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发展局局长在《行政长官2017年施政报告》有关发展局政策范畴措施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今日(十月十二日)在介绍《行政长官2017年施政报告》中有关发展局政策范畴措施的记者会上的开场发言:

  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我首先简单介绍《施政报告》中有关发展局政策范畴的主要措施。

  《施政报告》对土地供应的论述是一个很平实的论述,亦给予空间让「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就各个不同选项做工夫。就未来的短中期土地供应的情况,我在此很简单地说一下。

  在短中期方面,透过各种改划,我们物色到210多幅土地进行改划,加上个别地区或项目的发展,以住宅单位来说,我们可提供逾38万个单位。在中长期方面,我们透过不同的新发展区项目,包括古洞北和粉嶺北、东涌、洪水桥及元朗南等,可提供约22万个单位,加起来可提供超过60万个单位。

  根据《香港2030+》的估算,就单位数目而言,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需要约100万个额外房屋单位。换句话说,仍欠40万个单位。若以用地面积来说,假设我们已规划的项目,例如刚才提到的古洞北和粉嶺北、洪水桥等新发展区项目也能顺利完成,其实仍欠1 200公顷的用地,这些用地不单只作住宅用途,因为人不只需要居住,还需要社区设施、休憩设施和公共空间。

  面对土地短缺,特首在较早前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专责小组会密锣紧鼓地工作,推动社会以全面、宏观的态度,去检视不同土地供应选项的优劣,希望能凝聚社会最大的共识。

  《施政报告》中亦提到不同个别的措施,是在宜居城市的章节中提到的。在此我亦向大家简单地报告一下。

  首先,有关楼宇更新大行动。为进一步保障公众安全,亦是为相对弱势的人士提供所需的协助,我们建议动用30亿元推行「楼宇更新大行动2.0」,我们预期这计划可惠及2 500幢大厦。

  建议的计划有三个特点。第一,针对高龄楼宇。计划针对楼龄达5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用或商住大厦。第二,是目标为本。我们建议资助用于进行强制验楼计划所需的检验及维修。换句话说,基本上是与楼宇安全有关的措施,是需要的。如果大家记得,第一轮的楼宇更新大行动是有其他目的,就是保就业,一些美化大厦的措施亦可获得资助。我们今次的建议并无这些元素。

  第三,为聚焦资源协助有需要的一群,今次我们会集中协助自住业主。就第一轮楼宇更新大行动,当时所有业主也可以参加。大家也知道一些高龄大厦,一些旧楼,不少被「打钉」,业主可能是地产公司或俗称「艇仔」的公司,当时有意见指为何我们要资助这些人,我们觉得这看法是可取的,因此未来主要会协助自住业主。我们发觉自住在这些旧楼的人士,即使作为业主,但年纪较大,特别住在「三无大厦」的人士,本身应对MBIS(强制验楼计划)强制验楼要求的能力相对不强。在「楼宇更新大行动2.0」下,就这些情况,屋宇署署长会运用他在相关条例的权力入场协助进行维修。我们觉得这是适切的做法。

  在美化海滨方面,政府一直鼓励和利便市民多享用海滨设施,我们亦觉得海滨土地的用途应尽量多元化。我们首先会利用坚尼地城西区公众货物装卸区三个已释出的停泊位,我们之前亦已谘询中西区区议会,觉得该处适合作邻里层面的绿化活动,亦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我们进一步与海滨事务委员会和中西区区议会商讨,之后会透过公开招标,以短期租约形式批予非政府机构作上述用途。我们希望在二○一八年第一季能将土地批出。未来,我们会在海滨物色其他适合的地方,在谘询相关区议会和海滨事务委员会后进行相似的工作。

  在活化工厦方面,活化工厦可成为经济发展土地的来源,特首在八月中说过会重启活化工厦政策。当时我们也有论述,今天想再简单说一下。活化工厦政策在二○○九年开始,去年停止(接受申请)。当时其中一个考虑是工厦的空置率较高,较早前个别年份的空置率达到百分之八,近年已大幅降低,现时的空置率约是百分之五。我们有新思维,空置率不是唯一的考虑。若工厦老旧,其实在楼宇安全方面始终会是一个问题。另一个考虑是现时很多工厦作非工业用途,亦有违反相关地契的用途。政府一方面会严谨执法,另一方面特首也有说,是carrot and stick,单用大棒政策未必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看看可否利用市场的力量,提供适当的诱因,让各种隐患慢慢纾缓或改善。在这背景下,我们研究再度推出活化工厦的政策。在进行过程中,我们会考虑一点,我亦想讲清楚,就是早前已停止的活化工厦政策,当中有一个弊病或政府广受批评的地方,就是它把目前进行的活动,例如把文化艺术和社区设施从工厦挤出来,令它们没有生存空间。我们正在与民政事务局紧密商讨,探讨是否有可能在活化工厦的同时,仍然能够适当地在工厦提供空间让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这方面有结果后我们会再向大家报告。

  活化工厦也有几个环节,我在这里提一提,这未必是属于政策本身,但有几样是在(活化工厦)的框架内进行的。在顾及消防和楼宇安全的前提下,一些工厦的较低楼层能否改作「非工业用途」。我们亦会探讨如何促进旧工厦加快集合业权。因为如果想将工厦活化,若业权太分散就做不到,而香港有个特色就是有相当多工厦的业权是非常分散的,我们会看看如何能够提供协助,包括检视目前这些旧工厦的「强拍」门槛是否有调整空间。我们亦会检讨目前土地契约下「工业」及「仓库」用途的定义和涵盖面。在这里我想指出,如果我们发觉那定义和涵盖面有适度优化的空间,空间亦是有限的。譬如说仓库将来会否做到补习社,这是怎样也做不到的,因为当中我们不能单方面、随意地演绎相关土地契约当下的定义,我们要考虑到多年来的一些历史,特别是法庭过往的判例。

  起动九龙东是我上任后发觉政府一个少有会给人称赞的措施,因为当中不只是在经济和商业楼面上提供更多楼面,更加在通达性、区域的联系性、在优化和提供更好公共空间上――较早前我们有个「反转天桥底」的活动,不知道在座的记者朋友有否采访这个活动――其实它也是一些社会设施,无论是硬件和软件一个很好的试验场,很多新的措施都先在九龙东实行。未来我们会把「起动九龙东」办事处的工作范围扩展至新蒲岗。由于新蒲岗正正位处启德发展区旁,无论在区域联系性和公共空间――新蒲岗很多楼宇其实已经很老旧――会否能够为该区提供更好的环境,未来我们会在这里下工夫。
 
  建造业是发展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未来我们会为业界提出一系列措施,我想在这里简单提一提。在提升建造业生产力方面,建造业议会会设立创新及科技应用中心,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投入服务。它会提供本地及海外崭新技术以帮助建立知识库,提升建造业生产力及安全表现。

  政府亦将于二○一八年开始,在主要政府基本工程项目中,采用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 BIM),让建造业专业人士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计和建造工作。这可在将来真正进行建造时,将需要作出变更的情况减低,亦可减低相关风险。另外,我们正协助业界建立一个具规模、高度自动化的钢筋预制工场,生产预制钢筋组件,供应工程项目使用。

  有关创新建筑方法,早前就这方面的报道都相当多,我和(运输及房屋局)陈帆局长去过内地考察这种建筑方法,我们称为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中文为「组装合成」建筑法。其实这个建筑方法在国内和海外正被广泛使用,它不是我们经常称为「货柜屋」的一个简单、简陋的技术。譬如在新加坡,我了解应用这种技术兴建的楼宇已达三十几、四十层楼高,在英国也超过二十层楼高。通常以该技术兴建甚么呢?就是建一些单位本身可大量重复的楼宇,可以说是工厂式的做法。在外国,很多时候是学生宿舍(采用该技术),因为每个单位都颇标准,又例如一些酒店,所以无论在装修和完工时的质素可以做到很高。对政府来说还有其他意义,不单能减省工程所需的时间,节省成本,对保障工友安全更是非常有用。通过「先装后嵌」,在建造预制单位的各个过程都在厂房进行,大量减少在工地,特别是进行高空工作的需要,对保障工友安全大有帮助。由于工序在厂房内进行,工作环境无须日晒雨淋,我们期望这对业界将来在香港招揽年青人入行有帮助,工作虽然辛苦,但相对来说没有长期于户外工作那么辛苦。未来我们会在公营项目先行先试,我们希望在科学园的InnoCell(「创新斗室」)采用这个建筑方法;另外,香港大学有一个宿舍都希望采用这个方法。

  我们认为建造业朋友的晋升阶梯亦很重要。我们会支持建造业议会成立香港建造学院。学院成立后对建造业从业员地位、晋升阶梯和求学都有帮助。香港建造学院其中一个主要工作是透过制定资历架构推广相关课程,从业员再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这对从业员在行业得到层层晋升大有帮助。我们物色到大埔一幅土地,探讨让建造业议会在该处兴建多层校舍,以推广这方面的工作。

  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订明香港在「广东自贸区」(前海、横琴、南沙)建设有独特角色。未来我们会推广建造业及相关专业服务业,将机遇化为实质成果。特别在前海自贸片区已试行「香港工程管理模式」,我们未来会与业界和内地有关当局商讨,期望将有关模式辐射到其他自贸区。

  我的简介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20分
即日新闻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2017年施政报告》相关措施记者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