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寄给朋友政府主网页

施政报告全文

*********

  行政长官董建华今日(一月八日)在立法会席上发表施政报告──《善用香港优势 共同振兴经济》,他的演辞全文如下:

主席女士∶

甲、引言

1. 现在,我宣读第二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过去五年,我们成功落实了「一国两制」,经受了亚洲金融风暴的严峻考验,同时我们也为香港的发展和走出经济困境确立了方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清楚知道,「一国两制」的成功,不仅要维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还需要确保香港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实现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带领香港经济走出困境,恢复市民对前景的信心,是本届政府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

2. 特区政府新领导班子在过去几个月,经过广泛、反覆的谘询和集思广益,制定了未来各个领域的施政纲领,今日与《施政报告》一并发表。这套纲领从实际出发,吸收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了市民的期望和诉求,反映香港社会逐步形成对於未来发展路向的主流意见,体现了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它是特区政府今后统筹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我们与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方向。

3. 施政纲领的详细内容将会由各决策局局长向大家解释。我今日宣读的《施政报告》,主要讲述香港经济困难的成因,以及加快经济复苏,果断解决财赤,以及根据《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立法工作等市民关心的问题。我的主题是振兴经济,因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是改善香港民生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乙、同舟共济  迎接挑战

正视困难

4. 香港当前的经济形势相当严峻,其严重程度为过去几十年所未见。首先,香港经济虽然近期出现了复苏,但是已持续五十个月,累积达百分之十三的通缩,短期内仍无消除迹象,本地投资和消费信心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市民收入水平继续下降。其次,资产价格下跌,市民财富萎缩,部分市民陷入负资产的困境,各种后遗症在这几年陆续显现。第三,经济收缩、经济转型导致就业结构变化,使到失业率不断攀升,成为社会关注的头号问题。近几个月失业率虽然稍见回落,但仍处於高位。最后,政府收入大幅度减少,公共开支继续增加,财政连续数年出现赤字,数字不断扩大,财政储备急降,而且,财赤开始影响香港的信贷评级,若不妥善处理更会影响香港金融体制的稳定。

剖析原因

5. 香港多年来为人羡慕的高增长、高收入、高就业、市场稳定、举目四处繁华、到处都是机会的优越性,为什么似乎日渐一日地消失?究竟出现了什么力量,使到香港经济产生这样深刻的变化,香港内部和外部有什么因素在彼此互动,才会导致这些后果?如果我们希望情况有所好转,又需要采取什么策略、哪些措施,才能在新的经济竞赛中获胜?

6. 香港经济在过去二十几年迅速发展,主要是由於充份抓住了内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机会,制造业北移,成功使香港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在这期间,出现了以房地产价格急升为标志的泡沫经济。恰恰在这时候,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标志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它改写了生产力的传统定义,改变了经济竞争的游戏规则。它突出了谁拥有优化的经济结构和具有优秀的技术、知识、人才,谁就更能够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7. 在这段期间,由於种种原因,形成了香港的泡沫经济,支撑表面的繁荣。这种繁荣并非完全建基於生产力的提升,而是主要依靠资产、工资和物价的轮番上涨,形成过高的成本结构,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民生和对外竞争力,并且助长了一部分市民炒股炒楼「莜快钱」的心态,削弱了他们的拼搏精神。世界上任何一个条件再优越的地方,都不可能长时间支持如此的泡沫经济的膨胀。问题已经不是危机会否发生,因为它必然要发生,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发生、影响有多大、时间有多长而已。九七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吹破了香港的泡沫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8. 香港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在过去能够创造奇迹,有内在的制度因素,以及市民刻苦顽强、拚搏向上的创业精神。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周边环境的特殊因素。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香港能够率先实现工业化,并以其超然的地位充当了区域经贸合作的桥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祖国内地没有开放,而除日本外,亚太地区普遍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到了八十年代,香港也还是借助内地的改革开放尚处最初阶段,发挥我们已具有的优势。因此,可以看到我们过去的成功,更多的是在周边地区,尤其是祖国内地的竞争力没有发挥、或者没有充分发挥的情况下获得的。今日香港进入经济转型的困难时刻,更要面对群雄四起的新形势,极大地加剧了我们走出困境的难度。

9. 综合而言,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新形势下,在周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和竞争力不断提升面前,香港原有的优势和地位明显受到挑战;科技基础薄弱和人力资源错配等问题日益显现,再加上由於泡沫经济爆破、世界经济陷入周期性低潮、香港与周边地区的物价差距、以及持续通缩的夹击,使到香港经济长时间陷入低谷,失业率不断上升,不少人的工资持续下跌,市民经受经济调整带来的痛苦。

丙、开拓创新  振兴经济

一、振兴经济的条件

10. 香港经济正处於战后罕有的困难时期,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转型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感到悲观。克服香港经济困难,振兴香港经济的基本条件,仍然存在於香港固有的优势和面对的新机遇之中。

固有优势

11. 尽管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香港的优势依然存在。中央领导人认为,香港在国家未来的发展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来访的外国政要和外来的投资者,也纷纷看好香港未来的发展前景。香港是亚太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贸易、航运、资讯和服务的枢纽。我们仍然拥有作为国际都会的软硬件,包括敏锐的商业触觉、先进的基础设施、灵活的金融系统、严谨的法律制度、自由开放的政策、廉洁有效的公务员队伍、简单的低税制、人才荟萃以及高度国际化等有利条件。我深信,只要我们与时并进,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开拓创新,香港的优势和角色决不会被亚太区内任何城市所取代。

面对新机遇

12. 香港毗连的祖国内地,是举世公认目前经济发展最蓬勃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国家已确定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战略,力争到二零二零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二零零零年再翻两番。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大势看,这个目标可以实现。我国经济总量目前居世界第六位。据世界银行预测,到二零二零年,中国将位居世界前列。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为香港摆脱困境和振兴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十分珍惜,并加以充分利用。此外,亚太地区的经济复苏,也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方向明确

13. 我们的方向和定位十分明确,就是要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建立香港为亚洲的国际都会,巩固和发展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工商业支援服务、信息、物流和旅游中心的地位,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提供高增值服务,推动新的增长。更明确地讲,强化与内地的经济关系,注重人才投资,加快服务业的提升,是振兴香港经济的主要内容。

二、推动经济转型

市场主导

14. 香港是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地方,推动经济转型主要依靠私人企业和个人的努力。虽然在经济转型中政府对推动硬件和软件的配套方向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仍需与时俱进,全面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改进服务和管理,不断增强竞争力。

政府角色

15. 今次席卷全球的经济转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政府所起的独特作用。不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促使贸易伙伴进一步开放市场,还是带动知识经济崛起的科技教育发展,各地政府都充当了推动角色。在香港这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里,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应该集中加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我在过去五年一直强调政府在宏观层面要做的一些重要工作,包括大力投资於教育、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创新科技、改善营商条件、协助商界开拓市场、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优质生活条件等。与此同时,我们努力在现有基础上强化我们在金融、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服务四个经济主要支柱的优势。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国家发展的势头来加快我们的经济转型。这些重要工作,既是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对市民的承诺。我们需要开展或加强的工作,主要有下列各项:

改善营商环境

16. 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是当前急须做好的一项工作。香港要走出经济困境,就要想方设法吸引外资,留住港资,增加在香港本土进行的经济活动,以扩阔产业、就业和财税的基础。在「大市场、小政府」的管治原则下,政府近年来已努力削减各种与营商有关的繁琐规则,取消过分的规管,精简程序,并提高行政效率,务求减低营商成本。但是我们的确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会成立一个高层次的专责小组去研究这个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提升支柱产业

17. 金融、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服务,既是当前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也是最需要提升的重点行业:

* 提高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家首选的集资中心的地位。香港具备的金融专业生产要素的优势,地位不会轻易被区内任何城市所取代。不过,周边地区的发展一日千里。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将利用香港的法治基础,促使市场结构和公司管治与国际标准看齐;推动债券市场发展;促进基金管理业务;让金融新产品特别是衍生产品可以较方便开发。长远来说,我们不仅要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要致力争取成为祖国的一个主要金融中心。

* 努力维持香港作为贸易中心的地位。目前,对外贸易及相关产业约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是最大的支柱产业,而且这一比重仍在不断增加。过去二十年,香港的贸易形态已由过去的本地产品主导迅速转向转口主导;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离岸贸易进一步崛起并成为主要贸易形式之一。香港除了继续强化转口贸易外,也会向集多种贸易形式於一体的贸易管理和营运中心发展。

* 伴随贸易增长,发展现代物流业对香港至关重要。物流业可充分发挥香港的既有优势,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政府会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物流业,促进香港国际机场的物流中心、速递航空货运站的发展,并且在北大屿山选址发展现代化物流园,以提高香港作为亚洲首选运输及物流枢纽的地位。同时,我们会加强香港的资讯联系和基建设施,以及确保粤港之间货流畅通,努力降低物流业的营运成本。我们会强化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合作,建立合理的规范和分工,共同拓展业务。九号码头在二零零三年开始运作,有利於保持香港货柜运输业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十号码头的可行性研究也会尽快开始。

* 因应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融合的趋势,强化香港作为区域商业营运中心的角色。我们亦将继续采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鼓励内地企业来香港设立分公司开拓业务。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和提升会议展览设施,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区域商业营运中心的功能。

* 在当前的经济不景气中,香港旅游业是少数经济增长点之一;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二零二零年,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旅游中心,香港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五大旅游中心。推动旅游业是政府既定的政策。目前包括迪士尼乐园在内的一系列新景点项目落成后,将增加香港对游客的吸引力。此外,我们还将加强香港的文化、娱乐、体育和艺术活动,保存香港的历史文物,强化香港旅游中心地位。有鉴於未来旅游业的增长趋势,酒店业亦正积极配合,我们知道在未来三年内会有超过二十间新酒店陆续落成启用,将可以增加接近一万个就业机会。

鼓励多元发展

18.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是香港经济的活力所在,聘用了大量的劳动力,特区政府会大力协助。传统产业与本土经济在香港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有其独特角色,因为它们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种类型的就业机会,我们会积极配合它们的发展。

拓宽经济领域

19.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香港市民的知识智慧、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灵活求变的能力,是发展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除了加强支柱产业外,我们还将积极推动创意产业,为香港经济注入新的元素。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香港的创意产业已有的一定基础,存在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民政事务局局长、工商及科技局局长与其他相关的决策局及部门,将会共同研究具体方案,营造有利环境,推动及协助创意行业的发展。

提升人才质素

20. 建立知识经济体系,人才是关键因素,而人才又是香港最宝贵的资源。推动经济转型中的最主要手段,是坚定不移地投资於教育,开发本地人才资源,并让各阶层人士有机会通过持续进修,充实自己,以应付市场转变。这是关乎香港市民福祉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情。我们将完善已经初见成效的各项教育改革,善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素质,鼓励终身学习和加强人才培训。我在这里重申,尽管我们面对必须解决的财赤问题,但我们仍将坚持对教育的投资。

21. 在培养香港人才的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吸纳各方面的外来人才。当今世界各地人才争夺十分激烈,香港不能落后於人。我们应该有一套积极吸引各地人才来港发展的策略。因此,除了继续我们一直以来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外,我们还会参照海外人才来港的处理,让内地的人才、专家更方便来港工作和居住;而且,要放宽和吸引内地企业家来港发展事业;希望透过大力吸收内地人才和资源来港,带动香港与内地合作发展高增值、高科技的活动,积极推动跨境专业服务,加快香港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2. 我们决定鼓励更多拥有资金的海外人士以投资移民身分来港,并会尽快制订有关的入境政策。这些政策相信会对香港的经济,特别是金融、房地产以至本土消费大有裨益。

23. 长远来说,提升香港的人口质素,以应付知识经济的要求,需要多方面的政策配合。政务司司长已向我提交了人口政策研究报告,内容涵盖多个政策范畴。报告会在行政会议审议后发表。

24. 青少年是我们未来希望所在,特区政府一贯重视青少年教育和全面发展。「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已提交草拟报告,就现时社会上一群待业青年接受多元化培育和增强就业能力的办法,作出建议。正式报告将会尽早发表。

稳定物业市场

25. 我们注意到,房地产业在各地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业之一,在香港经济中的角色更为吃重。香港每年增加四万个家庭住户,市民的居住环境及人均居住面积都有很大改善空间,置业和换楼的潜在需求甚大,因而房地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6. 稳定物业市场,是香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之一。现阶段要恢复市民对投资和消费的信心,首先需要恢复市民的置业信心。近几年房地产价格的急跌和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持续通缩,使不少市民陷入经济困境,压抑了本地投资和消费,造成恶性循环。不久之前政府重新界定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角色,同时推出多项稳定楼市措施。长远来说,这些措施会为稳定楼市发挥作用。

亚洲国际都会

27. 香港是亚洲的国际都会。这一个定位是香港的精神和特质的概括,也是香港的重要竞争优势。我们会继续采取适当措施,巩固和强化此一优越地位。香港拥有公平和独立的司法制度,政府和市民奉行法治。我们决心确保公平的竞争环境、坚持「大市场、小政府」方针、保持简单的低税制。我们决心维持香港一直引以为荣的高效率政府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资金自由流通。我们也会坚决维护香港市民的自由和权利。

28. 香港是世界上较安全的城市,政府会努力不懈确保香港治安良好。清洁和优美的环境是世界级城市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们会继续努力。作为一个国际都会的政府,我们会采取措施,使到更多市民通晓两文三语。政府会积极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香港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我们相信多元文化会创造缤纷精采,并启发无限创意,政府在文化发展方面会不断努力。

29. 总而言之,我们会创造一个美好和优良的环境,让香港市民和外地人士,不分国籍、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都喜欢在香港生活、经商、工作、或到香港旅游。我希望在香港居住和停留的外国朋友,都会视香港为自己的家。

丁、加强与内地经济合作

一、把握新机遇

30. 香港经济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於背靠祖国和面向国际;香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一直以来发挥独特的作用。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虽然香港经济发展存在不少困难,但香港对内地的投资并没有减少,香港仍是内地各省市最大的外来投资者。香港过去二十年在内地大量投资,建立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在国家「入世」后,可以发挥更强大的经济作用。内地城市固然发展迅速,但是,香港作为一个较发达的经济体及最大的外来投资者,拥有高质素生产要素的优势,并没有因为内地经济的崛起而丧失;这些优势使香港仍然能够为国家的全面开放和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二、全面推动合作

31. 过去一年,国家加入「世贸」的积极效应初步呈现:进出口贸易强劲增长,总贸易额已经达到六千二百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五位;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五百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再过四年,内地经贸将与世界全面接轨,对香港来说,必须把握这段时间,把传统的中介角色,尽快提升为连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主要枢纽,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同时强化香港作为中国金融和商贸中心的地位。为推动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合作,特区政府会采取以下措施:

更紧密经贸安排

32. 中央政府同意加快香港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磋商,并将在今年六月份就主要部分达成安排。我相信这一安排将会有利於香港的服务业向内地市场延伸,拓展业务;也将有利於促进香港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和创造就业机会。

加快通关和改善口岸衔接

33. 不断完善香港与内地口岸的通关条件,方便香港与内地人、车、货的流通交往,是我们一项首要的工作。我们在中央政府和内地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将於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在落马洲/皇岗口岸实行二十四小时人流通关;并将同时采取措施,改善罗湖、沙头角口岸的通关条件。我们会继续改进工作,致力让过境人士在半小时内、货车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办理两地的过关手续。为了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两地的人、货、车畅顺流通,我们将会加快香港与深圳西部通道的工程,争取在二零零五年下半年开通;亦会争取落马洲上水支线尽快完成,以衔接皇岗地铁。

广东省居民个人来港旅游

34. 中央政府同意特区政府提出的建议,正在研究进一步放宽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便利的措施,包括允许广东省境内居民以个人身分来香港旅游。这些措施不仅会刺激香港的旅游业,巩固香港的旅游中心地位,而且有利於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广东省的联系,扩大两地合作的空间。

三、加快珠三角经济融合

方向和目标

35. 香港和广东省,特别是和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关系,经过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功能齐全的大型经济区。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各经济区域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单个城市往往因势单力薄而难以取胜。香港只有与区内其他城市加强优势互补,才能带出最大的优势。香港的优势在於它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金融、物流和商业营运中心。珠三角的优势在於它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有效率、最成功和最富庶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是其未来的必然趋向。香港希望整个珠江三角洲成为自己经济发展的腹地,进而向全国辐射。珠江三角洲则可利用香港迅速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而向世界迈进。

拓展新领域

36. 中央领导人、广东省领导人和澳门特首十分支持通过加强香港、澳门与内地合作,将包括澳门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生产制造、现代物流、专业服务、金融服务、旅游娱乐、消费和个人服务以及信息中心等优势和功能的现代化大型经济区域。因此,我和广东省的领导人都同意,港粤两地的合作要百尺竿头,有新发展和新突破。两地除了在基建、产业和环保等传统合作领域外,应该加快从更高的起点,在共建现代化大型经济区域的总体目标下,研究和开拓新的及有待加强的合作领域,包括区域基建的进一步协调、强化国际级物流功能、开发珠三角西部、全面拓展服务业和金融合作的新领域、完善市场机制和教育方面等的合作。粤港两地经济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

西部大桥

37. 珠江口以西地区,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兴建连接香港与澳门和珠三角西部的大桥,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香港社会各界对兴建大桥,大致已达共识。但是,兴建这条大桥还必须得到广东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共识。修建大桥对生态、环保的影响,以及其本身的经济效益,也还需要作严格、科学的论证。中央政府已指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进行可行性研究,特区政府将全力作出配合。经研究后,如在环境、通航、经济等方面均可行,我相信大桥一定能够在粤港澳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建成。

新商业模式

38. 粤港合作的共同目标,是要走向世界。我们会继续努力向海外推介香港连同整个珠三角的潜力,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引进外来资金,吸引国际人才,争取更多跨国公司来港设立地区总部。我们尤其要把握深化粤港经济融合的时机,采取措施,协助数以万计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中小型公司,利用香港为基地以提高它们的经营效益及加强它们在本国的竞争力:在香港设立地区办事处,向珠三角地区开展投资、采购、组织生产等各个环节;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协助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在香港设立销售办事处,向外国公司直接推销他们的产品和开展对外经贸合作。这种商业运作新模式,不但可以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生产发展,而且有助於加强香港作为珠三角国际商贸中心的角色。

小结

39. 我们的经济发展路向,是善用既有优势,强化四大支柱产业,配合推动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多元发展,加快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融合,促进香港经济转型,增加香港市民的就业机会。我相信,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们已经前进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而这条发展道路是切实可行的。我和所有问责官员,以及全体公务员都会全心全意、努力不懈、满怀信心地去进行这项历史性的任务。

戊、共同承担  解决财赤

40. 财赤恶化是香港各种经济问题的综合反映,现时已恶化至严峻程度,如果不及时解决,会成为香港走出经济困境的重要障碍。政府施政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财赤问题。

一、财赤严重恶化

41. 近年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急剧恶化。二零零一至零二年度特区政府的综合赤字,对比前一年升幅以倍计,达六百余亿港元。二零零二年虽然整体实质经济略有好转,但在通缩持续情况下,以现金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总量不增反减,加上几项导致政府收支严重失衡的因素并未减少,包括经济不景下各种福利开支继续增加、卖地和有关收入连续数年递减、各类税收下降、以及暂缓出售地铁股份等,使二零零二至零三年度头八个月,政府收支赤字高达七百零八亿港元。预计今年三月底本财政年度结束时,政府财政赤字将再创新高,超过七百亿港元,相当於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以上。

二、各种可能后果

投资环境恶化

42. 我刚才说过,为了使经济回复增长,我们要努力吸引外来投资及留住港资,而投资者关注香港的信贷评级。政府财政状况是信贷评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国际评级机构在评估此因素时,主要眼於财政收支,特别是经常帐目的收支前景。不久前「标普」宣布把港元长期债务评级前景展望由稳定降至负面,实际上是一种警告,意味今后如果政府财赤没有改善,它的评级将会被调低。如果政府债务评级下调,将会累及本港公营机构和私人企业,推高融资成本,恶化投资环境,削弱香港对外资的吸引力。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当前香港经济复苏和转型的关键条件,政府不能等闲视之。

冲击金融市场

43. 财政赤字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市场的关注,金融市场的忧虑正在加深。维持金融稳定,不仅需要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稳健的宏观金融政策,还需要有雄厚的财政储备。这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已得到证明。目前严重的财赤,正在逐渐削弱香港的金融实力和市场信心,若不尽早解决,将会招惹更多的投机冲击,触发资金大量外流,利息上升,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最终可能导致港元联系汇率受到冲击。

44. 投资环境和金融市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香港经济转型的基础。任由财赤恶化,必然会影响香港的经济复苏。因此,解决香港经济问题,首先需要解决财赤问题。香港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财赤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意见。主张政府和市民共同合作、尽快彻底消灭财赤的呼声日高。我有责任、信心和决心,在五年之内,在共同承担、公平合理的共识原则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逐步恢复财政收支平衡。

三、果断解决财赤

45. 解决财赤的具体方案,将由财政司司长在三月份宣读二零零三至零四年度财政预算案时向立法会提出。我现在只扼要介绍政府解决财赤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原因和解决办法

46. 特区政府的财政出现赤字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去泡沫经济期间,公共开支急升。从九一/九二年度至九六/九七年度的六年间,公共开支平均每年增加百分之十四。特区政府从九七/九八年度至零一/零二年度尽量减少开支,但是顾及到在经济转型的困难时期中社会的承受能力,未能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公共开支仍然以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长。公共开支过份膨胀并长期高於经济增长率,已背离香港一向倡导的小政府原则。小政府是过去香港成功的要素之一,如果任由公共开支膨胀下去,只能不断地加税加费,把更多的资源收归政府使用,这不仅会降低资源运用的效率,也将恶化香港的营商环境。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47. 消灭财赤必须从积极促进经济增长、大力节省公共开支和适当增加收入三方面入手。经济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消除财政赤字,归根结底要靠经济增长。我在前面提出推动经济转型、恢复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长远而言是治本之道。但是,推动经济转型需要时间,而解决财赤却是当务之急。因此,就当前来说,政府首先考虑的是以节流和开源作为主要手段,然后配合经济增长,在未来几年基本解决财赤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措施,到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把预计的二千二百亿元政府经营开支,削减两百亿元;另外,我们也会适当增加税收和一些政府服务的收费,以达到有效解决赤字的目的。有关的详细安排,财政司司长会在三月份的预算案中公布。

善用公共资源

48. 我们注意到,不少市民明确表示愿意接受政府采取开源措施,包括适当增加一些税收和费用,但也要求政府大幅度削减开支。在削减开支的过程中,政府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缩小政府规模,重订政府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干预,精简和重整架构和工序,小心检视社会福利,以及重订公共服务的优先次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换句话说,解决财赤问题,有助於我们加快建立一个规模较小,但活力更充沛、目标更明确、运作更有效、以及资源更能用得其所的政府。

发挥同舟共济的精神

49. 我要特别强调,公务员不是导致今日财政出现赤字的原因,而在过去几年,他们为节省政府开支已经作出了很大的承担。他们在资源增值计划下努力加倍工作,维持服务的质量。对於目前面对的庞大财赤问题,公务员同事们已经作出了积极回应,表示愿意为节省二百亿元开支努力;若有必要时,他们同意减薪,与市民共渡时艰。

50. 为了达到节流目标,我们打算订定总体指标,通过自然流失和自动退休,务求在二零零六至零七年度把公务员编制数目减少一成,即减至十六万人左右。我们由今年四月一日起全面暂停招聘公务员;除非情况非常特殊,并经过审批机制批准,否则不能向外招聘公务员。此外,我们将推行第二轮自愿退休计划,现正审议具体建议,详情我们会尽快公布。

51. 我们知道,解决财赤问题有迫切性。因此,政府与公务员同事已经就这件事展开商讨,务求尽早取得结果。

考虑整体影响

52. 我们会认真检视各种解决财赤的手段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在采取各种手段时,要确保不会显著加深通缩,也要考虑到加税和加费不会根本改变香港现有的简单低税制大原则,要小心翼翼地在经济不景气和解决财赤的两难之中权衡取舍,逐步达到解决财赤的目标。我们也会透过减少浪费、提升效率、削减不需要的服务和资源重新调配,切实避免政府服务质素下降及确保有需要的服务得以维持。

政府与市民同心

53. 为了显示与市民共渡时艰的决心,我、十四位问责官员、特首办主任和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决定由今年四月一日开始减薪百分之十。我深信,在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政府的开支一定可以削减,财赤问题一定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己、《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

54. 我多年来一直讲「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香港要发展,就需要本身安定,更需要国家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香港现已回归祖国,保障国家安全,是天经地义的事,每个人都应该履行这一份最基本的公民责任。特区政府也一直强调,有关落实《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立法,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这完全无碍於保持香港开放多元的国际都会的特质,不会影响到市民的基本权利和享有的各种自由,不会影响到香港一贯遵循国际公认的行为准则。这是整个立法的根本原则。

55. 在过去三个月的谘询过程中,社会对立法建议作出了热烈和充分的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特区政府注意到市民广泛认识到需要立法落实《基本法》第二十三条,也有部分市民反映了对某些立法建议内容的疑虑。我们高度重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也会在未来几个星期就这些问题与有关市民作进一步的沟通。我深信,在特区政府提出条例草案时,大家一定可以看到,市民所提出的很多意见将会得到政府的接纳。最后,我重申,特区政府一定会以充分开放、开明的态度,完全公开的立法程序来完成这件工作。

庚、结语

56. 主席女士,过去几年,政府通过各项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香港的经济转型。虽然历尽艰辛,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正在发生作用。我们看到:香港原先过高的营商成本,近来已经显著下降;市场竞争日趋公平;应用科技和创新逐渐普及;公营部门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素有所改善;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不断增加,境外公司来港上市非常活跃;香港的金融业、物流业、旅游业、以及工商支援服务业等取得长足发展,加上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在经济上的进一步融合,源源不绝地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去年十一月,我们的就业人数达到三百二十七万人,创下了历史纪录。这些都足以证明,在新的定位上,香港的经济发展将会得到新的源源不绝的推动力。香港经济转型的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但却持续不断地取得进展。

57. 在朝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将会遇到不少重大的变化,对此相信大家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企业工序北移和企业「瘦身」的缘故,失业率在颇长时间内仍会高企,部分市民的薪金仍会下调,收入差距亦会扩大。这些变化,无可避免使人感到难以适应,使不少人觉得缺乏安全感,亦会造成社会的磨擦。我们十分了解那些在经济转型中受损的市民的处境和感受。不过,我们更知道,社会是不断向前的。我们毋须缅怀过去,更不应希冀走回头路。我们会竭尽所能协助需要照顾的人士。政府通过培训与再培训,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等措施,帮助市民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同时大力促进旅游、物流等各业发展,推动本土经济,坚决打击黑工,以增加本地就业机会。

58.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出现和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那些拥有知识智慧、创新思维和勇於拚搏的香港市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他们可以凭借知识才能创业致富,尽展所长。他们的成功,也会推动香港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59. 因此,经济转型会为工商界营造充裕的商机,为专业人士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为各阶层市民创造大量就业和发展事业的机会,最终令全体市民都可以享受到经济振兴带来的好处。

60. 今天,我们处身於一个关键时刻,必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半个世纪以来,香港屡次面对各种挑战,都能成功应付,化危为机。在每一次经济转型期间,市场中人,不论是企业家、雇员还是各行各业的市民,都能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灵活应变,结果成功地再创业。这是我们深信新一次经济转型必然成功的根本依据。

61. 要走好这条发展路,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下一代,我希望各方面能够把社会的共同利益放在优先的位置,我们同坐一条船,应该相互扶持,彼此关怀;对於弱势社群,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尤其要寄予同情,尽我们所能照顾。

62. 我们不会低估推动经济转型、振兴经济的困难,但我们更要放眼看到成功之后的璀璨景象。我和特区政府有信心、决心和把握,引领香港摆脱困境,努力完成当前经济转折时刻历史交予我们的使命,使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再创新的辉煌。

二○○三年一月八日(星期三)

现场/ 普通话/ 英文


寄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