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财政司司长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致辞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今日(十月二十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致谢议案辩论的致辞全文:

主席:

  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指出,面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我们必须走向高增值的知识型经济,维持领先优势,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策力推动产业发展,是治本之道。作为财政司司长,我会在经济和财政管理上,作出全面的配合,尽快落实行政长官所提出的施政目标,令香港可以走出环球金融风暴的阴霾,迈向经济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正逐渐改善

  去年九月金融海啸爆发,环球经济出现了六十多年来最急剧的收缩,牵连全球每一个角落。在各地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之下,市场信心和秩序逐渐恢复。环球经济在近期呈现转机,欧美地区的经济开始止跌回升,更加可喜的是内地的增长动力进一步加快,对亚洲经济起重要的定锚作用。事实上,相比欧美地区,亚洲区内的经济活动已经带头复苏,近期更持续改善。

  受惠于外围情况好转,再加上政府对抗金融海啸的措施渐见成效,香港经济在第二季反弹,而在近月大致企稳。出口环节虽然在七、八月仍然大幅下跌,但跌幅在九月明显收窄,显示外围环境虽然开始复苏,但仍然存在大量不稳定性,欧美入口需求依然疲弱。

  幸好,内部环节有进一步改善,近期的零售数据显示,随经济渐见曙光,消费信心有所增。公营的建造活动在政府积极推动下大幅加快,不少企业亦扭转早前一直对前景看淡的看法,近期亦转趋审慎乐观,并开始增聘人手,就业情况亦稍有好转。

  经历过去一年多的大风大浪,对所有香港市民来说,最重要是继续「有工做」。政府尤其关注这方面的发展,过去一年在「保就业」上做了不少功夫。自第二季以来,就业市场已经稳定下来,第三季失业率更轻微回落至百分之五点三,是去年中以来首次下降,情况令人鼓舞。

  我有信心明年经济将会回复正增长;但外围仍然充满变数,复苏过程或者是会反覆,毕竟环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过去,我们必须要提防经济面对的下行风险。故此,在这段期间,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市民的信心,为经济的稳步复苏提供有利的条件,直至我们能够确定经济已经进一步稳固,失业率有明显的改善。

  在通胀方面,现时经济正处于通缩期,通胀在短期内急升的机会是不大的。我估计香港的基本消费物价通胀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低企。不过,随经济好转,如果全球流动资金持续处于高水平,通胀在中长期走高的风险是会增加的。我们会一直监察情况,留意通胀急升的风险。

避免形成楼市泡沫

  楼市在金融海啸前已经开始下调,在去年九月后更一度急跌,短短六个月内剧跌了百分之十七。随亚洲经济率先复苏,加上国际流动资金充裕,最近几个月楼市气氛转趋畅旺,带动楼价回升,九月份整体楼价相比去年中水平稍高百分之二左右。现时个别豪宅楼价已超越九七年高位,中小型单位楼价相比九七年高期则还有大约四份一的差距;过去几个月近九成的成交量都是集中于中小型单位(即70平方米以下的单位),并仍以用家为主。市民的供楼能力平均来说亦尚算稳健。以购买45平方米实用面积的单位为例,根据第二季数字,一般20年期的按揭供款约占私人住宅住入息中位数的百分之三十四左右,远较九七年高时的百分之九十三为低,亦较过去20年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五十三为佳。

  我明白近期豪宅单位楼价的升势,令市民担心豪宅楼价急升会扯高中小型单位楼价。社会上也关注楼宇供应、置业困难和楼市可能出现泡沫等问题。一些尚未置业的市民,忧虑楼价一旦持续上升,最终会超越他们的负担能力。对此,特首已在《施政报告》中指出,我们会密切监察未来几个月市况的变化,在有需要时优化土地供应安排,并与市建局及港铁公司磋商,加快将准备就绪的住宅用地推出市场。

  置业是不少市民的梦想,同时也是不少市民一生最重要的投资。现时123万个居住在私人楼宇的住户中,有86万住户是住在自己的物业,比例达到七成,高于20年前的百分之六十四。由此可见,楼市大幅波动,升跌过急,不但会影响市民,也会影响香港的整体经济和整个社会稳定。

  至于现时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资金充裕的情况,金管局在监管工作上,是要确保银行在贷款方面,包括楼宇按揭,采取审慎的态度,并作出有效的风险管理。金管局上周五已经向银行发出指引,将银行对2,000万元或以上楼宇的按揭成数,由七成降至六成。

  我想强调,政府的政策方针是保持楼市稳健发展,而过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亦曾经推出过多项措施,但是为免政府政策令楼市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尤其是目前经济环境仍有一定变数,政府在推动稳定楼市措施时,必定会谨慎行事。

土地供应

  要保持楼市平稳发展,土地供应只是政府可以采取的方法其中之一,而勾地表亦不是供应土地的唯一来源。

  除了勾地表之外,发展商亦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土地供发展之用,例如参与港铁(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和市建局(市区重建局)的物业发展项目,向地政总署申请将手上用地进行契约修订或换地安排,或在私人市场购买土地。自从行政长官发表《施政报告》后,港铁和市建局均表示会尽量配合,加快把其准备就绪的住宅用地推出市场。若计划建成后,可提供约一万个单位。

  中期供应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已获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批准作私人住宅发展的申请和正在处理的契约修订申请。现时,已获城规会批准的申请大约可以提供三万多个私人住宅单位,这些项目的发展进度及推出时间由市场决定。地政总署正在处理的契约修订及换地申请合共超过40项,若最终获得落实,估计可以提供额外约22,000个住宅单位。不过,大家须要注意,补地价的谈判过程及推出时间表等亦由发展商因应市场决定。政府会在各个程序上尽量配合。

  事实上,地政总署近年亦有推出优化措施,加上政府跟业界的沟通,期望缩窄发展商与政府在估价上的意见分歧,以加快处理契约修订及换地的工作。

  在潜在供应量方面,未来可预计的私人住宅土地供应(这不包括西九龙文化区及上述已获城规会批准的申请)约有270公顷,估计可以供应接近九万个单位。这个数字只是代表现阶段已经知道可能是最高的私人住宅土地供应量,确实供应数目是视乎市场的实际需求、补地价协议/土地交换进度,以及土地平整等因素而定。

  长远而言,政府则眼于两个新发展区--即新界东北新发展区(包括古洞北、粉岭北及坪/打鼓岭)和新界西北洪水桥新发展区,以及低密度乡郊地区(包括边境禁区等),它们均会提供土地作住宅发展用途。

  在星期二,我联同发展局局长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会见地产发展建设商会的成员,表达政府对近期楼市的关注和就最近楼市的发展交换意见。发展局局长会继续就优化土地供应安排听取社会各界和业界的意见。虽然土地供应只是保持楼市平稳发展的其中一种方法,但土地和楼市是唇齿相依的。任何改变现行土地供应制度的决定都会对市场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小心处理、深思熟虑,在过程中,还要考虑和顾及公众和社会的利益。

  另外,要保持楼市稳健发展,我们也须要增加市场透明度,确保买家获得正确信息,地产商更不应误导市场,扭曲市民对市场的看法。对于近日一手住宅市场的销售手法及成交价格的信息混乱,我是关注的,并一直密切留意情况。我是希望发展商能够在自律的环境之下,提供正确的信息。就市场透明度方面,运输及房屋局局长稍后会再作补充。

  我要指出,一旦市场在缺乏透明度下,令不公平的情况出现,增加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性,政府在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性、保障民生和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便要采取相应行动。

  房地产市场,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敏感而且复杂的课题,它受到经济状况、资金流动、利率走势和市场心理预期等因素影响。在这方面,在各地央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行下,市场上充斥了大量流动性,推高了各地股市和楼市,为全球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而当退市机制启动时,全球银行系统的流动资金将会被抽走,届时资产市场包括股市和楼市会如何反应,会否出现异常波动,大家都必要留意。

  故此,我提醒所有小投资者,以及所有市场参与者,现时的低息环境是不可能,亦不会长期持续的,大家在投资决定时,必须小心留意风险,量力而为。

活化工厦

  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一篮子方案,释放过千幢旧工厦的潜力,目标是鼓励合资格的工业大厦在短期内重新发展或整幢改装,使珍贵的土地资源得以更有效运用,为高增值的经济活动,包括经机会选定六项香港具有优势的产业提供有用的支援。这些楼宇活化或重建之后,会带来新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这对于经历金融海啸的香港,肯定大有帮助。此外,由于工厦改装作各类用途的潜力甚高,相信除了经济活动之外,亦可以配合社区不同的需要,提供多种活动空间。

  这项计划下的审批条件,主要是考虑工厦楼龄和各区的现有规划用途。这些都是公开而客观的条件,让各大小业主,按商业考虑,自行决定是否申请参加计划。因此,计划是公开、公平、公正的。

  我想特别提出的另外一点,就是现时工厦由于同时用作工业和商业用途,带来令人关注的消防风险,亦使到很多工厦不容易转型作顾客流量高的商业用途。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尽管政府先后提出不同的措施,但是成效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要采取更进取、更有效的解决方法,鼓励业主透过重建或者整幢改装,把宝贵的土地资源有效、安全地拨作更高增值的用途。我除了希望各位议员支持这些政策措施之外,更希望大家能够鼓励有关业界和地区人士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一齐推动现在未能物尽其用的工厦活化转型,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增添动力,为各种社会的需要提供更多空间,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

作出调整非常措施的准备

  政府采用「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对抗金融海啸。自二零零八年起,我们推出的纾缓及刺激经济措施大约876亿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二。这数字还未计及政府在基建项目投资的增幅,以及政府自去年底为各项中小企业贷款保证新增超过1,000亿元的承担额和有关的估计坏帐开支。这些措施已经陆续发挥效用,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就业市场亦有所改善,而有部分措施在未来一段日子会继续有利经济持续回升。

  我们会坚持这个策略,直至经济得以稳健复苏。在这方面,我们的重要指标是要见到失业情况明显改善,就业重回增长。虽然非常时期要采用非常的措施,但我们要明白,非常的措施不应该,亦不能够长期持续,以免对政府财政构成长期压力,以及对市场的有效运作产生不良影响。

  我会紧密监察经济情况,在筹划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时,我会充分考虑到经济稳健复苏的需要,同时亦要顾及政府财政的长远稳健性,确保我们能够应付环球经济可能出现的波动,以及推动经济的长远发展。

  现时各国正在计划为退出机制作出准备;我们亦要在适当时候调整有关的非常措施。在支援企业的措施方面,政府于去年底推出的特别信贷保证计划,至今已批出超过22,000 宗申请,涉及的贷款额超过 532 亿元,有关企业有超过 25 万名雇员。这些措施有效地减轻企业在融资和现金流方面的压力,透过「撑企业」达到了保就业的积极作用。

  特别信贷保证计划的申请期将于12月底届满。我们清楚听到业界的声音,希望政府可以延长计划,协助企业把握现时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机,恢复稳步向前。考虑到目前外围环境仍未全面复苏,未来几个月外贸情况仍然会反覆,我们决定将特别信贷保证计划的申请期,延长六个月至二零一零年六月底。

  在金融措施方面,「百分百存款担保」会维持至二零一零年底。我和金管局亦会继续密切留意其他地方政府的存款保障政策,保持沟通和作出协调,务求共同实施适当的退出政策,确保经济和银行体系不受影响。同时,我们正手跟进存款保障计划的检讨,并会于今个立法年度提交立法建议,推行改善措施,加强对存户的保障。

以建设带动经济

  政府一向致力投资基建,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既能带动经济发展,也能够创造就业,提升香港长远的竞争力。我们预算在本立法年度提交立法会审议的工程项目总值将超过1,000亿元,与上一个立法年度相若。我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已经指出,随各项大型基建工程进入建筑高峰期,在未来几年,基本工程每年开支将会处于相当高的水平,预计可以平均达到500亿元,较二零零八至零九年度开展的198亿元的工程合约,有超过一倍半的增长。

  建造界的就业情况在过去五个月持续改善。建造界的整体失业率已经由金融海啸后的高峰期百分之十二点七回落至最新季度的百分之九点四。随更多的大、小型基建工程进入施工阶段,以及「楼宇更新大行动」的楼宇维修工程开展,我有信心建造界的整体就业情况会持续改善。

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作为亚洲时区首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的骄傲,我们必须要巩固和提升这个卓越地位。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阐述了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两大政策目标,亦同时勾划出香港作为亚洲时区首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五个发展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下的机遇,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融资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在这方面,我们要确保香港能够继续配合国家的整体发展,在国家的金融安全前提下,让内地与香港互惠互利。部分金融开放措施在全国推行前,可以先在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让香港和珠三角地区成为推动国家金融发展和推行创新措施的试验场地。为此,我会统筹特区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力量,与内地有关机构和我们的业界保持密切沟通,以制定和推进具体方案。

  在落实上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抓紧改善쥝场质素及促进市场发展两个重点,推动优化金融监管制度下一步的工作。署理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稍后会就此作出补充。

六项优势产业

  《施政报告》提出要拓展六项优势产业,不但肯定了这些经济领域内的投资者和业界长久以来的坚持和努力,又能为四大经济支柱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这六项产业的展开既能提升香港的软实力以至整体竞争力,亦有助人才培育,吸引更多世界顶尖级人才来港工作和定居,为香港迈向知识型经济提供更有利的土壤。

  现时六项产业中,私营企业整体上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为大约百分之七至八左右,雇用约35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约百分之十。六项优势产业成功与否,市场的力量始终是最主要的成败关键。我们只是踏出了第一步,未来仍要继续研究和推出更多配套及政策优化的措施。

为长远发展铺路

  主席,香港经济能够迅速摆脱衰退,又一次印证香港人坚毅不屈,灵活变通的能力。不过,环球经济仍然存在不稳定性,香港整个社会,包括市民、商界和政府都仍然需要同心协力,一起为经济持续复苏作出努力。政府会坚持「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政策,直至我们彻底走出这场风暴为止。在未来几年,大型基建会相继展开,为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政府一直放眼未来,在各方面已投放了不少资源,为香港的长远发展铺路,包括加快香港和内地的融合、开展区域合作、投资基建、培育人才、开拓新兴市场、并加环保文化建设工作,打造香港成为优质国际城市。在化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协助发展六项优势产业,会加香港的竞争力。将香港建设成高增值的知识型经济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策略。

  主席先生,我谨此陈辞,请议员支持本年度的《施政报告》。



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0时53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