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寄给朋友政府主网页

财政司司长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只有中文稿)

***************************

  以下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今日(一月十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只有中文稿):

主席女士:

  上星期三行政长官发表了他连任后第一份的施政报告,详细描述了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定位及方向。同日发表的施政纲领,以及其后各司局长向各位议员和传媒的汇报,亦为各位议员和市民大众提供了很多政府未来施政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在过去一星期,很多社会人士就如何落实各项具体措施,提出了不同意见。而大部分的评论,都对行政长官所指出香港经济的定位及方向,表示认同。香港市民都支持我们必须携手推动经济转型,在改善营商环境、改善人才质素、提升香港现时有优势的行业,包括金融、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服务支柱产业之余,亦要作出多元化发展,推动创意产业和本土经济等。

  市民亦普遍同意,香港必须加强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善用这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市民也认识到与珠三角融合,会为两地带来经济效益。昨天有议员提出,他们担心香港和珠三角经济进一步融合,可能会导致香港经济被空洞化,影响本地经济。我觉得这想法有一些「因噎废食」的意味。

  首先,香港和珠三角经济融合是已经及继续会发生的事情。过去二十多年,香港的制造业一直大量北移,但是凭着香港人的努力,香港已成功地转型为服务型经济。随着内地进一步开放,和服务业的发展,香港一些比较低增值的服务业和消费亦正出现北移的情况。香港对资金和居民的出入境自由并无限制,加上内地成本极为吸引,这水向低流的现象是无可避免的。这亦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现象。要避免与其他地区单纯以成本来竞争,唯一的方法是以非成本的因素,包括创意、质素、速度去切合顾客需要来竞争。这也说明了政府大力推动高增值行业的原因。

  我们加速香港和珠三角的经济融合,目的正正是希望将这些比较单向性的经济活动,转变为更为有利两地共同发展的相互交流。这个转变对香港有两大好处。

  首先,香港人可以加快进入内地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我们希望香港的商人和专业人士可以在珠三角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商机。他们的生意成功,会令在香港的支援服务,如营运总部、金融、会计等高增值行业得益。高增值行业的增长,亦会为较低技术的行业带来就业机会,包括个人服务和社区服务。此外,吸引和方便更多内地旅客到港消费,亦是探手内地市场的另一途径。这方面,我们过去一年都做得比较成功。香港和珠三角经济进一步融合,将令香港更有效地如伦敦和纽约一样,吸引周边地区的人流来港消费。

  第二方面的好处,就是香港和珠三角更有效地结合两地的优势,便会创造一个更为有实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更能一起吸引外来资金。故此,当我们的跨境交通更完善、过关更畅顺、资金更流通、人才和产业更能互补不足,整个大珠三角地区对全世界商人和旅客都会更吸引,而这些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消费,对香港和内地经济都会有很大的裨益。

  所以,我们毋须害怕和珠三角进一步融合,我们反而要拥抱这个转变,加快融合的步伐,把握个中的机遇。特区政府会全力与中央及广东省政府合作,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粤港经济融合,推动大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内亦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在今年六月份就「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主要部分达成协议。有关安排将会有利于香港的服务业向内地延伸,拓展业务;也将有利于促进香港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和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亦有助进一步扩大两地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促进人才、资金和技术的交流,对两地经济的互惠互补和持续发展有莫大裨益。「安排」的磋商涵盖三个范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贸易投资便利化。就货物贸易方面,双方集中研究制定一套合适的产地来源规则。就服务贸易方面,现已就各服务行业逐步展开对口单位专家直接交流。至于贸易投资便利化,双方现正磋商合作的框架及具体范围。

  在中央政府同意加快磋商步伐后,我和工商科技局局长及其他同事已在过去数星期,加强了和内地有关部委的联系。我相信随着「安排」的落实,将会为香港商界和专业人士带来新的商机,亦会为香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香港一直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行政长官亦清楚说明我们必须以「大市场、小政府」为管治原则,故此政府其中一个首要任务便是改善营商环境。政府现正筹组一个高层次的专责小组进一步改善香港的营商环境。详情会在数星期内公布。

  昨日很多议员亦就其他一些有关推动经济发展的题目,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稍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工商科技局局长和经济发展及劳工局局长会分别作出回应。我在余下的时间会集中讲财政赤字的问题。

  正如行政长官所讲,财政赤字的问题是严峻的,必须彻底解决,以免影响香港整体经济。我非常高兴很多市民和议员都对此表示认同,他们亦赞成政府的三方策略,即刺激经济,大力节流及适当开源。

  但我亦清楚留意到,社会上有些意见认为我们不应采取任何开源或节流措施,又或者他们可能会认同财赤问题需要解决,但请政府不要拿他们来「开刀」。更有人认为财赤问题只是「政府的问题」,而不是大家的问题。

  虽然我非常明白这些反应背后的忧虑,但如果每个人都抱着同样的心态,财赤问题便永远没法解决。而我作为财政司司长,如果不设法解决财赤,反而将问题留给下一任政府的话,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政府经营帐目,自一九九八至九九年度起,经营开支大幅超过经营收入达三百二十亿元,其后每年赤字有增无减。但是由于仍有相当可观的财政储备,政府在过去几年并没有即时削减开支,反而采取了一些反周期措施,期望刺激经济早日复苏。

  但事实上,由于香港经济为外向型,政府的财政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在去年二月发表有关结构性赤字的研究报告,亦指出我们的财赤问题属结构性,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解决。

  我们已讲过解决财赤的主要手段是振兴经济。我们深信在行政长官提出的经济蓝图下,加上香港人的共同努力,香港的经济在中长期的表现是乐观的。随着经济增长,库房收入亦会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赤字数目实在太过庞大,单是经营赤字于去年已达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点七,今年预计会更大,我们必须同时采取有效的开源及节流措施。政府定下了在二零零六至零七年回复收支平衡的目标,并非操之过急,因为届时我们的综合帐目已连续六年出现赤字,而经营帐目则已连续八年出现赤字。

  我完全明白无论开源或节流,都不是无痛的,都会对社会上某些阶层造成冲击。故此,要解决财赤问题,必须整个社会共同承担,各人在各自处境中出一分力,为着同一目标前进。

  政府已清楚承诺,我们会大力节流。我们已定下中期目标,在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把经营开支上限调低200亿元。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会在下一财政年度,即三个月后便立即采取实质行动、暂停招聘公务员、推行第二轮自愿退休计划等,以进一步缩减人手编制。我们希望在节流同时,透过检讨服务的优次,精简架构和工序,确保必要的服务不受影响,和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为市民服务。事实上,公务员同事在过去几年全面支持资源增值计划,努力加倍工作,以维持服务质素。我很高兴看到,同事们正在积极回应进一步节流目标,他们不会辜负市民的期望。

  我注意到不少商界人士已表明愿意多付一点利得税,共同面对和解决财赤问题。至于市民大众,我亦希望他们理解到政府可能要增加个别服务的收费,或削减一些非主要的服务,以腾出资源拨作其他优先用途。正如我刚才所说,政府在落实一篮子开源节流方案时,将贯彻「共同承担」的精神。

  我想重申,政府会致力保持香港简单税制和低税率的优势。事实上,在本港六百七十多万人中,只有一百二十万的纳税人,当中只有一万三千人左右需要缴交标准税率,即百分之十五的薪俸税。即使将现行税率稍为提高,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低税率的地方之一。

  在这低税的环境中,香港市民仍然可以享受优良的政府服务,包括大部分由政府资助的教育、优质的公共医疗、大量的公营房屋,以及各种的社会福利。即使一些纳税人并未有使用这些直接服务,他们仍然受惠于我们致力保持的生活和营商环境,例如良好的治安、法治环境、完善的基建和交通网络、先进的食水和排污设施等。香港人习以为常的自由和权利,包括对人身安全和对财产的保护,以及高度的社会流动性,让市民靠个人努力和智慧,便可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有赖政府积极的维持。而政府这些开支,自然是要靠税款支付。当然,对纳税比较多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感到心有不甘。我知道他们的愤慨,某程度是因为政府没有做好节流本份,在这方面我们会加倍努力。但我亦希望他们明白,「能者多付」差不多是全世界政府征税的一个基本原则,亦唯有如此,政府才可以有资源帮助一些比较困乏的市民。

  政府现时并未就来年的开源措施作决定。我们会在未来几个星期继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务求在三月五日提出一份可以平衡各方面利益、而又切实可行地将政府财政恢复平衡的预算案。

  主席女士,在经济不景及财赤严峻的时候,正是考验所有香港人,包括公职人员的勇气及承担的关键时刻。行政长官已清楚指出应走的路向,而我在三月五日将会提出具体的财政措施。财政预算案最终是交由立法会通过。我期望与大家努力,振兴经济,解决财赤。

  多谢各位。

二○○三年一月十六日(星期四)


寄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