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在《财政预算案》有关食物及卫生局相关措施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今日(三月一日)在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财政预算案》有关食物及卫生局相关措施的记者会的开场发言:

  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我今日向大家介绍财政司司长在昨天发表的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财政预算中,有关食物及卫生局在食物科和卫生科的拨款情况和主要的政策措施。拨款能让我们持续地改善现有的服务,亦可发展一些新的服务。这些资源我们一定会善用以服务巿民大众。

  在财政承担方面,食物及卫生局在食物科和卫生科一直都有增长。由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一直到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若看食物科,(经常开支预算)一直有增长,到现在83亿元,较去年增加约8亿元,增幅约10.7%;卫生科方面,由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到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由565亿元,一直增长至712亿元,较去年增幅达13.3%。

  以食物及卫生局的经常性开支和政府的经常性开支比较,在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政府在卫生科方面的经常开支预算占政府经常开支的17.5%。至于食物科方面的经常开支预算占政府经常开支的2.1%。

  在今次《财政预算案》中提及的主要政策措拖,我们将它归纳为三个范畴,一是改善公营医疗服务及设施。公营医疗体系是香港的基石,是一个安全网,所以有大量篇幅放在改善公营医疗服务和设施。公营医疗服务包括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提供的服务,还有卫生署提供的服务。

  发展公私营医疗亦是我们其中一个范畴,因为香港的医疗体系是公私营并行,所以一方面我们强化公营医疗体系和它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因为私营方面都有很多空间,所以我们会发展公私营医疗合作,以购买私营服务。

  投资未来和未雨绸缪是非常重要,因为除了有一些短期措施以纾缓现时的压力和工作,或在社会变化、人口结构带来的压力和服务增长外,我们亦要未雨绸缪,计划中、长期应怎样应对医疗体系和食物及卫生局其他的需要。

  在酝酿、构思和推进这些政策措施时,我们做了很多谘询工作。一方面我们的部门,无论是医管局、卫生署,或食物科的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和渔农自然护理署有他们的构思,我们亦为局内不同科的持份者,做了很多谘询,巿民亦给予我们很多意见,让我们做好政策措施。当然,财政司司长的配合,资源的配合,亦令这些政策措施得以推展。
  
改善公营医疗服务和设施

  首先我从第一个范畴:改善公营医疗服务及设施开始。我们的公营医疗系统为巿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网,亦令有需要巿民在政府的大幅资助下,可以用低廉的收费,使用可靠的公营医疗服务。香港的公营医疗服务被评为全球最具效率的医疗体系,但随着人口老化和慢性病的增加,公营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目前全港大约有九成的住院服务由公营医院提供,在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公营住院和日间住院病人出院人次和死亡人数,差不多有176万,而住院病人的住院日次,有约800万。医管局专科门诊的就诊人次有760万,急症室人次达223万。在流感高峰期时,服务需求是更多,无论是急症室的求诊人次以至病房的入住率都是很高。

  所以我们在今次的《财政预算案》增加了医管局的经常性资助近60亿元,或增加11%。当然大家有兴趣知道这60亿元的新增资源是用来做什么,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医管局都有着墨。新增的床位是硬件设施,当然也包括人手,有500张病床。病床是非常重要,因为若病床不足够,或不够资源,服务会受影响;手术室节数亦会增加,很多时外科病人需要做手术;普通科和专科门诊名额亦会增加;随着科技发展,不同的临床服务的需求很大,故亦会加强专科门诊护士诊所服务,在不同的临床范畴,这方面都会增加。还有一些其他服务都会增加。

  另一项新措施是我们会引进三年为一周期的拨款机制。这是第一次引进这机制,在较早前的《施政报告》都有提及,就是按照人口增长比例和人口结构的变动,逐步递增给医管局的经常性拨款。这拨款让医管局更有效地计划因人口变化带来的服务压力增加。

  较早前我们增拨了五亿元,推行纾缓措施以应对流感高峰期。医管局一向对流感高峰期有安排和预设措施,当然若我们有多些资源,令他们的弹性更大和减轻前线医护压力。
  
  我们亦取消新入职前线医护员工首两年不设增薪点的做法,估计约一万七千名员工受惠。另一项人手方面的措施是重聘合适的退休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职系,按医管局需要、退休医疗人员的意愿和是否适合而进行。同时,亦会强化医管局人手规划,以提升士气和挽留人才。因为人手是我们最着重的一环,一方面我们会开源,稍后会提及增加医护学额问题,但在医管局内怎样挽留人才,和在短、中、长期增加人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医管局昨天已向我们提交报告,谈及护士人手的中、长期规划,在现时人手短缺的情况和服务增长下,希望能有更好的人手应对。医生方面,行政长官无论在她的选举政纲以至《施政报告》,及今次财政司司长亦有提及,预留资源聘请所有新毕业的医科生。医科在很久前曾减收学生,后来已增加,所以未来会有数目上的增长。
  
防治非传染病 推广精神健康

  另外,防治非传染病和推广精神健康在今次的《财政预算案》都有着墨。非传染病防控是卫生署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我们知道非传染病或慢性病带给我们的医护压力是很大,尤其在人口老化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可能不只有一种慢性病,可能有数种,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或慢性呼吸道疾病,这都会带给整个医疗体系很沉重的负担,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这方面的工作。财政司司长亦会拨款5,000万元给卫生署,推行防控非传染病的策略和鼓励市民采取健康生活模式,减少非传染病的风险。很多时这些风险都是一些自身行为,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有这拨款可以帮助这方面的工作。

  精神健康我们亦非常着重。除了现时有一个谘询委员会正在检视我们较早前推出的报告,看怎样推展精神健康这方面的工作外,其中一个范畴是怎样推动全民对精神健康或精神病的认识更深,从而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减少。这方面卫生署正在做大量工作,包括推行「好心情@HK」的全港精神健康推广计划,这为期三年的计划在较早前已开展,在二○一八年亦会继续推展。
  
恒常化大肠癌筛查计划

  至于大肠癌筛查计划,今次亦有资源将这计划恒常化,并逐步扩展至50至75岁人士。我们在二○一六年开始推出时,是61-70岁,现在将逐步扩展至50至75岁人士,即是50岁开始已可受惠。预计额外约157万市民可受惠。未来五年的总开支为九亿四千万元。

  刚才提及我们于二○一六年九月开展为期三年的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当时61至70岁、没有病征的香港居民接受资助和筛查,希望可预防大肠癌,约82万名市民可受惠。
  
提高药物资助

  提高药物资助是另一个大家很关心的课题。近年大家都关心此问题,医管局定期评估不同科目的新药,不断扩充药物名册。日后会继续留意新药物的研发和医学实证,令病人尽早获得适切治疗。

  除了医管局有做这方面工作外,关爱基金亦有一个援助项目,资助合资格病人购买价钱极昂贵的药物,并会扩大资助范围,资助个别有特殊临床需要的病人使用这些药物。

  医管局较早时检讨关爱基金项目的病人药费分担机制,希望可作出改善方案,我们承诺在二○一八年上半年完成检讨,届时会知道改善方案大概是如何。今次财政司司长预留五亿元配合这方面的工作。
  
加强智障人士牙科服务

  牙科服务方面,特别多人关心加强智障人士的牙科服务。较早前已有一个名为「盈爱‧笑容服务」的先导计划,这先导计划已完成,现正评估有效性。因为需求非常殷切,所以我们同步设计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计划,在二○一八年,即今年年中会推行,让更多人士可以参加。因为之前只有一个非政府机构参与,我们看到需求比较大,所以我们今次会让更多非政府机构参与,为成年智障人士提供免费口腔检查、牙科治疗及口腔健康教育服务,预计可提供约5 000名合资格人士的名额。除了这方面的工作外,亦会为参与的牙医和牙科手术助理员提供特别护理培训,因为处理智障人士的牙科服务,需受特别培训。
  
发展公私营医疗

  另一个范畴我们今次在《财政预算案》包括的工作是发展公私营医疗服务。香港的医疗系统在住院服务方面,公营的住院服务大约涵盖九成,九成市民使用政府大幅资助的公营医疗体系提供的服务。门诊服务有少许不同,公营大约占三成,私营则由私家医生或服务提供者提供,如果要切合目前需要,或应付人口老化带来的挑战,也会有一系列措施令公私营服务的平衡做得好些。我们较早前预留100亿元进行公私营协作计划,已经逐步开展,今次也有其他措施去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长者医疗券计划

  第一是优化长者医疗券计划,财政司司长今年额外提供一次性一千元的医疗券金额,今年总额是三千元,亦将长者医疗券的累积上限由目前四千元提高至五千元,作为恒常措施,估计额外开支为七亿九千六百万元,会有120多万名65岁或以人士受惠。
  
自愿医保计划

  另一项措施是自愿医保计划。在自愿医保方面,其实上届和前届政府已开始谘询,上届政府做了大量研究落实自愿医保的工作,我们今年落实自愿医保。我们在较早时多次提及,今次也希望再提醒大家,这是个人住院的索偿计划。政府的工作主要是令市民目前有购买住院医保或将来购买住院医保时,保障更好。我们较早前做了大量工作了解现有住院医保的问题,和哪些地方可以加强,例如我们与保险公司和私家医院的工作,令一些以前的投诉或市民关注的问题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们设定了基准,令市场的保险产品可以变成标准计划。在这个标准计划之上,保险公司可以有灵活的计划,但不包括团体住院计划、危疾一笔过现金计划、住院收入/现金和门诊计划,暂时在现阶段,自愿医保也不涉及这些项目。我们主要是个人住院计划。

  自愿医保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希望让负担得起和希望在医院和医生方面有多些选择的人士,以自愿的方式购买。其中一些认可产品的特点包括保证续保,规定承保机构保证续保至100岁而无须重新核保,避免消费者因为生病而须缴付大幅上升的保费,这也是很多市民很想有的保证。第二是不设「终身可获保障总额上限」,巿场上有部分保单加入终身可获保障总额的上限,即是若保单持有人索偿额达到上限,保障便会终止。在标准计划下,承保机构不可设有终身可获保障总额上限。而21日冷静期现时也不是每间保险公司都提供的做法,消费者如在21日冷静期内取消保单,即是有时间缓冲让消费者想一想,将可全数取回已付的保费。最后是增加保费透明度,我记得很多市民对此有意见,希望将保险条款,例如字体细小或不同保险公司有所不同,难以比较等。现在承保机构须把保费表按年龄分级公开予消费者参考。

  另外,保障范围延伸也是市民很想现有产品做得更好的范畴,因为保障范畴都不太多或清晰。当然,大家都明白如果保费高些时,保障范围可能会多些,但在标准计划下,我们亦与保险公司讨论伸延保障范围,包括未知的已有疾病,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现有的保险产品不保障投保前已有病症,相关索偿一般都会被承保机构拒绝。在自愿医保计划下,承保机构须为投保人的投保前已有而未知的病症提供保障,设有三年的等候期,在等候期内,保单持有人将按照以下安排:第一年不受保障、第二年可获25%偿款、第三年可获50%、第四年起可获全部偿款。

  先天性疾病治疗是另一项延伸的保障范围,这项特点在现时市场产品中并不多有这方面的保障。自愿医保计划产品将涵盖在投保人八岁或以后出现或被诊断出的先天性疾病。

  另外,一些非住院程序包括内窥镜,现在进行内窥镜检查很多时都需要入院,在自愿医保计划下,这些程序可以非住院形式进行,病人亦可以受保。这些程序包括内窥镜(即肠镜、胃镜等)亦可受保。

  很多消费者希望在先进诊断成像检测方面受保障,而这些检测很多时有机会被滥用,所以为平衡消费者权益及自愿医保计划产品的财务可行性,在标准计划下,消费者须承担30%的费用,但起码可以承保这方面的检测。

  另外一项是非手术癌症治疗,市场上愈来愈多产品涵盖非手术癌症治疗,包括化疗、放射性治疗或标靶治疗等,自愿医保计划产品亦将涵盖这些程序。最后是精神病治疗。这项特点在现时巿场产品中较为罕见。自愿医保计划产品将涵盖在本地精神科医院或本地医院的精神科病房中留院的相关费用。

  税务优惠方面,市民每年可享受每名受保人上限8,000元的税务扣减,当然如果保费不是8,000元,会因应保费的金额而改变。这提高市民购买自愿医保认可产品的诱因,亦可提供税务扣减,希望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尤其是我们希望市民不是待有需要时才购买医保,而希望大家可以在年青时已开始购买,所以特别提供税务优惠。

  另一项很好的措施是为自己或受养人购买自愿医保产品的市民,都可享有税务扣减,而每年可作税务扣减的保费上限为每名受保人8,000元。此外,市民可替自己和家人购买自愿医保,可申请税务扣减的受养人数目不设上限。自愿医保计划的详情今日稍后会公布。
  
投资未来

  最后投资未来也是个重要范畴,因为未雨绸缪投资未来,令中、长期计划可以进行。推动基层医疗健康非常重要,因为一方面我们看到医疗系统,尤其是医院的压力,急症室非紧急或次紧急的求诊人次不断上升,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多些基层健康服务。政府已在二○一七年成立基层医疗健康发展督导委员会及葵青区地区康健中心试点计划工作小组,督导委员会已举行数次会议,进行大量工作。我们预计于二○一九年第三季以葵青区作第一个试点,设立崭新运作模式的地区康健中心,并逐步扩展至全港十八区。地区康健中心提供的不只是一间中心,而是一个网络,工作范畴是协助和加强预防保健和自我健康管理,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层的预防工作,也便利市民在社区获取多些多元化、跨专业的基层医疗服务。财政司司长在《财政预算案》也表示会在资源上全面配合这方面的发展。

  有关我们在推动基层医疗的进展,人力和设施配套是重要的,所以在服务模式、社区参与、规划及评估架构等方面都开展工作。市民的健康状况和提供的服务,我们都使用大数据分析,检视不同研究以作定调。因为我们首先在葵青区试行,所以已就葵青区的健康状况定调,即使说葵青区市民的健康状况,哪些方面是最需要处理。对于葵青区地区康健中心的服务模式亦已展开初步讨论,我们会尽快开展与葵青区医疗人员、非政府机构和病人组织等持份者的会面。

  在我们设立基层医疗健康发展督导委员会前,其实已进行不同谘询工作,与个别不同持份者有很多交流,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意见。今次我们暂时会集中检视葵青区,在明年第三季开展服务。
  
三千亿长远规划

  三千亿长远规划方面,财政司司长邀请医管局展开第二个十年建院计划的规划工作。第一个十年建院计划已预留二千亿元,工作现在一直进行,而第二个十年建院计划的发展包括玛嘉烈医院、屯门医院、京士柏用地(即伊利沙伯医院现址)和北大屿山医院。当然还有其他医院,医管局也有其规划和优次,检视哪些医院最需要重建或扩建,亦预计可增加三千至四千张病床和一些诊症名额。

  三千亿元拨款包括三个范畴,除第二个十年建院计划外,另外两个范畴是筹划其他公共医疗设施,包括社区健康中心和改善卫生署现有的诊所设施。除了医院外,在社区的一些地区设施也需要扩展和优化。最后我们也会提升和增加教学设施,我们需要多些医护人手,与教育局商量建议增加医护学生的名额,而增加这方面的名额,大学亦需要增设一些教学设施,所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菲腊牙科医院积极研究再提升和增加教学设施。

  人手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刚才已讲述如何在现情况下有更多人手,但开源始终是很重要的,我们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商讨在未来三年,即二○一九/二○至二○二一/二二这三年的周期,进一步增加医生、牙医、护士和相关职系医疗人员的资助学额。我们会确保医管局有足够资源聘请所有本地医科毕业生,正如我刚才所说,较早前行政长官已经承诺医管局会聘请所有本地医科毕业生,亦包括为他们提供整个培训过程,财政司司长亦会拨款以配合这方面的工作。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今次《财政预算案》每年额外拨款约两亿元,加强医管局提供临床实习、专科及高等训练等培训工作,务求提高专业医护人员的能力,令他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和到位。
  
中医药发展

  另一项投资未来的工作是中医药发展,我们会设立项基金,促进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发展是政府的重要项目,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监察中医和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我们会设立第一所中医院。这项基金预留五亿元,去从事以下四项重点工作:加强中医药的应用研究、推动中医专科发展、促进知识互通和跨市场合作,和协助本地中药商生产及注册中成药。
  
街市现代化计划

  最后,在食物及卫生局食物科的工作方面,今次《财政预算案》的重点是公众街市。街市是市民非常关心的课题,财政司司长已预留二十亿元在未来十年去推行街市现代化计划,计划会全面检视现有近百个街市的情况,改善设施,如加快加装冷气,全面翻新或重建的工作。食环署已成立专责队伍,检视现有近一百个街市的情况。完成后,会视乎不同街市的情况全速进行街市改善或翻新工程。

  以上是今次《财政预算案》食物及卫生局的政策措施,大家可以提出问题。
 
2018年3月1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2时57分
即日新闻  

图片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中)今日(三月一日)下午在政府总部举行记者会,阐述二零一八至一九年度《财政预算案》中与食物及卫生局相关的措施。一同出席记者会有食物及卫生局常任秘书长(食物)谢凌洁贞(左二)、食物及卫生局常任秘书长(卫生)谢曼怡(右二)、卫生署署长陈汉仪医生(左一)及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梁栢贤医生(右一)。

网上广播

《财政预算案》食物及卫生局相关措施记者会

附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