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环境局局长会见传媒谈话内容(只有中文)
*******************

  以下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今日(二月九日)出席公开活动后,就废物按量征费及考察转废为能设施与传媒谈话内容:

记者:(废物征费)有指最多人认为三人家庭最多收少于三十元,会否听取民意?会否担心这水平令市民少了动力,影响减废成效?

环境局局长:从源头减废,废物按量征费是一项重要政策,所以我们早前邀请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是由陈智思作为主席的一个委员会,与民共议,去商讨如何达到今次废物按量征费的目的,即是如何透过经济杠杆,改变大家的习惯和思维,从而减少废物。我们尊重相关委员会的建议,期望他们的报告能尽快交给环境局作出跟进。

记者:收费方面是否三十元?是否收费订得越低,市民参与热诚越高?

环境局局长:大家回看香港过去相关经验,譬如在超市索取胶袋需付五毫,其实五毫并不是大数目,但有这制度后,香港九成市民都大量减少使用超市胶袋的习惯。所以,我以前亦提到,今次废物按量征费并不是要收回营运费,而是透过这样的机制,在大家觉得合理的水平下改变大家的习惯。我们未收到委员会的报告,但在这原则之下政府持开放的态度,(收费)水平的高低并不是最大的关键,最重要的关键是收费订额能改变大家的习惯。

记者:是否(收费)越低越能改变大家的习惯?是否大家违法的诱因会降低?

环境局局长:有两方面,一方面收费水平是大家觉得合理的水平,不会太高而影响大家的负担,亦不能太低而影响大家减废的意欲,这方面要做到平衡。同时,今次的谘询亦问到大家如何在其他方面,如监测、罚则方面做到配套,所以不单是平均每个家庭一个月收取数十元的按量问题,是要有其他配套一同考虑。大家要明白,譬如在台北的经验,最初推行废物按量征费时,平均的收费会稍为高一些,但随大家减废、回收等方面做得越好时,整体的平均家庭支出会越来越低,所以在考虑这机制时要从长远去考虑。

记者:陈智思说倾向不会向弱势社群提供补贴,会否影响弹性……?

环境局局长:我理解谘询文件或陈智思的说法是我们未必透过今次废物按量征费直接扶助基层市民,可能透过其他配套方法去关顾基层,所以我们明白废物按量征费可能对某阶层人士构成压力,我们需要关顾,但未必是直接透过废物按量征费的机制直接去做,所以简单而言,我们是有方法去处理这问题,是要透过一个非直接的方法去处理。

记者:陈智思亦指较难豁免低用量的用户,会否减少了诱因及鼓励性?

环境局局长:我们参照其他地方废物按量征费的类似机制,是没有以是否基层而作出豁免,这是外地的经验。现正商讨的废物按量征费并不是一个很大数目,平均一个家庭以现时的消费水平每天约一元,但我们明白在香港的状况要有关顾基层的做法,所以我们透过今次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谘询,向大家提出相关问题,如何能一方面关顾基层,同时做到按量征费的目的。我们会看看谘询的回应,可透过甚么方法去做,除了直接豁免他们,其他的方法是可以透过现有的机制,如扶贫或相关机制去应用。

记者:但低用量的,如垃圾量少是很难做到豁免,会否少了鼓励性?即是垃圾量少的用户会否做到豁免,让他们付少一点,陈智思说很难做到这方面,会否少了鼓励性,令市民觉得掉多少也一样,因此不会减少废物?

环境局局长:我们要看委员会收集的数据,他们会做一份报告交予环境局,到时一并研究数据和分析后,我们才一并回应。

记者:是否有先导计划推出?可否透露详情,譬如会选哪些大厦进行先导?

环境局局长:大家明白,今次政府是有决心希望从源头减费,所以废物按量征费是其中一个工具,这影响七百万市民及不同工商业界,可以说是一项相当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我们构思进行一些先导计划,找一些典型的住宅单位或屋作为试点,将今次收集到如何落实细节的做法作试行,因为这些要透过实体、先导落实,才看到有关建议是否有成效或作出修正,我们正筹备在不同的屋苑,包括私人屋苑,甚至公共屋,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生态,如何能在这些环境落实不同废物按量征费的细节。

记者:暂时有没有时间表?没有物业管理公司的楼宇是否包括在先导计划内?

环境局局长:先导计划的细节仍在筹备当中,我们会在适当时候与大家分享。香港相对其他城市有优势,我们差不多八、九成的住宅环境有物业管理进行大厦管理,这是优势让我们落实这方面的细节,所以从这角度来看,先导计划是要主要先处理八、九成有物业管理的住宅环境,以找出落实废物按量征费的出路,这对于我们落实相关政策有好处。

记者:要研究多久才开始推出?

环境局局长:我们正在筹备相关的先导计划,希望在今年上半年内展开先导计划。

记者:想问有关焚化炉,有报道指七年进行七次考察所使用的公帑比较大,你认为七年七次使用这么多公帑是否合理?是否为了「箍票」才会安排这次考察团?

环境局局长:大家要明白,香港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先进大城市未有善用转废为能的科技去处理末端垃圾,所以在香港应用这些科技是滞后,政府、相关议会议员及市民绝对有需要更深入了解这些科技的应用,大家要明白这事情。新一届政府将于三月约同立法会议员到欧洲考察,今次是新政府第一次按这主题外访,之前的外访是有不同主题,而这议题是大家关注的,所以顺道看看当地相关设施。今次是第一次这么深入、全面了解这问题。另外,在全世界这些转废为能的科技,在北欧,包括荷兰、丹麦、瑞典或英国是最先进的,有几十年历史。今年及未来数年,它们在这方面有不少新政策和科技应用及配套,所以我们今次去北欧及英国考察这些科技绝对是适当时机,以取得它们最新的看法,这是一项重要议题。

  今次有两方面目的,一方面我们早前也提到,我们会于今年上半年将「三堆一炉」,包括石鼓洲焚化炉的建议提交立法会与整个社会讨论,这项转废为能设施谈了十多二十年仍议而不决,严重影响香港长远减少依赖堆填区的难关,这方面大家要明白。同时,我们与不同立法会议员,甚至区议员讨论时,大家都很积极希望多了解转废为能的最新发展,所以社会有这样的诉求,我们积极回应这方面。同时,除了今次石鼓洲焚化炉外,我们更要有长远规划,所以环境局也提出今年内会展开长远研究,包括全港及不同科技的研究,是应对香港长远在这方面的科技应用研究及规划,而任何基建研究通常一般需要十多二十年才可由规划到落成,所以今次之行不单是短期考虑,更要帮助香港和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及市民一起了解这些最新的发展,规划今次石鼓洲(焚化炉)以至长远的发展,所以今次的考察与以往的考察不能相提并论。

记者:有议员指是以考察团令他们住口或「箍票」?

环境局局长:今次有新一届政府,亦有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大家对这议题的认知相信是有需要增进的空间,因为这是一项重要议题,要大家理解及作决定,不能再议而不决,所以这影响议员的投票意向,因此不是「箍票」与否,而是大家要明白这事情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取舍。



2014年2月9日(星期日)
香港时间19时57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