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副主席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报告》会见传媒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图)
*********************************************
  以下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及副主席黄泽恩博士今日(十二月三十一日)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报告》会见传媒开场发言: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经过16个月的工作,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今日就土地供应策略及土地供应选项,向行政长官提交报告,这份报告已上载到小组的网页,供大家参阅。我和副主席黄泽恩博士希望借此机会向大家简介报告。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土地短缺问题的严重性。正如小组多次强调,香港的土地短缺问题逼在眉睫,短期的情况尤爲严峻。小组认为政府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研究所估算的1 200公顷土地短缺数字过于保守,很多土地的需求及供应的不确定因素未有计算在内,所以单是土地短缺的数字应该已经超过1 200公顷,加上根据小组所进行的随机抽样电话调查,有八成半的市民支持或非常支持建立土地储备,而上述估算未包括建立土地储备的额外土地,所以香港长远所需,扣除已经规划的,实际远远多于1 200公顷的土地。
   
  小组的目标,是向政府建议一套能大幅增加土地供应的方案,不单为满足土地短缺,更应该放眼于觅得更多土地作为储备,从而提供缓冲及弹性。正如小组一直强调,没有单一选项能于规模及时间上完全满足土地短缺的问题,多管齐下推展各个短、中、长期的选项,是必然方向。小组报告的第一章及第二章列出小组的目标、愿景,以及就土地短缺的分析及建立土地储备的论述。
   
  小组于今年四月至九月展开为期五个月以「增辟土地,你我抉择」为题的公众参与活动,提出18个土地供应选项供社会讨论及取舍。公众参与活动以全方位、跨界别及多渠道的方针进行,包括185场与市民及持份者直接交流的活动、网上及实体问卷,以及随机抽样的电话调查等,公众亦可透过邮寄、传真、电邮、电话或亲身提交意见。
   
  在五个月内,小组共收到超过29 000份问卷、透过其他渠道提交的意见有68 300份,当中超过九成来自不同团体的联署运动。另外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透过随机抽样的电话调查成功访问了3 011位市民。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负责整理所有意见及作独立分析。从规模、覆盖面以及社会关注度而言,相信今次公众参与活动是近年最广泛及最具代表性的公众谘询工作之一。公众参与活动的详情,列载于报告第三章。市民亦可登上小组的网页参阅公众参与报告、港大的独立分析、中大的电话调查报告及原始数据,以及超过六万份的公众意见。
   
  过去三个月,小组详细研究了上述近10万份的公众意见。小组了解不同形式的意见收集方法,各自有不同的特性、优点和限制,实际上起一个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不应将量化的数据及质化意见以表面数字作直接比较,或将两组数字随便相加作分析。小组最主要的工作,是从宏观的角度,将各种量化及质化的意见糅合分析,并作整体考量,从而评估社会对土地供应策略及个别选项的取态及意见。
   
  整体而言,小组认为社会普遍认同土地供应短缺问题刻不容缓,亦同意不能单靠个别选项解决问题,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打破土地短缺的困局。此外,大部分市民支持开发更多土地,建立土地储备。详情可参阅报告第四章。
   
  根据上述小组的整体考量及观察,小组于报告第五章就土地供应策略及土地供应选项向政府提出建议。
   
  在土地供应策略方面,小组认为:
   
(一)政府应制订完善及持续的土地供应机制,包括持续造地、较频密更新及检视整体土地供求情况。这项工作应提升至由政府最高层负责跨部门的督导。
   
(二)政府应推行多管齐下的土地供应策略,同时推展各个短、中、长期的选项,确保土地供应持续而稳定,并能满足不同时段出现的不同需求。
   
(三)政府应以长远及宏观的目光与思维,尽早展开规划工作,以便建立土地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及提供规划弹性和空间。
  
(四)在开发及规划土地时,综合、充分考虑各个重要的土地供应原则,包括对环境的影响、透过基建设施创造发展容量、预留足够的土地及规划弹性、加强与持份者的沟通、透过「一地多用」善用土地,以及严格控制造地成本并创造效益。
   
  接下来,我会简介小组建议政府应优先研究及推行的土地供应选项。这些选项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均获得主流民意的支持。
   
  短中期选项方面,小组建议政府应优先研究及推行三个选项。
   
  首先是棕地发展,小组认同发展棕地能带来多方面的效益,除了能释放土地作房屋及其他用途外,亦可理顺土地用途及改善乡郊环境。因此,小组认为棕地发展应作为政府优先及重点推展的选项之一。然而,棕地发展的潜力及速度须视乎基建配套设施是否到位及如何妥善处理受影响的棕地作业等,存在难度及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在全力推动棕地发展的同时,必须继续多管齐下,推展其他土地供应选项。
   
  第二是利用私人的新界农地储备,小组认为公私营合作模式是释放私人农地潜力的一个有效方法,与现行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的做法并无冲突。小组建议政府应尽快就公私营合作制定一套公开、公平及透明的机制。政府亦适宜就公私营合作项目下公营房屋所占的比例订下明确指标,以彰显公私营合作的公众利益。
   
  第三是利用私人游乐场地契约用地作其他用途,大部分意见涉及是否应该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作其他发展。经整体考虑后,小组认为政府值得优先研究及考虑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粉锦公路以东32公顷用地的局部方案。不少意见要求收回球场作房屋发展,亦有意见考虑到当中的古树和生态价值,建议保留球场原貌但开放予公众使用。不过,碍于时间所限,一如其他建议,小组无法为有潜力的用地配对合适的土地用途;小组认为应留待政府进一步研究,视乎环境、与周边土地的兼容性、发展效益、各类土地需求的情况等,决定土地最适合的用途。至于长远而言,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发展余下140公顷的球场用地作其他用途,小组认为有需要考虑重置球场的合适地点、重置所需的时间、对球场的生态及文物保育价值的影响,以至支援其他发展所需的基建配套等。
   
  接下来,我请副主席黄泽恩博士向大家解释小组就中长期选项的建议。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副主席:中长期选项方面,小组建议政府应优先研究及推行五个选项。
   
  首先是维港以外近岸填海,填海所带来的新增土地能提供较大的规划弹性,让政府从宏观的角度作出全面规划,加上填海所得的土地全属政府所拥有,所以政府在土地供应和使用方面有全面主导权,能够持续解决土地供应问题。因此,小组原则上支持五个建议的近岸填海地点。不过,小组认为政府在推展填海前应该作充分前期研究及规划,并按法定程序展开环境影响评估,制定合适措施,缓减填海对海洋生态的环境影响,同时亦需考虑及适切地回应邻近填海的居民及渔民的诉求。
   
  接着是于中部水域建造约1 000公顷的人工岛以发展东大屿都会。小组认为发展人工岛的计划是突破土地长期短缺困局的主要关键。相对近岸填海,兴建人工岛的好处是面对较少邻近设施和土地用途的制约,可以创造更大面积的土地,令规划更富弹性,是少数能于可控制时间内建立「大板块」的措施,在增加土地供应及建立土地储备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建议人工岛的位置具策略性意义,可建立新一代新市镇及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同时亦可提供契机,大幅扩阔连接新界及市区的基建运输版图,纾缓新界对外交通的挤拥情况。小组理解不少人关注人工岛对环境及海洋生态的影响、所需的成本及建造时间,以及能够抵御极端天气等问题。小组同意这些都是政府需要特别注意及解说的范畴。因此,政府应尽快就人工岛展开各项前期研究及规划工作,收集更多资料及数据,决定下一步的工作。
   
  第三是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间。发展岩洞是「一石二鸟」的选项:一方面,岩洞可提供空间容纳一些无须设于地面或不受地区欢迎的设施,例如污水处理厂,解决土地用途不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搬迁这些设施到地下岩洞后,腾出来的珍贵土地可用作房屋或其他发展。至于发展地下空间,则可建立地下连接网络,改善挤迫地区的连贯性及改善地面的行人环境。因此,小组支持政府继续物色及研究具成本效益及合乎社会利益的岩洞及地下空间项目。
   
  第四是于新界发展更多新发展区。透过新发展区推动一个较大地区的发展,优点是能作整全的社区规划,从全港的策略发展、地区的特征及需要角度出发,适当及灵活地分配不同的土地用途。由于新发展区项目是中长期房屋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小组认为政府应尽快推展已规划的古洞北/粉岭北及洪水桥项目,以及尽快开展建议中的新界北的前期研究及规划工作。不过,推展新发展区的过程往往遇上很多挑战,因此政府应探讨如何优化推展新发展区的各项措施,以减少遇到的阻力。
   
  最后是发展屯门西内河码头用地。小组注意到内河码头使用量低,在「地尽其用」的原则下,小组支持重新规划内河码头用地作其他用途。然而,若单独发展码头,土地用途将面对较大的限制,基本上土地只能用作工业用途,但屯门西现时及未来已有不少工业用地供应。因此,小组认为比较可取的做法,是综合规划屯门西沿海地区的土地,包括龙鼓滩填海、内河码头以及邻近的特殊工业设施,研究如何理顺,重新调配不同用地上的作业,增加规划上的灵活性,包括考虑在屯门西发展房屋的可行性。
   
  至于其他选项,小组认为这些选项的优次应较刚才提及的八个选项为低。但长远而言,政府亦可按实际情况及参考小组就个别选项的建议,考虑是否有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选项的可行性及利弊,以提供更多资料供社会再作讨论。除了拓展更多土地供应的来源外,小组亦检视了政府持续进行的增加土地供应措施,小组认为政府应全力持续推展现行的土地供应措施,以期收窄眼前土地供求的差距及避免短缺情况恶化下去。报告第六章就这些措施提出若干建议。至于坊间提出的其他意见,亦已在第六章交代。
   
  现在,我请主席作简单总结。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土地供应短缺问题无疑是长期以来困扰香港的老、大、难问题,如不尽快解决,香港只会不停内耗,社会发展将寸步难行。随着小组的工作即将结束,也是我们放下土地供应问题争议的时候。
   
  小组的报告以「多管齐下,同心协力」为题,带出香港突破土地供应困局的两个关键。小组期望政府能仔细考虑报告的建议,坚定地落实一套能反映社会主流意见的多管齐下土地供应策略及土地供应选项。同时,小组恳请社会各界同心协力,令困扰香港多时的土地问题尽快得以纾缓,继而彻底解决,让我们免除土地匮乏之痛,为下一代带来新的希望。谢谢。
 
2018年12月31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7时20分
即日新闻  

图片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左)和副主席黄泽恩博士今日(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布题为《多管齐下,同心协力》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