;我们并没有资产增值税,股息税、利息税等税种。以往这主要向收入征税的制度行之有效,为香港今天的经济成就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世界一直在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我们亦不能紧抱老皇历不放。其他地方的经验显示,由於国际资本、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大增,一些传统的直接税如利得税、薪俸税等的征税效率,未必能追上新形势。香港因为采用「地域来源征税原则」,所以制肘更大,亦更有必要认真参考世界上大多数先进经济体系的做法:即除以收入外,亦以消费为征税基础。这个做法可以为政府提供一个广泛而稳定的税务基础,避免政府收入太受经济周期影响,或过分依赖和土地有关的收入。

收入不稳定,难作长期规划

  香港税基窄,其中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政府收入往往会跟随一些我们无法预计和控制的经济转变大幅波动。

  以最近八年的政府收入为例,薪俸税收入的波幅为50%;利得税收的波幅为85%;印花税收的波幅为140%;而卖地收入的波幅更达到540%。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即使在制订各项长远政策和投资发展计划时,亦往往较难作出长远的承担。

(三)现在是适当时候讨论扩阔税基吗?

  在个多月来,我常常听到一个反对改革税制的论点,就是特区的财政已转亏为盈,加上我们有大量财政盈余可以支持未来的经济逆境,所以根本无须改动现有税制。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当然,我并不是说刚才提及的种种人口老化,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在明天,或明年,便会大幅侵蚀我们的竞争力,使到香港的公共财政出现重大危机。但是,我相信在座很多人都会同意,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长远问题,不能逃避。

  这三年来经济稳步复苏,加上我们丰厚的财政储备,的确减轻了我们当前的财政压力。但是,我们绝对不应沾沾自喜,反而应该利用这个喘息的机会,好好为香港的未来繁荣,作好长远打算。

  数年前金融风暴及其后数年的经济低迷,失业率急升及巨额财政赤字,我们仍然历历在目。我们无法预计下次经济下滑会在甚毈时候到来,我们只知道经济发展有其一定规律。繁荣过后,经济寒冬随时会重临。若果我们不像伊索寓言里面的蚂蚁未雨绸缪,在夏天为冬天做好准备,便难以逃避寓言里蟋蟀的下场。

  在过去数年,在全体市民努力和公务员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处理了一些存在已久的结构问题,为今天的经济全面复苏打下了基础。政府严格控制开支,把公务员薪酬下调至九七年水平、公务员人数亦按计划减至接近160 000,令政府的经营开支连续两年下降。这些都显示了政府控制公营部门体积的决心和能力,亦加快了经济复苏和公共财政回复收支平衡。

  展望未来,政府进一步大幅削减开支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且市民亦未必希望政府降低各种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福)的水平。因此,当经济再次逆转时,公共财政收支失衡的情况将会更为严重。我们必须把握现时的机会,详细讨论香港未来的公共财政安排,就改革税制,扩阔税基找到共识。因为这些讨论内容复杂,牵涉层面广阔,确实需要充分时间,让大家讨论、辩证。这也是为甚毈我们认为九个月谘询期确属必要。

结语

  这次公开谘询的重点,可以归纳为三条向市民提出,让他们思考的问题。这三条问题是每位市民都要面对和回答的:

(一)现今的税基是否出现了问题,税基是否太窄,能否应付未来需要?

(二)商品及服务税是否最好的解决办法?若否,还有甚毈其他更好,更可行及大家接受的办法?

(三)如果大家同意进一步考虑商品及服务税,怎样的具体细节安排才能令社会接受?例如怎样确保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这三条问题每一条都是大家耳熟能详,但问题症结在於这三条问题是「一环扣一环」,不能抽空只看一条,否则结论便不全面,社会仍然不能找到共识。而今天研究会讨论的税基问题,正是这三条问题中的基本。

  这几天清晨已开始有点秋意。事实上,若果今年不是闰七月,昨天已是中秋节。暑往寒来,冬天又快到了。在伊索寓言中,蚂蚁的生活自然比不上蟋蟀的休悠写意;但是,若果明知冬天将至,而夏天的辛劳可以换来寒冬中安稳温暖的生活,我相信务实的香港人都会作出适当的选择。

  多谢各位。



2006年9月8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3时16分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