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财政司司长香港家书(只有中文)
***************

各位市民:

  大家好!早前反常的寒冷天气终于过去了。近日天气开始回暖,大地回春的景象终于到来。

  亚洲金融风暴对不少香港人来说,也是反常的严冬,楼市下跌、通缩、失业、工资下调,不景气象持续多年,令我们不少人一度气馁。这样的寒冬也终于过去了。香港自零三年开始由谷底反弹,经济持续劲增长,失业率已下降到九七年之后的新低点。在经济低潮时,市民勒紧裤头,与政府共度时艰,生活虽然难过,但总算捱过去。经济景气来临,生活好了,心情当然也好转。

  但随经济好转,贫富差距反而突出了,因为不同阶层对经济成果的分享有时间上的差距,部分基层市民仍未尝到经济恢复繁荣的果实。可是,大家心理上的期望却已上升,市面越是繁荣,心理期望的落差就越大,越会怀疑社会是否不公平,政府是否不公义。

  今日我想把制订预算案的心路历程摊开,让各位市民了解。有位好朋友曾给我介绍过这样的孔子名言。孔子当年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意思是管理国家或家庭的人,最担心的不是人口少或财富少,而是分配不公。孔子所指的「不均」意思是不公平。政府财政盈余超过千亿,社会利益分配如何才能「公平」,是我今次制订财政预算案最大的挑战。

  所以我的理财哲学首要是要有「社会承担」,公共财政首先必须考虑社会利益分配与社会目标。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香港新方向》中已订下了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基建带动经济就业,大力向教育、医疗、房屋等民生项目投资。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除了利益均沾之外,更重要的是机会均等。改变贫富差距没有捷径,解决跨代贫穷最重要是教育机会,通过教育提高下一代的竞争力,通过再培训改善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价值,最后得以改善生活环境。可以说,教育是脱贫的良方,亦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石。亦因如此,教育开支素来占政府总经常开支中一个很大的比例。在今次的财政预算中,除了会预留开支以配合十二年免费教育和小学小班教学外,亦会对研究工作作额外拨款。这显示了政府对未来人口质素和生产力的长远投资继续维持承担。

  「不均」还有第三重意义,就是社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均衡。财政盈余的运用,除了眼于短期退税,藏富于民的措施之外,也要将资源用于长远的社会投资,提升香港经济的竞争力,投资在市民身上,改善社会贫富差距,提供优良的公共医疗、房屋及社会福利。所以,今次预算案一方面推出一系列的一次过减免或向市民提供直接金钱援助的措施,另一方面,亦要眼于长远的社会投资和承担。刚才提到有关教育是其中的一个范畴,医疗融资方面的建议亦是照顾我们长远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议题。

  香港人过去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是因为香港人有顽的斗志,不怨天、不尤人,脚踏实地工作。是因为香港人相信这个地方是一片机会之地,只要辛勤努力,一定有回报,下一代会出人头地。这种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盼望,是香港人不断进步的动力。

  香港百多年来由一个渔村,变成通商港,再走向世界工厂,成为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全靠这种「勇于面对敢于希望」的意志而做到的。这是我们的信念,亦是我们过往一次又一次勇闯高峰的大动力。

  香港人不少是第一代、第二代的移民,来到香港之后由头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庭、事业,养育下一代。政府的功能,是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力投资教育,解决市民基本生活的需要。

  过去几年的经济不景气,令一些人对未来信心动摇。我的对应方法,是用公共财政的力量,运用资源去改善基层市民生活处境,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获得保障,并为大家提供足够的教育及就业机会,务使青少年可以好好地求学;而劳动人口亦可以「人人有工开」。我的希望,是所有人都能重拾信心,勇于面对生活,敢于对未来怀抱希望。

  这份预算案是我本对社会承担、可持续和务实三个公共财政信念而编写的。于预算案发表后,我听到不同的意见。有人表示欢迎,我感到好欣慰,因为这表示市民对我推出的措施认同。当然亦有人说我为求博取掌声而作胡乱开支,对有需要人士帮助不大。我欢迎各方面向我提出意见,但我希望市民明白,社会的整体发展是要兼顾各方面的,而这份预算案是平衡各方考虑后我们所能做出最好的一份预算案。


曾俊华
二零零八年三月一日



2008年3月1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9时20分

列印此页