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立法会:财政司司长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动议辩论的致
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为财政司司长唐英年今日(十月二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动议辩论的致辞全文:

主席女士:

  在10月12日,行政长官发表了他上任以来的首份施政报告,以「强政励治、福为民开」为题,为今年及往后的工作重点作出陈述,亦肯定了我们「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经济发展方向。我感谢多位议员刚才提出的宝贵意见,亦想藉这个机会,概述特区政府的宏观经济理念及政策方针。其他的政策局长会分别就他们管辖的范畴作出进一步的回应。

香港经济概况

  今年香港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纵使外围经济有不少不明朗因素,如内地的宏观调控、国际油价慍升、保护主义重燃、利率上升、美国资产价调整等,对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威胁,然而本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仍有高达6.5%。经济复苏的动力持续并进一步巩固。

  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所以社会上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香港正面对很多结构性问题,如成本高昂削弱竞争力、欠缺清晰的产业政策或新的增长点-刚才陈婉娴议员花了不少唇舌提及我们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工错配的情况难以改善-刚才多位劳工界议员亦就这一方面说了很多。去年今日,更有一些预测指香港的失业率会再掉头上升。但今天实际的情况是比一些人士所估计的为佳。失业率在第三季已下降至5.5%,低於去年底的6.6%及2003年中的8.6%。「濵工跳槽」这种情况已愈来愈普遍,刚才方刚议员亦有提及「莜工跳槽」的情况是颇为普遍,我相信他作为雇主,是有亲身的经验。

  我们固然不能因失业情况有一定的改善而自满,但这些发展显示了香港经济和劳工市场的弹性及我们强劲的适应力,远高於很多人的想像和估计。事实上,在就业人数方面,已达到三百三十九万的新高峰的同时,本港经济亦在过去短短两年间创造了二十万个新职位,差不多所有行业及职级阶层均有受惠。二十万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虽然失业率未能降至回归前的水平,但我们创造了二十万就业机会,亦相当於二十万人找到工作。所以邝志坚议员刚才提到,我们没有创造太多新的就业机会,我相信二十万并不是一个小数目。长期失业的人数也从失业高峰期的93,000人跌至近月的60,000人,显示不少过去就职困难的人士亦已陆续找到新工作。此外,我们的劳动人口素质不断提升,高技术、专业或管理阶层人士的数目在过去十年以平均年率4.5%的速度增长,今天在总劳动人口中,每三个便有一个是属於这类人士。我们多年来在教育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大量投资,为香港发展知识型经济奠下了相当稳固的基础。

  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型的城市经济,一直以来我们都灵活「走位」,紧贴市场改变而作出适应,从而提升竞争力。从四、五十年代的转口港,转变为轻工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再发展为金融及贸易中心,以至现在配合全球一体化及内地改革开放的需要下,成为以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及旅游等为骨干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体系。香港经济不断成功转型的能力,正是我们长期竞争力所在。

  即使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科网股泡沫爆破,美国「911」事件,以至「沙士」爆发等无法预计的严峻情况下,我们的金融及银行体系仍保持稳健,私营企业没有大型的倒闭潮,货物和服务出口在1998至2003年最艰难的时期仍显地增长。香港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濬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值得我们自豪。

  失业率虽然持续下降,但目前5.5的失业率依然偏高。因此,政府会继续努力,除了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及推动经济增长,亦同时会加强教育、劳工培训和就业选配等工作,以提升本地劳工的就业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非常重视建立和维持香港便利营商的环境。刘慧卿议员曾多次提及这一点,而我亦想指出,自一九九六年至今,我们完成了超过一百二十项方便营商的研究,以及落实四百七十多项方便营商的措施;我们更在2004年成立经济及就业委员会及旗下的方便营商小组和各专责小组,加大力度,继续为不同的业界拆墙松绑。已经获得接纳的改善建议亦正由有关政策局及部门积极落实,包括简化或删除繁琐或不必要的批地特别条件;推出食物零售综合牌照;加快公共屋恏开办零售业务的审批过程;以及为戏院业引入临时牌照的制度等。

  大量先进国家的经验均显示,提供一个方便营商的环境,增加劳工市场的弹性,让企业和民众发挥创造力,是保持经济活力和减低失业最持久有效的政策。在「大市场、小政府」的原则下,我们将继续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公平竞争,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和国家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交通运输及资讯中心的地位。

《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订,是「市杮主导、政府促进」原则的最佳体现,也是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的最好例子。我和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在十月十八日举行的第五次联合指导委员会高层会议中,达成了CEPA 第三阶段的开放措施协议。

  货物贸易方面,内地同意由明年一月一日起,经本地制造商申请并符合双方已商定的原产地规则的所有香港产品,均可享有零关税优惠,原则上已达致全面自由贸易。其中手表原产规则的放宽,将可令香港品牌的手表免除百分之三十的附加值的规定。这是钟表界争取多时的措施,亦将对钟表界拓展业务有重大作用。

  其他未完成讨论的港产货物,将可在明年起按市场经济规律由企业自己提交,每年进行两轮磋商和公布新的原产地规则,增加灵活性。在服务贸易方面,由明年一月一日起,在现有基础上,在十个服务领域引入二十三项开放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CEPA第一和第二阶段对香港的经济作出重大贡献,所以我很高兴能够就CEPA第三阶段的开放措施达成协议。CEPA由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开放式的协议,我们会不断优化及充实它的内容。

  但现时我们的工作重点,将会放在落实执行CEPA,令CEPA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CEPA实施至今,香港企业在内地得到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仍会不时听到业界对有关他们在内地拓展业务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特区政府会继续与内地各部门紧密合作,务求更有效切实执行有关的协议。

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

  香港人民币业务自去年推出以来,反应相当良好,对香港经济复苏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并且推动了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直至05年9月底,已有38间香港银行提供人民币存款,兑换及汇款服务。香港人民币的存款额已超过220亿元人民币,而人民币扣帐卡及信用卡在香港之签帐及提款总额,亦已达71亿人民币之多,更有稳定上升的趋势。

  香港市场对於人民币业务需求迅速增长,我很高兴得悉中央人民政府已原则上同意特区政府的建议,继续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包括提高每人每次可兑换现金人民币的限额;取消香港银行发行人民币卡的授信限额;放宽香港居民人民币汇款限额;扩大香港可接受人民币支付指定商户的行业范围;允许香港指定商户开设人民币现钞存款帐户,并可将该帐户的人民币存款单向兑换成港币等。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已积极就有关安排的技术细节进行商讨,我相信不久便会有详细的公布。

  这一连串深化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措施将进一步便利内地和香港居民的往来和促进两地的经济融合;更将有助完善内地与香港之间人民币资金流通的渠道,为有效达致香港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多元化作好准备。允许指定商户开立人民币存款户口是迈向去年财政预算案所提出三个策略性方向的一步。下一步特区政府将与内地有关部门继续积极研究以人民币支付两地贸易和发行人民币债券等项目,并力求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可与内地资本账目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改革进程互相配合。

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占我们整个经济接近13%。我们的股票蒥场以蒥值计算,是全亚洲第二。随未来续有大型内地企业在港上市集资,加上香港经济逐步转型,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业将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要有效运用香港金融服务业「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优势,我们会继续与证监会、港交所等有关方面保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本港金融市场以及企业管理的水平,为香港的财资市场创造优质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借道香港「走出去」,扩大香港金融服务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现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超过三百家,合共集资已达一万亿港元。我们并会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经济改革的合作步伐,让他们以香港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内地金融服务持续改革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平台。这样不但可确保本地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能对内地金融改革作出有效的贡献,更会为本地金融服务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公平竞争政策

  特区政府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并致力提高规管制度的透明度,确保不同规模的企业可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营商。已沿用多时的按个别行业而制订措施的竞争政策,在某些行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开放电讯市场,成绩有目共睹。然而,有见於香港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先进和成熟的经济体系,为使我们的竞争政策能够与时并进,符合香港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利益和发展,我们已於月前成立了一个独立及由非官方人士领导的竞争政策检讨委员会,检讨现行政策及其成效。

  对於检讨的结果,我们持开放的态度,并会在检讨委员会於明年中提交工作报告以后,会进一步考虑。在此方面,我们要重申,我们并非要干预市场,而是要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确保不论是跨国企业、中小企,甚至乎是个人创业者可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充分发挥他们的企业家精神。

  香港经济去年强劲反弹之后,今年来保持相当理想的增长步伐,对外贸易和内部需求都有所上升,可见香港经济已回复良好增长状况。加上CEPA的进一步深化,人民币业务的扩大等,将有助中港经济融合。我们自由灵活的市场体制,将会引导香港经济发展,把握国家飞跃进步带来的历史良机。虽然经济环境有显的改善,但是我们绝不能轻视面对的困难,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候,我们必须更好地装备自己,更积极地为香港更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我谨此陈辞,多谢主席女士。



2005年10月2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0时12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